候诊的人全在读书,这里与其说是医院,还不如说是哈佛的又一座图书馆。连上了年龄的人也都在读书。以前在医院候诊室,常常看到病人的愁苦。在这里,找不到愁苦,只看到自信。
医生已经累得像午夜幽魂,还想学说中文“欢迎”,还想用最后的精力给病人多一份鼓舞和欢欣。
没有医院的感觉
我不能不面对最痛苦的时刻——上医院。我们在京的医疗证,都是一次也没用过。我们有病乱买药,就是不愿去医院。在这里,哈佛为我们买了医疗保险,哈佛的医院也不远。可梦溪只要还撑得过去,是决不愿意去看病的。
但是这天,我们只好走向医院了。好像走向世界末日。
前一天在街上走,皮靴一脚一脚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感受那种把脚埋进雪地的惬意。夜里一场雨,把积雪冲洗个干净。这天的气温突然升到华氏55度(华氏32度相当于零摄氏度)。草地绿茸茸的,新英格兰的红砖墙红砖地,在阳光下焕发着。前边一个纤弱的女生,就穿着牛仔裤和白色短袖T恤,一根金黄的“马尾”在脑后一颠一颠的,好像一只报春鸟。她也许能感应我对她的赞赏,两只手伸到后脑勺上松开马尾,一头金色的长发随风飘洒开去,立即被阳光缀满了闪烁的金星。
就想起马克·吐温说的:新英格兰的天气,好像女人的面孔,变化无常。
走进医院,更觉得春光明媚——候诊的人全在读书。一个金发女孩,双背书包立在脚下红裙旁,黑上衣的袖子高高地挽起,右手按着一本书,左手往搁在腿上的本子上写笔记。一个金发男孩,在双腿上摊开一本大厚书,嘴里咬着一支黄色划道笔,一动不动地看书,像一座图书馆前的雕像。又一个稚气的金发男孩,右手托着左肘,左手举着本书,双脚稚气地内八字地对着。整个人就像他的白色T恤般的清纯。
这里,与其说是医院,还不如说是哈佛的又一座图书馆。连上了年龄的人也都在读书。以前在医院候诊室,常常看到病人的愁苦。在这里,找不到愁苦,只看到自信,一种对自我的期望值的追求和自信。
没有在医院的感觉。
护士把我们带进一间屋子等医生,可亲地,可掬地。她轻轻拉上门走了出去。一会儿有人轻轻敲门,那么轻柔,好像不好意思惊扰我们。我赶紧说请进,倒好像我是这屋的主人。
“客人”笑盈盈地进来了,哦,是医生!明明知道是病人在等她,却好像是她到朋友家来作客。她欢快地和我们打招呼,拉着梦溪说见到你很高兴。又说她丈夫刚从中国回来,很近乎似的,老友重逢似的。
哦,找不到医院的感觉。
她出去和另一位大夫商量用药的事。一会儿回来了,又是轻轻叩门。
这样地尊重病人!临走给我们一张名片,有事随时可给医生打电话。医生说着祝你快乐祝你好运送我们出来。在哈佛看病,真是好运呢,真是享受呢——享受医生、护士的友爱和欢快,享受病人的自尊和自信。
对医院欠下人情债
午夜梦溪又过敏,而且来势凶猛,不能不去医院急诊。医院大门关着,门旁贴一条,清楚地写明要走边门从地下室入。到边门地下室,一位女警卫告诉我们,坐电梯上到3楼。果然,一到3楼,就温暖如春——一位值班女士只穿短袖和花裙,红润丰满的脸蛋,叫人想起草莓冰淇淋。候诊室的沙发椅旁,都堆着很多杂志。我一眼看到一本《GO》,我喜欢这本青年杂志的刊名,去年我的一本散文集就叫《青年就是GO》。在这里看到《GO》,倒像他乡遇故知似的一阵亲切。
医生已经累得像午夜幽魂,还想学说中文“欢迎”,还想用最后的精力给病人多一份鼓舞和欢欣。
没有医院的感觉
我不能不面对最痛苦的时刻——上医院。我们在京的医疗证,都是一次也没用过。我们有病乱买药,就是不愿去医院。在这里,哈佛为我们买了医疗保险,哈佛的医院也不远。可梦溪只要还撑得过去,是决不愿意去看病的。
但是这天,我们只好走向医院了。好像走向世界末日。
前一天在街上走,皮靴一脚一脚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感受那种把脚埋进雪地的惬意。夜里一场雨,把积雪冲洗个干净。这天的气温突然升到华氏55度(华氏32度相当于零摄氏度)。草地绿茸茸的,新英格兰的红砖墙红砖地,在阳光下焕发着。前边一个纤弱的女生,就穿着牛仔裤和白色短袖T恤,一根金黄的“马尾”在脑后一颠一颠的,好像一只报春鸟。她也许能感应我对她的赞赏,两只手伸到后脑勺上松开马尾,一头金色的长发随风飘洒开去,立即被阳光缀满了闪烁的金星。
就想起马克·吐温说的:新英格兰的天气,好像女人的面孔,变化无常。
走进医院,更觉得春光明媚——候诊的人全在读书。一个金发女孩,双背书包立在脚下红裙旁,黑上衣的袖子高高地挽起,右手按着一本书,左手往搁在腿上的本子上写笔记。一个金发男孩,在双腿上摊开一本大厚书,嘴里咬着一支黄色划道笔,一动不动地看书,像一座图书馆前的雕像。又一个稚气的金发男孩,右手托着左肘,左手举着本书,双脚稚气地内八字地对着。整个人就像他的白色T恤般的清纯。
这里,与其说是医院,还不如说是哈佛的又一座图书馆。连上了年龄的人也都在读书。以前在医院候诊室,常常看到病人的愁苦。在这里,找不到愁苦,只看到自信,一种对自我的期望值的追求和自信。
没有在医院的感觉。
护士把我们带进一间屋子等医生,可亲地,可掬地。她轻轻拉上门走了出去。一会儿有人轻轻敲门,那么轻柔,好像不好意思惊扰我们。我赶紧说请进,倒好像我是这屋的主人。
“客人”笑盈盈地进来了,哦,是医生!明明知道是病人在等她,却好像是她到朋友家来作客。她欢快地和我们打招呼,拉着梦溪说见到你很高兴。又说她丈夫刚从中国回来,很近乎似的,老友重逢似的。
哦,找不到医院的感觉。
她出去和另一位大夫商量用药的事。一会儿回来了,又是轻轻叩门。
这样地尊重病人!临走给我们一张名片,有事随时可给医生打电话。医生说着祝你快乐祝你好运送我们出来。在哈佛看病,真是好运呢,真是享受呢——享受医生、护士的友爱和欢快,享受病人的自尊和自信。
对医院欠下人情债
午夜梦溪又过敏,而且来势凶猛,不能不去医院急诊。医院大门关着,门旁贴一条,清楚地写明要走边门从地下室入。到边门地下室,一位女警卫告诉我们,坐电梯上到3楼。果然,一到3楼,就温暖如春——一位值班女士只穿短袖和花裙,红润丰满的脸蛋,叫人想起草莓冰淇淋。候诊室的沙发椅旁,都堆着很多杂志。我一眼看到一本《GO》,我喜欢这本青年杂志的刊名,去年我的一本散文集就叫《青年就是GO》。在这里看到《GO》,倒像他乡遇故知似的一阵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