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歌曲泛滥。本来是京剧,却在前奏和幕间曲的时间段,大量插进与京剧(哪怕是京歌也算)毫不沾边的歌曲,有的剧目甚至每个幕间都有几句歌曲来填充。好像没有歌就不成戏似的。
二是舞台黑暗。这也是近四十年来的老套路了。舞台上成了灯光秀的场所,后幕究竟是山是水是房子,观众根本看不清楚,追光成了高频率或时髦,整个舞台只看到一束光亮打在局部位置,其余都是一片黑。现代声光电不是说不能使用,有时为了转换空间,切光、追光都是需要的,但要合理,而不是滥用。
三是唱腔平庸。好的唱腔是一出戏的灵魂,每当听到某一段唱,也就想到了这出戏,否则没有好的唱段,这出戏很可能刀枪入库,不在露面。以前是一出戏有多个作曲家参与,现在是多出戏则有一个老师完成唱腔设计。很多演出单位为了完成任务,总是在很短时间内匆匆赶排,闪电上演。对唱词唱腔不能够反复琢磨和推敲。
四是前紧后松。在本届艺术节上展演的节目中尤为突出,很多戏刚开始还觉得挺不错,气氛浓郁,甚至有点抓人,越到最后越没看头,到最后一场戏总是草草收兵,有的干脆用繁琐加长的唱段来结束。京剧在这里除了西皮二黄,其他什么都看不见。其实剧本也是文学,也应讲究豹头猪肚凤尾,有的时候悲剧收场也没什么不好,让观众带着思考或眼泪离开也不是不可以。还有英雄之死,在敌人的绞刑和枪炮中,有谁死了还直挺挺站在那里?舞台处理的结果有很多,比如她可以缓缓走向远方,慢慢消失切光,光辉形象可定格在大屏幕上。
五是穿越时空。本不需要上场(思念中)的人物,用几句台词就可以带过去,有的剧组为了某个演员的名气,非要安排上场还要有大段的唱腔,把虚幻和现实中的人物拧在一起,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如果不是现实中的人物,完全可以在幕后伴唱或借助灯光进行时空切换、显现人像即可。
六是画蛇添足。有些个剧目,本来故事都讲完了,观众已经知道这出戏的来龙去脉,非要在即将结束的时候,再增加一场或来一个所谓的尾声,生怕这出戏不够完美,不够圆满。搞得谢幕和演出分不清。而且谢幕都是一个套路,群众演员两边站,闪出通道,主角最后亮相。说句不够恭维的话,有的主角戏份和实力真的不够,也没什么影响力,这样一来反倒显得别扭。字幕上,密密麻麻出现一大串名字,生怕露了哪个,可能就差环卫工和保安没有上去了。
二是舞台黑暗。这也是近四十年来的老套路了。舞台上成了灯光秀的场所,后幕究竟是山是水是房子,观众根本看不清楚,追光成了高频率或时髦,整个舞台只看到一束光亮打在局部位置,其余都是一片黑。现代声光电不是说不能使用,有时为了转换空间,切光、追光都是需要的,但要合理,而不是滥用。
三是唱腔平庸。好的唱腔是一出戏的灵魂,每当听到某一段唱,也就想到了这出戏,否则没有好的唱段,这出戏很可能刀枪入库,不在露面。以前是一出戏有多个作曲家参与,现在是多出戏则有一个老师完成唱腔设计。很多演出单位为了完成任务,总是在很短时间内匆匆赶排,闪电上演。对唱词唱腔不能够反复琢磨和推敲。
四是前紧后松。在本届艺术节上展演的节目中尤为突出,很多戏刚开始还觉得挺不错,气氛浓郁,甚至有点抓人,越到最后越没看头,到最后一场戏总是草草收兵,有的干脆用繁琐加长的唱段来结束。京剧在这里除了西皮二黄,其他什么都看不见。其实剧本也是文学,也应讲究豹头猪肚凤尾,有的时候悲剧收场也没什么不好,让观众带着思考或眼泪离开也不是不可以。还有英雄之死,在敌人的绞刑和枪炮中,有谁死了还直挺挺站在那里?舞台处理的结果有很多,比如她可以缓缓走向远方,慢慢消失切光,光辉形象可定格在大屏幕上。
五是穿越时空。本不需要上场(思念中)的人物,用几句台词就可以带过去,有的剧组为了某个演员的名气,非要安排上场还要有大段的唱腔,把虚幻和现实中的人物拧在一起,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如果不是现实中的人物,完全可以在幕后伴唱或借助灯光进行时空切换、显现人像即可。
六是画蛇添足。有些个剧目,本来故事都讲完了,观众已经知道这出戏的来龙去脉,非要在即将结束的时候,再增加一场或来一个所谓的尾声,生怕这出戏不够完美,不够圆满。搞得谢幕和演出分不清。而且谢幕都是一个套路,群众演员两边站,闪出通道,主角最后亮相。说句不够恭维的话,有的主角戏份和实力真的不够,也没什么影响力,这样一来反倒显得别扭。字幕上,密密麻麻出现一大串名字,生怕露了哪个,可能就差环卫工和保安没有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