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志吧 关注:11,620贴子:336,159
  • 1回复贴,共1

修行的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行的方法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据说马祖在成为怀让(7
44年卒)弟子之前,住在衡山(在今湖南省)上。“独处一庵,惟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
顾”。怀让“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
‘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闻言大悟,于是拜怀让为师。
    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作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
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长久。
黄檗(希运)禅师(847年卒)说:“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
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古尊宿语录》卷三)
    他还说:“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坠。都归生死轮
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同上)



1楼2006-01-05 23:53回复
    所以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
    别有用功,别有修行。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
     这里有一个问题:果真如以上所说,那么,用此法修行的人,与不作任何修行的人,
    还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后者所作的,也完全是前者所作的,他就也应该达到涅盘,这样,
    就总会有一个时候,完全没有生死轮回了。
     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虽然穿衣吃饭本身是日用平常事,却不见得做起来的都
    是完全无心,因而没有任何滞着。例如,有人爱漂亮的衣服,不爱难看的衣服,别人夸
    奖他的衣服他就感到高兴。这些都是由穿衣而生的滞着。禅师们所强调的,是修行不需
    要专门的行为,诸如宗教制度中的礼拜、祈祷。只应当于日常生活今无心而为,毫无滞
    着;也只有在日用寻常行事中才能有修行的结果。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
    无须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无心;正像为了忘记,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可是后来
    时候一到,就必须抛弃努力,达到无须努力;抛弃有心,达到无心;正像终于忘记了记
    住必须忘记。
     所以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这样的知。不同于
    原来的无明;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因为原来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产
    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


    3楼2006-01-05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