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方法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据说马祖在成为怀让(7
44年卒)弟子之前,住在衡山(在今湖南省)上。“独处一庵,惟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
顾”。怀让“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
‘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闻言大悟,于是拜怀让为师。
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作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
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长久。
黄檗(希运)禅师(847年卒)说:“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
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古尊宿语录》卷三)
他还说:“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坠。都归生死轮
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同上)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据说马祖在成为怀让(7
44年卒)弟子之前,住在衡山(在今湖南省)上。“独处一庵,惟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
顾”。怀让“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
‘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闻言大悟,于是拜怀让为师。
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作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
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长久。
黄檗(希运)禅师(847年卒)说:“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
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古尊宿语录》卷三)
他还说:“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坠。都归生死轮
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