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修养的方法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新儒
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佛家的佛与儒家的圣人,区别在于,佛必须
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高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修养。中国佛
学的最重要的发展,是企图降低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质。禅宗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说这个话,就是这个企图接近成功了。但是,如我在前一章所说的,他们没有把这个话
推到逻辑的结论,就是“事父事君,亦是妙道”。当然,原因也很明显,如果他们真地
这样说,他们的教义就不是佛家的教义了,他们就不用出家了。
怎样成为圣人,是新儒家的主要问题之一,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他又进一步
说“主静”就是“无欲”的状态。他的第二篇主要著作是《通书》,在《通书》中可以
看出,他说的“无欲”,与道家和禅宗说的“无为”和“无心”,是基本一样的,可是,
他用“无欲”,不用“无为”、“无心”,这表明他企图撇开佛家的出世性质。若就这
些名词来说,“无欲”的“无”,并不如“无心”的“无”那样地概括一切。
《通书》中说:“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
公溥,庶矣乎!”(《周濂溪集》卷五)。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新儒
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佛家的佛与儒家的圣人,区别在于,佛必须
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高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修养。中国佛
学的最重要的发展,是企图降低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质。禅宗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说这个话,就是这个企图接近成功了。但是,如我在前一章所说的,他们没有把这个话
推到逻辑的结论,就是“事父事君,亦是妙道”。当然,原因也很明显,如果他们真地
这样说,他们的教义就不是佛家的教义了,他们就不用出家了。
怎样成为圣人,是新儒家的主要问题之一,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他又进一步
说“主静”就是“无欲”的状态。他的第二篇主要著作是《通书》,在《通书》中可以
看出,他说的“无欲”,与道家和禅宗说的“无为”和“无心”,是基本一样的,可是,
他用“无欲”,不用“无为”、“无心”,这表明他企图撇开佛家的出世性质。若就这
些名词来说,“无欲”的“无”,并不如“无心”的“无”那样地概括一切。
《通书》中说:“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
公溥,庶矣乎!”(《周濂溪集》卷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