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成功的专辑和一张伟大的专辑。
这里仅仅从听众的角度来思考而已,思考时不从歌迷的角度出发。如果有不同意见,请踢一脚。本文以欧美音乐为例。
一张成功的专辑可以有很多成功的方式,符合一条就可以叫做成功。比如销量很好,达到白金销量(100万张);比如电台点播率最高;比如获权威奖项;更比如歌手人气很高。都可以使专辑配上成功的字眼。
作为一张成功的专辑,其中的音乐水准至少要达到中等以上的水平,至少要符合一定的人群欣赏价值观,要征服大众的耳朵。如果不行的话,就一定要征服评委的耳朵。开句玩笑话,征服大众的歌手是偶像派,征服评委的歌手是实力派。两者都征服了呢?好,伟大的歌手就是这样。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很多80年代的摇滚乐队,尽管被后世所顶膜礼拜。但是由于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所不容,只能默默的伟大。尽管现在在欧美一直在进行翻唱的活动,但是经典是无法复制的,尤其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当然,靓颖也是那种不可复制的经典,特别是在国内现在这种一片腐败的唱片业大环境下。真的是,说句不好听的话,真的是让人恨不得能抓住一只蛤蟆能捏出尿来。
扯远了,在音乐制作人上当然是有大牌相对稳妥一点,比如Diane Warren(CD,MC,野人花园等等),Babyface(很多流行歌手,好象有MJ),Bryan Adams(本身就是流行摇滚歌手,为CD等做过曲)等等。大牌在制作唱片的整体把握上有绝对的导向作用,但是同样的制作人会带来唱片的风格近似的问题,当然这种影响是比较小的。与此相对的起用新人可以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当然这样会有风险,唱片公司一般会把这两种混合在一起,以规避风险。在音乐创作方面,以歌手能创作为最佳。因为可以不用被切掉蛋糕,更主要的是可以免去版权的麻烦。当然从对歌曲把握上,自己创作的歌曲当然更加得心应手。通常创作型歌手首先可以有个实力派的头衔,这对歌手的获奖以及专辑的好评度会有一定的加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那个一看就想上去打他的周杰伦,可惜他的音乐是我觉得还不错的,起码中国化做的不错,有点原创,矛盾中……偶像派的歌曲一般都比较容易上口,当然实力还是会有的。也有因为比较帅或者漂亮的被误扔到偶像派里的实力派。(全体国内的偶像派请略过上面一句话。)
成功的专辑还有一种形式,多少有点,不太好说。就是口水歌,极易上口,旋律还过得去,甚至有些优美。这种成功的专辑就像龙卷风一样,无厘头的来了,被嚼尽味道就不留一丝痕迹了。
作为一张伟大的专辑,除了制作人与歌手紧密合作,创作出火花,发生化学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或者人文气氛,这可以在当时就被称为伟大的专辑。但对于像画家凡高一样有着超前思想的的乐队只能受后世的景仰,这并不影响到他们的伟大。
一句话:音乐的经典,铸就歌手的传奇与伟大。
第二,成功的专辑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封面。所谓好的封面,不是指好看的封面。不幸的是许多*内的音乐制作公司好像就是这样理解的,把歌手最好看的一张照片做封面。让人无语。起码要在封面把这张专辑所表达的思想用直接的间接的表示方法表示一下,如果有人说:“不是用文字写上了吗?”再次无语。上海话有句话直译为:吃卖像。就是说你卖个产品起码要有个好看的样子,毕竟买CD的时候第一眼接受的信息是唱片的封套,特别是在国内普遍还不能实现试听的初级阶段。音乐决定唱片的生死,封套能让音乐死去活来(随便怎么念。)。
伟大的专辑不但能达到封套符合专辑中心思想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它的封套还具有相当的创新价值。想象一下对于收藏CD的发烧友来说,一张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封套,音乐又很经典的老CD,足以让其倾其所有。
第三,歌迷因素。
之所以把这条列出来是因为这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当周围的人都在说某个人的歌不错的时候,那个人应该已经红到一塌糊涂了,这就是人的从众心理。不管那首歌自己喜不喜欢,都会买来听一下。符合绝大多数的声音,会很容易俘获下一个人,即使不能,那个人也会因为出于社交的需要说这个歌手不错。时光倒回一点,是什么导致“周围的人”说好?是因为有一部分铁杆粉丝或者比较权威的人推荐,再加上唱片的音乐艺术价值确实比较高,这张专辑可以成为成功。这时的表现是表现在销量上的,披露的销量可以刺激更大的销量。
对于伟大的专辑来说,可能并不需要铁杆,但没有铁杆的话一定是慢热的。不过,如果以前没有铁杆的话,发了专辑以后就一定有了。伟大的专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更有很大可能引导一种文化现象,思潮:如朋克文化,HIP-HOP文化,以及80年代MJ引导的机械舞等等。
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希望靓颖能够先出一张成功的CD或者N张成功的专辑,最后能够在我的CD架的顶端留下一张伟大的专辑,压住我那PPLL的欧美CD堆。
这里仅仅从听众的角度来思考而已,思考时不从歌迷的角度出发。如果有不同意见,请踢一脚。本文以欧美音乐为例。
一张成功的专辑可以有很多成功的方式,符合一条就可以叫做成功。比如销量很好,达到白金销量(100万张);比如电台点播率最高;比如获权威奖项;更比如歌手人气很高。都可以使专辑配上成功的字眼。
作为一张成功的专辑,其中的音乐水准至少要达到中等以上的水平,至少要符合一定的人群欣赏价值观,要征服大众的耳朵。如果不行的话,就一定要征服评委的耳朵。开句玩笑话,征服大众的歌手是偶像派,征服评委的歌手是实力派。两者都征服了呢?好,伟大的歌手就是这样。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很多80年代的摇滚乐队,尽管被后世所顶膜礼拜。但是由于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所不容,只能默默的伟大。尽管现在在欧美一直在进行翻唱的活动,但是经典是无法复制的,尤其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当然,靓颖也是那种不可复制的经典,特别是在国内现在这种一片腐败的唱片业大环境下。真的是,说句不好听的话,真的是让人恨不得能抓住一只蛤蟆能捏出尿来。
扯远了,在音乐制作人上当然是有大牌相对稳妥一点,比如Diane Warren(CD,MC,野人花园等等),Babyface(很多流行歌手,好象有MJ),Bryan Adams(本身就是流行摇滚歌手,为CD等做过曲)等等。大牌在制作唱片的整体把握上有绝对的导向作用,但是同样的制作人会带来唱片的风格近似的问题,当然这种影响是比较小的。与此相对的起用新人可以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当然这样会有风险,唱片公司一般会把这两种混合在一起,以规避风险。在音乐创作方面,以歌手能创作为最佳。因为可以不用被切掉蛋糕,更主要的是可以免去版权的麻烦。当然从对歌曲把握上,自己创作的歌曲当然更加得心应手。通常创作型歌手首先可以有个实力派的头衔,这对歌手的获奖以及专辑的好评度会有一定的加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那个一看就想上去打他的周杰伦,可惜他的音乐是我觉得还不错的,起码中国化做的不错,有点原创,矛盾中……偶像派的歌曲一般都比较容易上口,当然实力还是会有的。也有因为比较帅或者漂亮的被误扔到偶像派里的实力派。(全体国内的偶像派请略过上面一句话。)
成功的专辑还有一种形式,多少有点,不太好说。就是口水歌,极易上口,旋律还过得去,甚至有些优美。这种成功的专辑就像龙卷风一样,无厘头的来了,被嚼尽味道就不留一丝痕迹了。
作为一张伟大的专辑,除了制作人与歌手紧密合作,创作出火花,发生化学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或者人文气氛,这可以在当时就被称为伟大的专辑。但对于像画家凡高一样有着超前思想的的乐队只能受后世的景仰,这并不影响到他们的伟大。
一句话:音乐的经典,铸就歌手的传奇与伟大。
第二,成功的专辑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封面。所谓好的封面,不是指好看的封面。不幸的是许多*内的音乐制作公司好像就是这样理解的,把歌手最好看的一张照片做封面。让人无语。起码要在封面把这张专辑所表达的思想用直接的间接的表示方法表示一下,如果有人说:“不是用文字写上了吗?”再次无语。上海话有句话直译为:吃卖像。就是说你卖个产品起码要有个好看的样子,毕竟买CD的时候第一眼接受的信息是唱片的封套,特别是在国内普遍还不能实现试听的初级阶段。音乐决定唱片的生死,封套能让音乐死去活来(随便怎么念。)。
伟大的专辑不但能达到封套符合专辑中心思想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它的封套还具有相当的创新价值。想象一下对于收藏CD的发烧友来说,一张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封套,音乐又很经典的老CD,足以让其倾其所有。
第三,歌迷因素。
之所以把这条列出来是因为这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当周围的人都在说某个人的歌不错的时候,那个人应该已经红到一塌糊涂了,这就是人的从众心理。不管那首歌自己喜不喜欢,都会买来听一下。符合绝大多数的声音,会很容易俘获下一个人,即使不能,那个人也会因为出于社交的需要说这个歌手不错。时光倒回一点,是什么导致“周围的人”说好?是因为有一部分铁杆粉丝或者比较权威的人推荐,再加上唱片的音乐艺术价值确实比较高,这张专辑可以成为成功。这时的表现是表现在销量上的,披露的销量可以刺激更大的销量。
对于伟大的专辑来说,可能并不需要铁杆,但没有铁杆的话一定是慢热的。不过,如果以前没有铁杆的话,发了专辑以后就一定有了。伟大的专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更有很大可能引导一种文化现象,思潮:如朋克文化,HIP-HOP文化,以及80年代MJ引导的机械舞等等。
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希望靓颖能够先出一张成功的CD或者N张成功的专辑,最后能够在我的CD架的顶端留下一张伟大的专辑,压住我那PPLL的欧美CD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