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401贴子:986,904
  • 6回复贴,共1

此人忽必烈都佩服 他单枪匹马用“道义”击败强大元朝贵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至圣香濯

文天祥慷慨赴死(网络示意图片)
古代的蒙古,尤其是蒙古铁骑,那简直是所有军队的噩梦,无数场惨烈的战役足以证明。蒙古的强悍,他们是个全民皆兵民族,是天生的战士,至于为何没有早早崛起,是因为他们的内部存在问题。一直都是处于分裂的状态,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铁木真的出现,将整个民族的力量都统一起来之后,让整个世界都感觉到胆寒。蒙古军队的战斗力无可比拟,公元1227年灭了西夏,1234年灭掉了金。此时的他们把当时孱弱不堪的南宋当成了下一个目标。


1楼2021-10-30 16:49回复

    宋末三杰(网络图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公元1278年被俘虏后,次年过零丁洋所作的诗。最后两句表现了他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到他生命的最后也没有违背自己的意志,实在可歌可泣。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的右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他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小儿身驾紫云从天而降,所以给他取名为云孙,字天祥。宋理宗阅卷看到他的名字不禁也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他又名“瑞卿”。事实证明他确实如此,故又自号“文山”。公元1234年,蒙古军大举进攻南宋,打算十年拿下南宋,却不想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
    在蒙古人眼中与他们一样健壮如牛的金国人都不堪一击,更何况只会吟诗作画,体格瘦小的南宋人?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无不遇到激烈的抵抗,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当他们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实时,他们疑惑了,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些柔弱的南人,而且还表现得如此顽强。公元1279年,南宋丞相陆秀夫在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后自感取胜无望,对年幼的皇帝赵昺行了君臣之礼后,背着他跳入海中以身殉国,南宋灭亡。


    2楼2021-10-30 16:5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陆秀夫背着赵昺跳海殉国(网络示意图片)
      文天祥在此之前就成了俘虏,蒙古贵族想从这个文人身上找到他们想要的那个答案。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事情——勤王,就是以兵救援王室。临安的形势是依靠长江做屏障,而湖北的襄阳、樊城则成为扼守水陆交通的咽喉。假如这个地方失守,长江之险便不存在了。元兵攻襄阳攻了五年之久,但是樊城却先被西域人造的大炮攻破了。之后元人把大炮移来攻打襄阳,这样襄阳也很快失守了。但是元兵仍旧没办法渡过长江。随后元兵又攻打了郢州,守城的张世杰拚死抵抗,截住了元军的长驱直入。
      此时元将巴颜暗中派兵入汉水,屠杀了沙洋镇,袭取了青山矶,渡江围攻汉阳,直逼鄂州,鄂州守城投降。元将巴颜统率大军东下直犯临安。公元1275年,恭帝下诏天下紧急救援王室。文天祥本来是一介文臣,没打过仗,但是他奉了恭帝的诏书之后忠义奋发,紧急召集各路豪杰和士兵积极勤王,数日便集结万人。但是这帮人只不过是凭着一腔热血应召,哪里懂打仗用兵。不料他们的忠心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就遭到朝中人的阻挠。可是没过多久,京师的形势更加危急,恭帝急忙下令文天祥,命他率兵至京护驾。


      3楼2021-10-30 16:51
      回复

        文天祥率兵至京护驾(网络图片)
        文天祥领命急行,但是粮饷又没着落,身边朋友劝他说带这些新兵去等于以卵击石。文天祥说我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这个情况没人愿去救驾,我痛恨这种行为,只能不自量力以身殉国了。以此激起天下闻风而起的义士,这样有正义之士谋划,人多功业则圆满,国家就有望保住了。文天祥将全部家产捐为军饷,他率大军兵发吉州到了阙下,驻军于西湖之上。元军攻打城池有一个很残暴的特点就是屠城。这么暴虐的手段,南宋人居然一直抵抗,所以他们想搞懂原因。俘虏了文天祥后,认为正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一直在劝他投降。


        4楼2021-10-30 16:52
        回复

          文天祥(网络图片)
          从已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从元朝的丞相到皇帝劝了一个遍,得到的回答只有四个字——绝不投降。在一次又一次的唇枪舌战中,蒙古贵族终于认识到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根深蒂固,叫做道义。他们一开始以为道义是可以被打败的,于是变着法儿的折磨文天祥,但文天祥软硬不吃,还写出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正气歌》,“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这是他的灵魂写照。到了最后,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昂首说道只求一死。忽必烈是既佩服又惋惜,最后成全了文天祥。


          5楼2021-10-30 16:53
          回复

            文天祥被押往刑场(网络示意图片)
            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往刑场,他向南宋首都临安方向行跪拜礼,从容就义,享年47岁。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元朝人想要的答案就在他的“衣带诏”中:孔曰成仁,孟曰成义。为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此诚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文天祥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了所有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不会被征服。他在狱中所作的诗歌都已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而文天祥也因此成为了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6楼2021-10-30 16:53
            回复
              婴儒就这点本事之文天祥情节症,渴望着忽必烈的敬佩而赐死。至死看不到大同画饼的遥遥无期。


              IP属地:海南8楼2021-10-30 1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