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348贴子:818,467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探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教学多为口述,其言出于不同弟子的记述整理。孔子在世时,开创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常对不同弟子给予不同教导,致使受教者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孔子去世不久,传其学者自谓得孔子真传,因其所闻而立派,形成儒学多派并立的局面。时至今日,若想探究何为孔子“真传”、何为儒家“正宗”,需要进一步探析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深层含义。“一以贯之”出自《论语》中孔子与曾子、子贡的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IP属地:上海1楼2021-10-23 10:27回复
    一、曾子“忠恕”说辨析
    实际曾子“忠恕说”仅仅是曾子的个人理解,而非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全部含义。(一)孔子之“道”博大精深,非“忠恕”一言所能涵盖“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方法、学说、道德、智慧等“。道”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道”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孔子之“道”,形成一个系统,贯穿儒学,需要得到个体的证悟与体认,与人的生存经验相契合,有可实践性和可认知性。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修身的实践性哲学,其关注重点也是“道之用”,这个层面的“道”是儒家最为重视的。孔子之道博大精深,包含各种人生智慧:处世、治学、交友、为师、天命等,其博大的智慧与丰富的思想,非“忠恕”一言可以涵盖。


    IP属地:上海3楼2021-10-23 10:28
    回复
      2025-08-04 06:45: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同时,曾子“忠恕”说也不能涵盖孔子的志向与格局。《论语》中多处记载反映了孔子的志向: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IP属地:上海4楼2021-10-23 10:28
      回复
        由上述记载可知,孔子的志向是修已以安百姓、安天下,恢复礼仪,建立道德规范,形成根植于民族的价值观。这种理想生活的实现,是建立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人们不再为礼崩乐坏、战乱奔走呼号,内心安宁,精神有所追求。孔子安天下、博施济众的格局,构建和谐社会的向往,非“忠恕”一言所能涵盖。
        (二)从孔子的“教学理念”和“一贯言行”判断“:忠恕”说非孔子“吾道一以贯之”定论孔子“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缺失,对症下药,给予适合对方的建议,让学生各尽其材,有所进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IP属地:上海5楼2021-10-23 10:28
        回复
          刘宝楠说“:冉有、子路,各有所失,夫子教之,亦因其所失正之,不能同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62页)《礼记·学记》亦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再如,孔子论“孝”道,《论语》中有20多条记载不同学生问“孝”,孔子因材施教给与不同回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同上)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上)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同上)
          对“孝”道,孔子都会针对问孝人各自的缺失,给予不同回答。因此,从因材施教这个角度来说,即便孔子曾暗示曾子“忠恕”,那也是针对曾子个人而言。况且,孔子并未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这也和孔子“启发式”教学理念有关。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论语》中也多有体现:


          IP属地:上海6楼2021-10-23 10:29
          回复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并未正面回答“吾道一以贯之”的含义。他只是启发引导学生,希望学生提出问题或有不同见解,有独立的思考和领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可见,孔子通过“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独立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所以,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仅仅是曾参对孔子之道的个人领悟与理解。即便孔子知道,也不会有异议,因为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与“启发式”的教学理念。


            IP属地:上海7楼2021-10-23 10:29
            回复
              (三)从曾子当时的年龄、资质以及性格为人判断,“忠恕”说仅为曾子个人领悟,而非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全部含义《论语》中孔子对曾参的唯一评价是“参也鲁”(《论语·先进》),依据《论语》记载,孔子晚年曾回忆他特别赞赏的几位门徒,后世称为孔门“四科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曾子作为孔门重要弟子,却未列入“四科十哲”,说明孔子在世时曾子在众弟子中并不十分出众,也未得到孔子的特别赞赏。这和当时曾子年龄尚小、晚慧有关。最早记述曾子生平的典籍是《史记》: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IP属地:上海8楼2021-10-23 10:29
              回复
                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在众弟子中属于年少者,理解和领悟力不如年长且有社会阅历的弟子。而且,孔子五十六岁离开鲁国(鲁定公十三年)周游列国十四年,当时曾子才10岁,年龄幼小,并未跟随孔子周游学习。因为当时的曾子年龄尚小、晚慧,在众弟子中学识、地位都不十分出众,因此未列入孔门“四科十哲”。正因为当时曾子年龄小,领悟力不如年长的弟子,所以曾子的有些做法并不能得到孔子的认同。
                曾子有过,曾晰引杖击之。仆地,有间乃苏,起曰“:先生得无病乎?”鲁人贤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门人:“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为无罪,使人谢夫子。夫子曰:“汝不闻昔者舜为人子乎?小箠则待笞,大杖则逃。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汝非王者之民邪?杀王者之民其罪何如?”(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96页)


                IP属地:上海9楼2021-10-23 10:30
                回复
                  2025-08-04 06:39: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曾子犯错,面对父亲的态度,正说明曾子价值观中的“忠恕”,他对父亲的“恕”,被打至昏迷,也不记恨;他对“孝”道的“忠”,宁被打死,也要忠于“孝”。而这在孔子看来却是“愚孝”,是过错。孔子认为冒着生命危险去承受父亲的惩罚,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更何况,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礼记·檀弓》)


                  IP属地:上海10楼2021-10-23 10:30
                  回复
                    这则记载,是孔子的弟子们对“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含义的探讨,有子能够联系孔子的一贯言行和思想,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子游能够根据孔子讲话的背景和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去理解;而曾子则是句句照搬,孤立、片面地识记,错误地理解孔子言论。所以,当时的曾子对孔子言论会出现片面理解的情况。由此可知,曾子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理解可能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而且,曾子“忠恕”说也与曾参本人的性格、为人和志向有关。曾子为人敦厚宽容、忠诚、品德高尚,他依自己的学行体会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忠恕”。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荀子·法行》)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
                    曾子本人就以“忠恕”作为人生信条去践行,但曾子“忠恕”说确实难以涵盖孔子之道的全部含义,这只是曾子对孔子之道的个人理解。


                    IP属地:上海11楼2021-10-23 10:30
                    回复
                      二、曾子“忠恕说”被后儒重视的原因
                      那么,既然孔子在世时,曾子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不高,也未得到孔子赞赏,为什么曾子会被认为是孔子的传道之人?被后世尊为儒家宗圣?既然,曾子“忠恕说”非孔子“吾道一以贯之”定论,为何“忠恕说”会被后世广泛接受与重视?
                      其实,曾子的地位是从唐代正式被官方提高的,被官方推崇为孔子传道之人。曾子“忠恕说”也随之被后儒广泛接受。曾子在唐代之前,在孔门中并没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从唐代开始由柳宗元提出《论语》“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柳宗元:《柳河东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48页)说之后,曾子被后代学者不断推崇。唐高宗时被谥为“太子少师”,此后又被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到元代被谥为“宗圣公”,上升为“圣人”。曾子地位从唐代正式被官方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


                      IP属地:上海12楼2021-10-23 10:31
                      回复
                        (一)曾子后期的学术造诣很高,对儒学传承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曾子学派对其思想的发扬,抬高了曾子地位孔子去世后,曾子毕生致力于传承发展儒学,他像孔子一样聚徒讲学,门下弟子众多,形成了“曾子学派”。《论语·泰伯》中就有对曾子弟子的记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孟子·离娄下》云:“从先生者七十人。”说明曾参的弟子多达70余人,已形成一个儒家学派。因此,近现代学者对先秦儒家进行研究时,往往把“曾子学派”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孔祥骅对儒家内部分派做了分析,提出“自子夏氏传经之儒从洙泗学派分化出来以后,曾子成为洙泗学派的新首领”(孔祥骅:《洙泗儒学分派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6期)。尤骥对曾子学派和子夏学派的不同特色进行了分析探讨。(尤骥:《孔门弟子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儒家的分化》,《孔子研究》1993年第2期)刘红霞提出“在众多学派中,据守故地的洙泗学派(曾子学派)和子夏所开创的西河学派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两大分支”(刘红霞:《曾子及其学派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梁涛从思想学术发展的角度,称“孔门后学应分为‘主内’‘务外’两大派,曾子学派为主内派,子夏学派为务外派”(梁涛:《孔子思想中的矛盾与孔门后学的分化》,《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李学功将曾子与子夏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提出“曾子与子夏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术派别:曾子一派注重‘内省’‘反求诸己’,子夏一派则更注重实干”(李学功:《洙泗之学与两河之学——孔子殁后的儒家道路》,《齐鲁学刊》1991年第4期)。


                        IP属地:上海13楼2021-10-23 10:31
                        回复
                          (二)“思孟学派”与孟子的强大影响力抬高了曾子地位“思孟学派”涉及3个重要人物:曾子、子思、孟子,学术界一般认为他们三人是师承关系,孟子之学源于子思门人,子思之学出自曾子或子游,但并无确证,没有定论。但是,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我们可以确定:他们在一些学术思想上确实具有相同点与一致性,曾子对子思的学术影响,子思对孟子的学术影响都是很明显的,他们对儒学的传承发展都源于孔子。结合近年来出土文献上博简、清华简、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五行》等大量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思孟学派在战国时期具有一定影响力。思孟学派的影响力以及孟子对曾子的推崇,都逐渐提高了曾子在后世的地位。


                          IP属地:上海14楼2021-10-23 10:31
                          回复
                            (三)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提高了曾子地位汉代开始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以孝道解释封建社会的政治关系,“孝”具有强化封建统治和改良社会的功能。统治者用“家国同构”的理论,强调“家国一体,忠孝一体”,家庭事亲之“孝”移植进政治领域,变成事君之“忠”,使家庭伦理与政治结合,“家”与“国”相沟通、“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父亲是家的君主,君主是天下的父亲,从而完成孝道政治化,由此形成汉代“家国同构,移孝作忠”的价值观。曾子是孝道理论的集大成者,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将孝道和忠君联系起来。他不仅践行孝道,是有名的孝子“廉如伯夷,孝如曾参”,并在孝学说方面造诣很高:
                            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事君不忠,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同上)
                            曾子的“孝道”思想和“忠恕”说,符合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和社会意识形态。唐宋沿用了“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所以曾子地位也因此提升。唐高宗时被谥为“太子少师”,此后又被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到元代被谥为“宗圣公”,上升为“圣人”。


                            IP属地:上海15楼2021-10-23 10:31
                            回复
                              2025-08-04 06:33: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四)《论语》的编纂抬高了曾子在后世的地位由于《论语》的具体编纂人、编纂过程、成书时间,先秦两汉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且《论语》的编纂成书,又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所以,《论语》的编纂成书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当代有学者认为《论语》经过多次编纂,最后一次由曾子弟子完成。杨朝明认为“《论语》的编纂由子思主持完成”(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杨义认为“《论语》三次编纂成书,第三次编纂乃曾门弟子所为”(杨义:《<论语>早期三次编纂之秘密的发明》,《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这些说法应该比较近实。《论语》中记录曾子言论共15章19次,其中称“曾子”17次,称其名2次;在孔子众弟子中记载曾子的言行最多;独曾参称“曾子”,有若称“有子”,子贡、子夏只称字;《论语》所记史事,时间最晚的两条是曾子临终遗言: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同上》)
                              曾子最终在《论语》中给世人所展现的特殊形象和重要地位,是曾门弟子在编纂《论语》时,刻意抬高了曾子地位。正如当代学者杨义所言“:曾门弟子重修《论语》的宗旨,归根到底在于证明孔门弟子中最能够传道统者为曾子。”(杨义:《<论语>早期三次编纂之秘密的发明》)


                              IP属地:上海16楼2021-10-23 1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