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潢川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张集三河汊、上油岗磨盘山、双柳镇遗址就是典型的裴李岗、仰绍和龙山文化。
潢川是古黄国所在地。
黄国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为夏启所封,历经夏、商、周三代,立国1400余年。黄国故城位于今潢川县城西6公里处,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城址呈长方形,城墙系夯土筑成,周长6720米,城门遗迹3处,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姓源于黄国,根在潢川。
自有黄国,才形成“以国为姓”的黄姓。据《元和姓纂》所载:“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姓。”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子孙以国为氏。”
黄国以降,几易其名:弋阳、定城、光州、潢川等。
春秋末,在黄国故城东南12里处,即出现了一座名叫“弋阳”的城市。秦初置弋阳县,东汉初改弋阳为弋阳侯国,三国置弋阳郡,弋阳县为郡治;北齐更名定城县,北周改弋阳郡为淮南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州治在光山。唐太极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今潢川),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县。清雍正二年升光州为直隶州,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4县。民国二年,即1913年全国性的废州府设县治,光州改称潢川,被作为河南第九行政公署所在地,辖固始、商城等七县。1952年,潢川及其辖县整体被并入信阳地区。
从春秋末设弋阳到盛唐设光州,经历近千年的建设。1195年,光州知州梁季泌扩建城市,城市扩至今天北城的部分地区,当时还是一条小沙沟的小潢河成了城市内河。《光州志》记载:“今镇潢桥河,原止一支流小沟,古志土城四门。洪武初,河至沙沟转而东,郡兵部尚书张安仁以形家言,议改今河,人文遂盛,河流始大,遂筑北城五门,南城六门,甃以砖石。”持续的建设,到顺治时,光州城已经完全是今天一水隔两城的格局了。
春秋末期,这座小城为什么会被定名“弋阳”?唐时的州城为什么又叫“光州”?包括我们的邻县“光山”之名,还有我们今天说起的以弋阳人陈元光为代表的“浮光陈氏”,这些都来源于潢川城西北的一座小山。顺治《光州志·舆地考》是这样记载的:“浮光山 一名浮弋,即弋阳山也,州名弋阳郡本此。濮公炼丹光浮于天,州邑因以此名。”我们邻县乾隆年《光山县志》也有记载:“山之知名,久而最著无若浮光者,县口光山,以山名也……州亦以山名。郦道元《水经注》云:浮光,即弋山也。汉立弋阳县,谓在弋山之阳也。”
由这些记载可知,我们古称“弋阳”,只因在该山之南而得名,“光山”、“光州”也均因“浮光山”名而名。乾隆《光州志·忠义列传》篇记载:“唐 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有祖名孟连……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这个记载更是直接折射出陈元光的出生地就在浮光山南麓的弋阳城中。浮光陈氏,因为陈元光南开闽漳,是陈氏走向世界的起点。
这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地方
清初顾祖禹曾写道:“光州襟带长淮,控扼颍蔡,自古戍守重地也”。这里不但历史悠久,也是英雄辈出之地,更是“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的人文荟萃之地。今天的上海、苏州,今天的闽漳、台湾,今天的韩国光州都和我们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潢川从黄国开始的四千多年历史,在我们南北两城正好出现了两位代表性的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黄歇与陈元光。
北城春申君黄歇,楚属黄国后裔,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凭一书而退强秦百万雄师,后又领封于吴地,上海简称申,黄浦江为啥叫‘黄’浦江?这都跟春申君黄歇有关。黄歇对今天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他最大的功绩。这也是今天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抛开历史书去纪念他的原因所在——在上海“世博会”的庆祝大会上,在滚滚浦江边《告慰春申君》的万人大合唱中,在上海,在苏州城隍庙中被祭祀的主神就是春申君黄歇。而潢川南城的陈元光,在大唐,朝廷用光州之兵于闽粤,“变夷用夏到闽漳”,光州弋阳人陈元光由此被尊为闽祖,开漳圣王。在今天东南沿海和港台,以及海外华人中享有崇高的声誉。陈元光之后,大唐又用光州军对东北方用兵,直到韩国武州,后来高丽改武州为光州,与此亦深有渊源。
光州英才辈出,可以说是英雄无畏的代名词。
无论是远古时弱小的黄国敢于拒绝进贡、抵御强楚;还是楚汉战争时,弋阳战火烽燃,项羽屯兵张集,筑台点兵遣将,展一代雄风;不管是唐末柴再用计退朱全忠四十万围城大军,保全光州城;亦或宋金交战,岳飞牛皋在光州筑城抗金;直至抗日战争中,在毒气弥漫中,张自忠在潢川城率军对日寇进行顽强抵抗。抗战中,河南九十多个县建立了伪政权,但潢川没有。潢川是抗战中的孤岛,是学生、将士心目中抗战中的胜地。我们的孤岛不是靠外国人的保护,而是中国人民,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捍卫的孤岛;我们的孤岛超越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直至最终胜利;我们的孤岛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以自身巨大的牺牲,以人力,以物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战。是楔入华东、华中、中原日占区的一枚钉子。《豫南日报》曾说:“在八年抗战中服役纳粮,吾豫当为全国各省冠,九区为全豫冠,潢川又为九区冠!”
可以说,每一次保家卫国的战争中,都少不了中原腹地的光州人。在明朝,光州人刘黄裳率部远征朝鲜,大败倭寇,是一位戚继光式的英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刘天保率500光州兵千里赴宁波抗英;在太平天国时期,光州“花木兰”式的女英雄李淑贞率光州团练主动出击,拒敌于几百里之外的武昌、汉阳;及至1865年,时任光州知州任重光以其六旬之身躯、严寒中率光州勇士坚守在光州城墙上28天,以“卑职不过一死”的英勇气概,用其聪明智慧、救如卵之危城“光州”于旦夕、救黎民百姓于水火,避免了一场破城后的浩劫!这些都是可歌可泣的。
这里人文荟萃文化灿烂
说到人文光州,春申君《上秦昭王书》的千古绝唱,展一代匡世雄才。魏晋竹林七贤,聚饮光州,揽月入怀,横卧竹林,崇尚老庄。亦留下了在光州欣赏风景,痛饮美酒之轶事。光州城中处处都有“竹林七贤”留下的足迹,刘伶最后也埋骨光州。他们在光州把老庄思想付诸实践,大写了壮丽人生。
在光州,有“平芜千里古黄城,西峙峰峦景色清。遥指浮光来远脉,近瞻淠水发长泓”等十景。在南城亦有“横笛数声和牧野,采菱一曲应中流。平湖绝少风波险,载酒呼群尽自由”的南湖八景。
在光州,从虞世南的“攀龙附凤”,到吴道子观音画像;从杜甫隐居江集张家的“杜酒勿劳劝,张梨不外求”真挚情感,到张祜“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的美景;从韦应物“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的赞颂,至王建“恋恋春恨结,绵绵淮草深”的描写;从贾岛月夜南城访李凝不遇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小南海“推敲”二字的苦吟,至杜牧“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的感叹;从苏轼《赠曹光州调寄渔家傲》词、《一夜帖》、黄庭坚《新息渡淮》等,到蔡襄自谓其先亦光州人;从元代礼部尚书马祖常兄弟同年进士,后一门十一进士的奇迹,到明代户部尚书熊翀“何当执帚凭空扫,扫尽浊阴见太清”的《上庵集》;从李嘉乐骑驴返乡的为官清廉,到胡拱辰的镇潢桥晚眺;从周文熙“笔作生涯砚作田,居然无事小神仙”的悠然自得,到杨士昭《重修镇潢桥碑记》到黄苒《创修弋阳书院碑记》的千秋功德;从藏克家《别潢川》的眷恋,到冯新宇“悲伤心事和谁说,愁到深处即不愁”的郁闷;从金石大家“豫潢吴宝炜”、甲骨文字学家“潢川孙海波”的签名,到最后的画僧懒悟“豫潢”或者“潢川”的闲章中无不透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从王实味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到白桦、叶楠就读于潢川的轶事美谈。这些,无不构成光州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雄厚的历史底蕴。
光州不但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包容的胸襟与开放的传统。在我们南城南湖边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依湖而建的南海观音禅寺、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道教三义观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呈现出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独特景象,这己成为我们光州特有的文化符号。这也是今天我们对外交流、海纳百川、广交朋友的榜样所在。我们今天在这里为陈元光的祖籍地“正本清源”,是对历史的尊重而不是戏说。我们说陈元光是光州弋阳人,并不是否认陈政率领的五十八姓官兵中有大量的固始人,而是还有大量的潢川人、息县人、光山人,而不是有人所说的唯有固始人。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才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2016年我在这里说:“由于历史的、时政的多种原因,陈元光的出生地却有了‘河东说’、‘固始说’、‘揭阳说’等,千百年来令英雄的英灵无处安放。”我还说了:“正本清源,让历史的归于历史,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这已经成为陈元光家乡及文史工作者们的一份责任,一份应尽的义务。”事实胜于雄辩,一代儒将、开漳教化被后世尊为“圣王”的陈元光的家乡,决不是“杀人饮血”的无教化之地,也不是偏僻少文的山野,而是豫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人文荟萃之地——光州弋阳。这里,才是英雄的英灵可以安放的地方!
作为将军的家乡人、后来者,我相信,来到这里,发出我们的声音,这就是我们对英雄、对先辈可以做的,也能做到的最好纪念。
潢川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张集三河汊、上油岗磨盘山、双柳镇遗址就是典型的裴李岗、仰绍和龙山文化。
潢川是古黄国所在地。
黄国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为夏启所封,历经夏、商、周三代,立国1400余年。黄国故城位于今潢川县城西6公里处,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城址呈长方形,城墙系夯土筑成,周长6720米,城门遗迹3处,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姓源于黄国,根在潢川。
自有黄国,才形成“以国为姓”的黄姓。据《元和姓纂》所载:“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姓。”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子孙以国为氏。”
黄国以降,几易其名:弋阳、定城、光州、潢川等。
春秋末,在黄国故城东南12里处,即出现了一座名叫“弋阳”的城市。秦初置弋阳县,东汉初改弋阳为弋阳侯国,三国置弋阳郡,弋阳县为郡治;北齐更名定城县,北周改弋阳郡为淮南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州治在光山。唐太极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今潢川),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县。清雍正二年升光州为直隶州,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4县。民国二年,即1913年全国性的废州府设县治,光州改称潢川,被作为河南第九行政公署所在地,辖固始、商城等七县。1952年,潢川及其辖县整体被并入信阳地区。
从春秋末设弋阳到盛唐设光州,经历近千年的建设。1195年,光州知州梁季泌扩建城市,城市扩至今天北城的部分地区,当时还是一条小沙沟的小潢河成了城市内河。《光州志》记载:“今镇潢桥河,原止一支流小沟,古志土城四门。洪武初,河至沙沟转而东,郡兵部尚书张安仁以形家言,议改今河,人文遂盛,河流始大,遂筑北城五门,南城六门,甃以砖石。”持续的建设,到顺治时,光州城已经完全是今天一水隔两城的格局了。
春秋末期,这座小城为什么会被定名“弋阳”?唐时的州城为什么又叫“光州”?包括我们的邻县“光山”之名,还有我们今天说起的以弋阳人陈元光为代表的“浮光陈氏”,这些都来源于潢川城西北的一座小山。顺治《光州志·舆地考》是这样记载的:“浮光山 一名浮弋,即弋阳山也,州名弋阳郡本此。濮公炼丹光浮于天,州邑因以此名。”我们邻县乾隆年《光山县志》也有记载:“山之知名,久而最著无若浮光者,县口光山,以山名也……州亦以山名。郦道元《水经注》云:浮光,即弋山也。汉立弋阳县,谓在弋山之阳也。”
由这些记载可知,我们古称“弋阳”,只因在该山之南而得名,“光山”、“光州”也均因“浮光山”名而名。乾隆《光州志·忠义列传》篇记载:“唐 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有祖名孟连……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这个记载更是直接折射出陈元光的出生地就在浮光山南麓的弋阳城中。浮光陈氏,因为陈元光南开闽漳,是陈氏走向世界的起点。
这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地方
清初顾祖禹曾写道:“光州襟带长淮,控扼颍蔡,自古戍守重地也”。这里不但历史悠久,也是英雄辈出之地,更是“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的人文荟萃之地。今天的上海、苏州,今天的闽漳、台湾,今天的韩国光州都和我们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潢川从黄国开始的四千多年历史,在我们南北两城正好出现了两位代表性的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黄歇与陈元光。
北城春申君黄歇,楚属黄国后裔,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凭一书而退强秦百万雄师,后又领封于吴地,上海简称申,黄浦江为啥叫‘黄’浦江?这都跟春申君黄歇有关。黄歇对今天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他最大的功绩。这也是今天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抛开历史书去纪念他的原因所在——在上海“世博会”的庆祝大会上,在滚滚浦江边《告慰春申君》的万人大合唱中,在上海,在苏州城隍庙中被祭祀的主神就是春申君黄歇。而潢川南城的陈元光,在大唐,朝廷用光州之兵于闽粤,“变夷用夏到闽漳”,光州弋阳人陈元光由此被尊为闽祖,开漳圣王。在今天东南沿海和港台,以及海外华人中享有崇高的声誉。陈元光之后,大唐又用光州军对东北方用兵,直到韩国武州,后来高丽改武州为光州,与此亦深有渊源。
光州英才辈出,可以说是英雄无畏的代名词。
无论是远古时弱小的黄国敢于拒绝进贡、抵御强楚;还是楚汉战争时,弋阳战火烽燃,项羽屯兵张集,筑台点兵遣将,展一代雄风;不管是唐末柴再用计退朱全忠四十万围城大军,保全光州城;亦或宋金交战,岳飞牛皋在光州筑城抗金;直至抗日战争中,在毒气弥漫中,张自忠在潢川城率军对日寇进行顽强抵抗。抗战中,河南九十多个县建立了伪政权,但潢川没有。潢川是抗战中的孤岛,是学生、将士心目中抗战中的胜地。我们的孤岛不是靠外国人的保护,而是中国人民,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捍卫的孤岛;我们的孤岛超越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直至最终胜利;我们的孤岛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以自身巨大的牺牲,以人力,以物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战。是楔入华东、华中、中原日占区的一枚钉子。《豫南日报》曾说:“在八年抗战中服役纳粮,吾豫当为全国各省冠,九区为全豫冠,潢川又为九区冠!”
可以说,每一次保家卫国的战争中,都少不了中原腹地的光州人。在明朝,光州人刘黄裳率部远征朝鲜,大败倭寇,是一位戚继光式的英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刘天保率500光州兵千里赴宁波抗英;在太平天国时期,光州“花木兰”式的女英雄李淑贞率光州团练主动出击,拒敌于几百里之外的武昌、汉阳;及至1865年,时任光州知州任重光以其六旬之身躯、严寒中率光州勇士坚守在光州城墙上28天,以“卑职不过一死”的英勇气概,用其聪明智慧、救如卵之危城“光州”于旦夕、救黎民百姓于水火,避免了一场破城后的浩劫!这些都是可歌可泣的。
这里人文荟萃文化灿烂
说到人文光州,春申君《上秦昭王书》的千古绝唱,展一代匡世雄才。魏晋竹林七贤,聚饮光州,揽月入怀,横卧竹林,崇尚老庄。亦留下了在光州欣赏风景,痛饮美酒之轶事。光州城中处处都有“竹林七贤”留下的足迹,刘伶最后也埋骨光州。他们在光州把老庄思想付诸实践,大写了壮丽人生。
在光州,有“平芜千里古黄城,西峙峰峦景色清。遥指浮光来远脉,近瞻淠水发长泓”等十景。在南城亦有“横笛数声和牧野,采菱一曲应中流。平湖绝少风波险,载酒呼群尽自由”的南湖八景。
在光州,从虞世南的“攀龙附凤”,到吴道子观音画像;从杜甫隐居江集张家的“杜酒勿劳劝,张梨不外求”真挚情感,到张祜“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的美景;从韦应物“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的赞颂,至王建“恋恋春恨结,绵绵淮草深”的描写;从贾岛月夜南城访李凝不遇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小南海“推敲”二字的苦吟,至杜牧“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的感叹;从苏轼《赠曹光州调寄渔家傲》词、《一夜帖》、黄庭坚《新息渡淮》等,到蔡襄自谓其先亦光州人;从元代礼部尚书马祖常兄弟同年进士,后一门十一进士的奇迹,到明代户部尚书熊翀“何当执帚凭空扫,扫尽浊阴见太清”的《上庵集》;从李嘉乐骑驴返乡的为官清廉,到胡拱辰的镇潢桥晚眺;从周文熙“笔作生涯砚作田,居然无事小神仙”的悠然自得,到杨士昭《重修镇潢桥碑记》到黄苒《创修弋阳书院碑记》的千秋功德;从藏克家《别潢川》的眷恋,到冯新宇“悲伤心事和谁说,愁到深处即不愁”的郁闷;从金石大家“豫潢吴宝炜”、甲骨文字学家“潢川孙海波”的签名,到最后的画僧懒悟“豫潢”或者“潢川”的闲章中无不透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从王实味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到白桦、叶楠就读于潢川的轶事美谈。这些,无不构成光州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雄厚的历史底蕴。
光州不但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包容的胸襟与开放的传统。在我们南城南湖边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依湖而建的南海观音禅寺、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道教三义观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呈现出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独特景象,这己成为我们光州特有的文化符号。这也是今天我们对外交流、海纳百川、广交朋友的榜样所在。我们今天在这里为陈元光的祖籍地“正本清源”,是对历史的尊重而不是戏说。我们说陈元光是光州弋阳人,并不是否认陈政率领的五十八姓官兵中有大量的固始人,而是还有大量的潢川人、息县人、光山人,而不是有人所说的唯有固始人。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才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2016年我在这里说:“由于历史的、时政的多种原因,陈元光的出生地却有了‘河东说’、‘固始说’、‘揭阳说’等,千百年来令英雄的英灵无处安放。”我还说了:“正本清源,让历史的归于历史,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这已经成为陈元光家乡及文史工作者们的一份责任,一份应尽的义务。”事实胜于雄辩,一代儒将、开漳教化被后世尊为“圣王”的陈元光的家乡,决不是“杀人饮血”的无教化之地,也不是偏僻少文的山野,而是豫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人文荟萃之地——光州弋阳。这里,才是英雄的英灵可以安放的地方!
作为将军的家乡人、后来者,我相信,来到这里,发出我们的声音,这就是我们对英雄、对先辈可以做的,也能做到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