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与黑屋子
1、盲人摸象
2、粒子和场
3、粒子和场的运动
4、场的叠加
5、场的波动
6、黑屋子
7、物质在空间中的位置
8、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1、盲人摸象
关于物质的形象,多半与物质的光学影像相联系,如果世界失去了光,那么要描绘其形象就会困难得多。
物体,就是具有形状与大小的存在体。如果没有光线,则该物体就是个绝对的黑体。由此,除了通过触摸该物体来设法得到它的形象,还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于是就会有“盲人摸象”的典故。这个典故并没有否定光的存在,而不过是用盲人无法看到光的这个特点而说明认识事物的存在及形态如果不能全面的把握,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偏见,但是各个偏见也均有其理。
我们认识世界或者说认识宇宙,由于人类本身的局限性,也不可能完全认识清楚,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盲人摸象。在深入理解宇宙的构成上,对于那些仍然不可见的物质,它们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很难免会形成片面的认识与见解。
对于光,虽然人们能够看到可见光,但是,光本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反而说不太清楚了,按照现代的理解,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是一种交替的电磁场波。而场又是不可见的东西,由此,理解场的存在,一般总是间接地来认识的。
比如,电场、磁场和引力场(或万有吸引场),这些场都是不可见的,但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以及对应的作用与效应,才使得人们认可它们的存在,并试图尽可能地描述它们的存在形态及模样。
2、粒子和场
物质有两种基本存在形式,这就是粒子和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粒子的运动总是携带其场一起运动的。而一定的场,又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自行运动。
粒子,一种具有较为明晰界限的物质存在。
场,一种没有确切范围界限的物质存在。通常的意义上是广布于空间之中的,甚至可以无限稀薄。
既然存在粒子和场,那么在粒子和场之间,就会有相互的转化,一定数目的粒子可以转化为一定规模的场,反之,一定规模的场又可转化为一定数目的粒子。
粒子之间、各种场之间,也会发生相互转化。
3、粒子和场的运动
粒子运动,也有三种形式,移动、转动和振动。而对于场的运动,可认为也存在三种形式,移动、转动和波动。
但是,场的运动与粒子的运动存在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受到最高速度极限的制约所造成的。粒子的运动速度不能超过这个极限,不论是移动、转动或振动,同样,场的运动也不能超过这个速度极限,由于粒子的分布范围总是有限的,且还是微观的,而场的分布除了只分布在特定局域上内的场以外,一个较大范围的场的转动和旋转,对应于一个半径r,只要角速度ω超过某个限度,则形成的线速度v=rω就会超越绝对速度极限,而这种情况又不能容许存在。所以,粒子的旋转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可以保持一种整体上的旋转,而对于场的旋转受到最高速度极限的制约,其就往往不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同步旋转,而只能是一种异步的旋转。
4、场的叠加
粒子之间是不可叠加的,但是,同种性质的场一般都可相互叠加。如果粒子与粒子遭遇,也即企图进行叠加,其结果就会造成粒子形态的质变。
对于不同性质的场,相互之间是否也能够相互叠加在一起,就目前阶段的研究水平来看,似乎既不能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比如电场和磁场,既有可能相互重叠,也有可能必须相互正交。再比如电磁场与引力场,如果引力场是确实存在着的,那么,引力场必然是与电磁场重叠着的,不过也许三者恰恰是相互正交的,进而诠释出空间三维的奥妙。
5、场的波动
严格的意义上,粒子只有振动而没有波动,而场只有波动,没有振动。
如果说在微观的角度上,粒子既有振动也有波动,那无非是指既有粒子的振动,也有粒子所携带的场的波动。按照量子力学的诠释,微观粒子的波动是一种机率波,其试图表明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存在一种不能同时确定的关系或属性,要么在位置上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位置上的一定机率的波动性,要么在动量方面形成一定的机率特征。而这种机率,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或伴随产生出来,即单个粒子行为的统计特征和一群粒子行为的统计特征。由于探测微观粒子的行为,必然要施加探测作用,而这种作用又不可避免的显著地影响到被探测对象本身的行为,由此,任何丝毫的差异,都将形成对应的诡秘性。
1、盲人摸象
2、粒子和场
3、粒子和场的运动
4、场的叠加
5、场的波动
6、黑屋子
7、物质在空间中的位置
8、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1、盲人摸象
关于物质的形象,多半与物质的光学影像相联系,如果世界失去了光,那么要描绘其形象就会困难得多。
物体,就是具有形状与大小的存在体。如果没有光线,则该物体就是个绝对的黑体。由此,除了通过触摸该物体来设法得到它的形象,还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于是就会有“盲人摸象”的典故。这个典故并没有否定光的存在,而不过是用盲人无法看到光的这个特点而说明认识事物的存在及形态如果不能全面的把握,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偏见,但是各个偏见也均有其理。
我们认识世界或者说认识宇宙,由于人类本身的局限性,也不可能完全认识清楚,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盲人摸象。在深入理解宇宙的构成上,对于那些仍然不可见的物质,它们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很难免会形成片面的认识与见解。
对于光,虽然人们能够看到可见光,但是,光本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反而说不太清楚了,按照现代的理解,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是一种交替的电磁场波。而场又是不可见的东西,由此,理解场的存在,一般总是间接地来认识的。
比如,电场、磁场和引力场(或万有吸引场),这些场都是不可见的,但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以及对应的作用与效应,才使得人们认可它们的存在,并试图尽可能地描述它们的存在形态及模样。
2、粒子和场
物质有两种基本存在形式,这就是粒子和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粒子的运动总是携带其场一起运动的。而一定的场,又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自行运动。
粒子,一种具有较为明晰界限的物质存在。
场,一种没有确切范围界限的物质存在。通常的意义上是广布于空间之中的,甚至可以无限稀薄。
既然存在粒子和场,那么在粒子和场之间,就会有相互的转化,一定数目的粒子可以转化为一定规模的场,反之,一定规模的场又可转化为一定数目的粒子。
粒子之间、各种场之间,也会发生相互转化。
3、粒子和场的运动
粒子运动,也有三种形式,移动、转动和振动。而对于场的运动,可认为也存在三种形式,移动、转动和波动。
但是,场的运动与粒子的运动存在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受到最高速度极限的制约所造成的。粒子的运动速度不能超过这个极限,不论是移动、转动或振动,同样,场的运动也不能超过这个速度极限,由于粒子的分布范围总是有限的,且还是微观的,而场的分布除了只分布在特定局域上内的场以外,一个较大范围的场的转动和旋转,对应于一个半径r,只要角速度ω超过某个限度,则形成的线速度v=rω就会超越绝对速度极限,而这种情况又不能容许存在。所以,粒子的旋转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可以保持一种整体上的旋转,而对于场的旋转受到最高速度极限的制约,其就往往不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同步旋转,而只能是一种异步的旋转。
4、场的叠加
粒子之间是不可叠加的,但是,同种性质的场一般都可相互叠加。如果粒子与粒子遭遇,也即企图进行叠加,其结果就会造成粒子形态的质变。
对于不同性质的场,相互之间是否也能够相互叠加在一起,就目前阶段的研究水平来看,似乎既不能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比如电场和磁场,既有可能相互重叠,也有可能必须相互正交。再比如电磁场与引力场,如果引力场是确实存在着的,那么,引力场必然是与电磁场重叠着的,不过也许三者恰恰是相互正交的,进而诠释出空间三维的奥妙。
5、场的波动
严格的意义上,粒子只有振动而没有波动,而场只有波动,没有振动。
如果说在微观的角度上,粒子既有振动也有波动,那无非是指既有粒子的振动,也有粒子所携带的场的波动。按照量子力学的诠释,微观粒子的波动是一种机率波,其试图表明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存在一种不能同时确定的关系或属性,要么在位置上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位置上的一定机率的波动性,要么在动量方面形成一定的机率特征。而这种机率,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或伴随产生出来,即单个粒子行为的统计特征和一群粒子行为的统计特征。由于探测微观粒子的行为,必然要施加探测作用,而这种作用又不可避免的显著地影响到被探测对象本身的行为,由此,任何丝毫的差异,都将形成对应的诡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