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多次证明,新技术决定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继而决定了音乐产业的面貌。
最早的78转唱片每面只能录3分多钟,于是单曲的长度也就只有3分多钟。但是,后来33转密纹唱片的出现证明了听众的注意力完全可以超过3分钟。不但如此,密纹唱片翻面比较麻烦的特点决定了听众一般总是被迫把一面听完,所谓“概念专辑”因此诞生了。密纹唱片的出现迫使音乐家把注意力从单曲转移到专辑上来,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足够的才能灌满一整张唱片。密纹唱片音质美妙,播放系统(唱盘)虽然结构复杂,但可供用户自己调整的地方却很多,元器件的质量好坏差别极大。这个特点催生出了一个高保真音响市场,流行音乐变得贵族化了。
CD的出现削弱了概念专辑的重要性,选曲的方便使得单曲重新成为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加速了这一趋势,如今的付费下载网站大都以单曲作为结算方式,最有名的“苹果”电脑开办的iTunes网站下载一首歌需要99美分,无论好坏都是一样价钱,歌迷谁愿意多花钱去买一首他根本不会去听的歌曲呢?
事实上,大多数歌迷连一分钱都不舍得花。假如现在有一个时髦青年想听某张唱片,他会怎么做呢?先去百度搜搜MP3,如果没有就用任何一个P2P软件继续搜索,找到后下载到计算机上试听。如果好听的话就转到MP3随身听上,听个够,整个流程没有CD什么事,除了上网费以外没花任何费用,这首歌的作者和演唱者自然也就没有从这位听众这里得到任何经济上的回报。这一切都是源自一个名叫范宁的18岁美国青年,他在1999年连续60个小时不睡觉写出了一个名叫Napster的软件,把用户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在了一起。美国录音工业协会(RIAA)雇佣律师把范宁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协助侵犯知识产权”。范宁争辩说,既然我是“协助”,那么真正的元凶-下载用户也应该有罪啊!
于是,RIAA开始秘密准备起诉消费者,并雇佣了20个网特负责收集用户资料。2002年9月,Napster因败诉而被迫关闭,可是,新一代不需要中心服务器的P2P软件早就被开发了出来。2003年4月,洛杉叽一家地方法院判决这类软件的代表Grokster无罪,而同年美国的实体唱片销售额比2000年少了2亿美元。RIAA终于意识到必须立即出手干预,可这时他们手中就剩下了一张牌-起诉消费者。
到今天为止,接到法庭传票的非法下载者已经有11456个之多,目前有2484个人选择和RIAA庭外和解,平均赔偿费3600美元。据说RIAA把这笔钱全部用来宣传版权意识了。结果怎么样呢?2003年8月RIAA开始起诉消费者的时候,美国一共有385万P2P用户,2005年4月这个数字达到了863万,实体CD的销售额也没有回升的迹象。出于对RIAA的抗拒心理,普通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掏钱买唱片了。
全世界现有上亿名非法下载者,这些乐迷面对的是一个音乐的海洋。他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找到好音乐,而是下载的音乐根本听不完。相当一部分收费的下载网站也类似,比如针对PC用户的Rhapsody和新一代Napster都采取月费制度,每个月花15美元就可以把下载曲库里超过100万首歌曲统统输进MP3随身听。新开张的Yahoo更是推出了60美元年费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个消费者只要每年少买2条牛仔裤,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听到几乎所有的音乐了。
如此低廉的价格让很多刚开始听音乐的年轻人有了几乎无限种音乐可供选择,如何吸引这些听众的注意力便成为商家最需要关心的事情。于是,越来越多的单曲开始用%B
最早的78转唱片每面只能录3分多钟,于是单曲的长度也就只有3分多钟。但是,后来33转密纹唱片的出现证明了听众的注意力完全可以超过3分钟。不但如此,密纹唱片翻面比较麻烦的特点决定了听众一般总是被迫把一面听完,所谓“概念专辑”因此诞生了。密纹唱片的出现迫使音乐家把注意力从单曲转移到专辑上来,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足够的才能灌满一整张唱片。密纹唱片音质美妙,播放系统(唱盘)虽然结构复杂,但可供用户自己调整的地方却很多,元器件的质量好坏差别极大。这个特点催生出了一个高保真音响市场,流行音乐变得贵族化了。
CD的出现削弱了概念专辑的重要性,选曲的方便使得单曲重新成为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加速了这一趋势,如今的付费下载网站大都以单曲作为结算方式,最有名的“苹果”电脑开办的iTunes网站下载一首歌需要99美分,无论好坏都是一样价钱,歌迷谁愿意多花钱去买一首他根本不会去听的歌曲呢?
事实上,大多数歌迷连一分钱都不舍得花。假如现在有一个时髦青年想听某张唱片,他会怎么做呢?先去百度搜搜MP3,如果没有就用任何一个P2P软件继续搜索,找到后下载到计算机上试听。如果好听的话就转到MP3随身听上,听个够,整个流程没有CD什么事,除了上网费以外没花任何费用,这首歌的作者和演唱者自然也就没有从这位听众这里得到任何经济上的回报。这一切都是源自一个名叫范宁的18岁美国青年,他在1999年连续60个小时不睡觉写出了一个名叫Napster的软件,把用户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在了一起。美国录音工业协会(RIAA)雇佣律师把范宁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协助侵犯知识产权”。范宁争辩说,既然我是“协助”,那么真正的元凶-下载用户也应该有罪啊!
于是,RIAA开始秘密准备起诉消费者,并雇佣了20个网特负责收集用户资料。2002年9月,Napster因败诉而被迫关闭,可是,新一代不需要中心服务器的P2P软件早就被开发了出来。2003年4月,洛杉叽一家地方法院判决这类软件的代表Grokster无罪,而同年美国的实体唱片销售额比2000年少了2亿美元。RIAA终于意识到必须立即出手干预,可这时他们手中就剩下了一张牌-起诉消费者。
到今天为止,接到法庭传票的非法下载者已经有11456个之多,目前有2484个人选择和RIAA庭外和解,平均赔偿费3600美元。据说RIAA把这笔钱全部用来宣传版权意识了。结果怎么样呢?2003年8月RIAA开始起诉消费者的时候,美国一共有385万P2P用户,2005年4月这个数字达到了863万,实体CD的销售额也没有回升的迹象。出于对RIAA的抗拒心理,普通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掏钱买唱片了。
全世界现有上亿名非法下载者,这些乐迷面对的是一个音乐的海洋。他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找到好音乐,而是下载的音乐根本听不完。相当一部分收费的下载网站也类似,比如针对PC用户的Rhapsody和新一代Napster都采取月费制度,每个月花15美元就可以把下载曲库里超过100万首歌曲统统输进MP3随身听。新开张的Yahoo更是推出了60美元年费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个消费者只要每年少买2条牛仔裤,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听到几乎所有的音乐了。
如此低廉的价格让很多刚开始听音乐的年轻人有了几乎无限种音乐可供选择,如何吸引这些听众的注意力便成为商家最需要关心的事情。于是,越来越多的单曲开始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