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本来在外网找一首吉他曲的无损,结果只找到了mp3,抱着试试的心态看了眼频谱,结果震惊了。
比我的很多flac的频谱还要饱满,但是在foobar2000看文件的属性里依然写的320K,有损编码。


我搜了一下,在知乎看到有人说用某特定历史版本的lame,可以保留22K以下的频率来转无损为mp3。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现在普遍使用20K一刀切的mp3?

如图,网易云下载的320K mp3,符合大家所说的20K一刀切。(虽然也并不平整?如果我下了一个flac长这样,我可能会怀疑原始CD就是没录到20K以上部分)
众所周知,很多16bit的flac格式,频谱也就刚刚到22K,甚至也就刚刚超过20K,如果320K的mp3就可以保留22K以下的所有声音,那岂不是非常标准的“无损”?一个大小10M的mp3频谱和30M的flac频谱完全一致,后者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比我的很多flac的频谱还要饱满,但是在foobar2000看文件的属性里依然写的320K,有损编码。


我搜了一下,在知乎看到有人说用某特定历史版本的lame,可以保留22K以下的频率来转无损为mp3。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现在普遍使用20K一刀切的mp3?

如图,网易云下载的320K mp3,符合大家所说的20K一刀切。(虽然也并不平整?如果我下了一个flac长这样,我可能会怀疑原始CD就是没录到20K以上部分)
众所周知,很多16bit的flac格式,频谱也就刚刚到22K,甚至也就刚刚超过20K,如果320K的mp3就可以保留22K以下的所有声音,那岂不是非常标准的“无损”?一个大小10M的mp3频谱和30M的flac频谱完全一致,后者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