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吧 关注:33,841贴子:507,186
  • 0回复贴,共1

哀伤与抑郁(之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哀伤与抑郁》是弗洛依德关于哀伤与抑郁的联系和区别,抑郁症(包括双相障碍)心理学解释的一篇重要著作,也是历史上最早讨论抑郁症及双相障碍心理治疗的专业文献之一。现将全文陆续介绍如下,文中有我自己在阅读此文时写的简单注释,后面若有时间,再详谈个人理解和体会。
前言(背景介绍):
正如同我们从欧内斯特·琼斯(注:1879至1958,英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朋友和其疗法的强烈支持者和推广者)那里所知道的一样,弗洛伊德在1914年1月就详细阐述过这个题目,同年12月30日他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上讲过。本文的构思首次形成于1915年2月。就这个题目,弗洛伊德曾与卡尔.亚伯拉罕(注:1877至1925,德国精神科医生,佛洛依德的学生,创立柏林精神分析学会并任会长)讨论,亚伯拉罕给出很多的评论,其中发现有重要的提示,在抑郁和力比多发展的口欲阶段存在着联系。最后文章写成于1915年5月4日,但两年后才发表。
在此之前的1895年,在弗洛伊德写给威廉弗利斯(注:1858至1928,弗洛伊德的同事和好友,德国耳鼻喉科医生)的信中曾尝试以纯神经科学的术语来阐述抑郁(Melancholia,一种极大的持续长时间的忧伤,包括精神上的和身体上的),当时的用词很像我们现在对抑郁症(Depression)的描述,但是这种尝试并没有在理论上取得特别的成果,很快便被弗洛伊德以心理学的方法取代了。两年后,弗洛伊德又有了一个重要的新观点,在给弗利斯的标题为“记录III”的手稿中写了出来,这些手稿是从1897年3月31日开始记录的,它包含了最早对俄狄普斯情结重要的提示:“指向父母的敌意冲动(希望他们死掉),也是一个构成神经症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们以一些强迫观念的形式暴露在个体的意识中。在偏执狂中,那些最严重的被害妄想也和这些敌意冲动有关(对统治者病态的不信任)。当个体为父母生病或死亡而怜悯时,此时,这些敌意冲动是被压抑的。由于对潜意识中的指向的父母敌意,个体要谴责自己和惩罚自己,其方式可以以抑郁(Melancholia)表现,或以一种癔症的方式遭遇与父母相似的状况(如患上同样的疾病)。像我们所看到的,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认同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寻找其背后的动机一点都不多余。”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弗洛伊德没有继续再沿此思路去解释抑郁症,也很少再提及。只是在1910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讨论自砂问题时稍有涉及,他强调,比较抑郁和正常的哀伤状态之间差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同时认为,在当时还无法解决。
自恋和自我理想等概念的引入,使弗洛伊德得以重新继续这个课题。在本文中,他认为在偏执狂中有一个“批判机构”(criticalagency),这个机构也同样在抑郁症中发挥作用。这篇文章虽旨在解释特定的病理心理机制,但是其真正意义确远大于此,“批判机构”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扩展,最终导致了超我和结构理论的诞生,并使内疚感得到了全新的解释。
本文也导致对认同的性质予以重新认识。弗洛伊德最初倾向认为:认同与力比多发展的口欲或肛欲阶段密切相关。因此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写道,在原始游牧民族的父子关系中“在嗜食他的动作过程中,他们实现了与他的认同”。此外,《性学三论》第三版的补充内容里,弗洛伊德把口欲肛欲阶段视为“认同过程的原型,并认为,这个阶段在个体之后的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本文中,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客体选择的初级阶段…首先,自我选定某一客体,而后,自我将此客体并入自身之中,这与口欲或肛欲阶段的特点是一致的”。
在亚伯拉罕的建议下,弗洛伊德开始关注抑郁和口欲阶段之间的关系,在1914年秋天写的“狼人”的个案中,可以看到口欲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几年之后,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一书中,继续了本文中对于认同的探讨,弗洛伊德认为,认同先于客体投注发生,且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尽管表面看上去认同起源于口欲阶段。弗洛伊德在以后的很多文献中多次强调了这个观点,例如《自我与本我》的第三章,他写到:首先,与父母的认同“显然不是一种客体投注的结果或产物,与父母的认同是一种直接认同,它的发生早于任何客体投注过程”。
本文最被弗洛伊德本人看重的一点是:在抑郁中,客体投注被认同所取代。在《自我与本我》的第三章中他写到:这个认同过程不仅局限在抑郁症的发生中,它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种退行的认同扩大了我们谓之人的“性格”的理论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最早期的退行性认同——起源于俄狄普斯情结的解除——在心理生活中占据了非常特殊的地位,并且构成了超我的核心。
正文:哀伤与抑郁
若我们将梦视为自恋性精神障碍的原型(注: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双相障碍都属于自恋性精神障碍,但前者与后者又有区别,本文只讨论后者。人在睡眠中所有的力比多从外界对象中撤回,和自恋性精神障碍有相似之处,故他认为梦展示了自恋性精神障碍的原型),则我们必须将哀伤的正常情感表现与抑郁区别开来。首先声明,不要对我们的结论作过高的期待和评价。我们知道即使在以描述性为特点的精神病学里,对如何定义抑郁症也有着多种不同观点,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分歧和不一致,它有着各种各样的临床形式,单个症状的出现和不同症状的结合都有不确定性,似乎不能确定无疑地将他们规定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而这些临床形式中有一些显示的是身体上的疾病,而非精神上的疾病。我们的这里的材料限定在了为数很少的那些精神病性质无可争议的个案上(注:即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的个案)。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得停止讨论我们将要做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且我们还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以我们目前能够采取的研究方式,尽管不能代表抑郁症整体,但至少在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可以发现一些典型的东西。
抑郁和哀伤的总体相似性似乎说明了两者的相关性,此外,由于生活事件、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使人心境改变的原因在两种情况下是一样的。哀伤通常为对某个亲密的人的丧失所产生的反应,或失去了自己所爱的某种抽象事物的反应(如离开自己亲爱的祖国、失去自由和理想等),哀伤并非病理状态,也不需要医学治疗,虽然哀伤的过程它可以导致人们严重偏离正常生活状态,但我们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会自然痊愈,对它的任何人为干预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在类似的情形下,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人表现出的不是哀伤反应,而是产生了抑郁,我们因此怀疑他们具有精神病理性倾向。
抑郁症具有如下特征:深深的、极度的(原文用的是profoundly)痛苦和沮丧,对外界的世界失去了兴趣(注:关于这一点,如何理解抑郁症的兴趣丧失,世界卫生组织编写过一本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人员阅读的教材,其中举了一个例子,在隔壁房间里有100万美金,患者只要走过去这100万美金就是他的,但是他压根就不想走,不想去取是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去要那百万美金。)、爱的能力丧失、所有的活动(注:包括精神和躯体)和能力受限及自我价值感的丧失,伴随自责内疚和自我羞辱,甚至出现带有妄想性的惩罚期待(注:自卑、自责、自罪、紫砂是抑郁症的”四自”特征,给人的印象是患者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是彻底和毫不留情的,但又如同退回到幼儿时期那样丧失了改变现状的勇气和付诸行动的能力)。在哀伤中也会有同样的心理特征,但不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丧失。作为丧失自己所爱的亲人之后的反应,可以出现精神上极度痛苦的体验以至于失去对外界的兴趣(因为再也不能将失去的客体回来),同样没有能力来接受新的爱的对象(起着替代作用的新的对象),以及同样无法走出和他有关的任何思绪。这种自我的抑制及受限是沉浸在哀伤中的虔诚的全心全意地投入,以致没有任何留给其他目标和其他兴趣的余地。由于大家均可理解这种情绪,故大可不必视其为病态的。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种恰如其分的比较,也可以将哀伤称为一种非常悲伤和痛苦的心情,但这种哀伤过程也是必须的,当我们能够对悲痛的经济学给出特性描述时,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做的正当理由。(注:经济学是弗洛依德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他认为人的心理能量和心理活动都是按照经济原则进行的,怎么样最节省就按什么方式进行。)
(未完待续)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0-04 21:0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