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我并没在意小区门口那个修车的老人。那天,我的自行车坏了,便把车子推到老人身边。老人正埋头修理一辆车,我哼了一声,老人说:“请稍等一会。”我站在一旁看着老人。老人头发花白,背有点驼,额头上刻满深深的皱纹。他粗糙的大手裸露在冬天的寒风中,先是把车胎摁在一盆剌骨的冷水里查找漏气的部位,然后抹胶水,贴补丁,上胎、打气。望着老人,我想起乡下的父亲。不一会儿,老人开始给我修车,发现是链条断了。他告诉我这要费点时间,叫我不要着急。说着随手递过来一个小板凳,让我坐。我坐了下来,对老人说:“您跟我父亲年龄差不多!”“是吗,”老人说着伸手比划了一下,“我今年65了。”接着又说,“你这车骑的有年头了,以后会经常出毛病的。现在满大街跑得都是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你怎么不换个车呀?”没想到老人挺健谈。我说:“骑自行车的人少了,你的生意不就少了吗?”老人笑了起来:“现在不用靠修车养活儿子,养自已了。我有了养老金,儿子在国外成了家,生活不愁了。反正我一个孤老头子,在家也没事,出来挣几个,就当散心,打发时间。”正像老人说的那样,我这辆破车子隔三差五出毛病,我就经常让老人帮我修车,渐渐地我和老人熟悉了,常常利用修车时间同他聊天,老人很乐意和我聊,因为很少有顾客和修车人聊天,特别是和一个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从老人的口中我得知,儿子八岁时,他的妻子就去世了。妻子咽气前,眼含泪水,断断续续地对他说,我走后,只求你好好把儿子培养长大。他重重地点点头,对妻子说:“你放心,再苦再难,我一定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妻子去世后,他和儿子相依为命,靠修车,打工,出苦力,把儿子拉扯大。儿子很争气,高中毕业考取了一所名牌大学,可他们读不起,这一年他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挣钱。第二年,儿子又考取了一所普通大学,儿子学习很用功,毕业后被一家英国公司聘请去了英国,当了技术主管,还娶了个英国姑娘。说起儿子,老人声调高了许多,颇有些扬眉吐气的味道。转眼过了半个月,我的自行车又坏了,我推着车去找修车的老人,却不见他的身影。在一旁卖水果的大嫂告诉我,他出国了,到儿子媳妇那儿享福去罗,不回来了。就在我渐渐把修车老人淡忘时,一天上班走到小区门口,忽然发现老人又出现在原来修车的地方,正在给人修车。我十分好奇,急忙上前询问,老人说:“那里的日子过不惯,过不惯,还是家乡好。”我对老人说:“不是那里日子过不惯,而是故土难离。”老人听了,会心的笑了,笑开了满脸的皱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