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词在词史上最具特色的现象便是女性词人的大量涌现和词学理论的建设。作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特性,设专章加以讨论。特别是第八章《明代词学的建构》,将“音韵谱律之学”、“词集的选编与丛刻”及“词学批评”纳入“史”的视野范畴,体现了作者治明词史的独到眼光,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此书的再一个特点是条分缕析,叙述详明。我们从所设小节的题目上即可见出端倪。如:“刘基《写情集》: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杨基《眉庵词》:清新雅令、俊逸风流”;“高启《叩舷集》:信笔写去、别有高境”。多带判语的题目令人一目了然,但所长亦是所短,便是分割稍嫌细碎,对“史”的发展脉络及递变原因关注不够。仿佛只摘给我们一棵树的水果,而没有让我们看清那棵长出水果的树。当然,这样说的确有点求全责备的意思,因为仲谋先生以草创之功而能达到如此学术水准,已殊为不易,与蜻蜓点水式的、獭祭鱼式的某某史,不可同日而语。
在此有一个需要献疑的问题是关于明代词乐的失传。作者认为“词乐的失传,也是明词中衰的原因之一”,并以为词乐是在“入明之后”“渐次失传”(13页)的。这似乎是治明词者的通识。本人于明词并无研究,但对明词乐失传说却持怀疑态度并在电话中与仲谋先生有过讨论。近查到日本东方音乐研究家林谦三先生于1963年在《奈良学艺大学纪要》(人文·社会科学)第11卷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明乐新考》,论文以当时在日本新发现的、藏于东京艺术大学的六卷本《魏氏乐谱》、《魏氏乐品弹秘调》、《魏氏乐器》、《由绪书》等为依托,对明代词乐做出新的考论与评述。其中对新六卷本《魏氏乐谱》的评说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在此之前的《魏氏乐谱》仅一卷,有昭和五年即1930年刊印本。讨论明乐是否失传,我以为首先应对明代末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魏氏乐谱》有充分的研究。然而该乐谱并未引起国内词乐研究者特别是明词乐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关于《魏氏乐谱》,“中国古代音乐经典丛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的译谱者刘崇德先生在前言中介绍“流传至今的古代乐谱”时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