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4年,周国派遣一个叫做太史儋的使臣风尘仆仆来到秦国都城栎阳。太史儋当时说的一句话被史书清楚记载下来:“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太史儋赴秦是个标志性事件,它包含的意义比我们通常认为的大的多。
它是战国时代秦国崛起成为强国的第一声号角,我们第一次看到,有国家真正尊重秦国,把它当做强国来对待。
周国为什么专程派使者来秦国拜场子?
再不来它就要被魏国吃干抹净了。
这是一个老套的倚强凌弱故事,强大的魏国认为弱小的周国应该对它言听计从,它在周国政府内部扶持了一个反对派,周王不够听话,它就唆使反对派逼迫周王听话。有时候,周王甚至担心魏国会不会把自己给搞下去。
上一年(前375年),周国的一个邻居郑国被韩国灭掉,它只剩下两个邻居,魏国和韩国。
这两个邻居是一伙的,韩国听命于魏国,周国成了魏国势力当中的一个孤岛,眼看着就要被魏国的潮流给淹没,周王心想,我不能这样乖乖等死,必须找一条活路出来。
巧合的是,秦国正好修过一条路,在周王眼中,这条路就是上天特意给周国安排的活路,有了它,周国就还有一线生机。
一,一条不为人知的改变历史的山间小路。
从秦穆公时期的崤之战开始(公元前627年),到秦惠文王时期的公元前329年,长达300年,函谷关所在的崤函山道都不在秦国控制之下,它被晋国和魏国先后控制。
手握交通要道,晋国和魏国轻而易举的就彻底封锁了秦国,秦国的影响力被局限在关中,伸展不到东方,所以,秦穆公名列春秋五霸是有争议的,他并没有做到在东方的华夏诸侯国中称霸,只能转过头去,在西方的戎狄部落中称霸。
如果一直是这种情况,对于周国的局势,秦国也只能望洋兴叹,后面的重要历史事件就不会发生。
到了秦惠公时期(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被封锁两个半世纪的秦国终于想到一个方法破局--它另外从侧面开辟一条道路,包抄到敌人的背后去。
张仪欺楚故事当中提到了秦国一块叫做商於之地的领土。请看地图,商於之地的位置夹在武关两侧,西侧的是商地,东侧的是於地,秦军从咸阳出发,向东南方出武关到达於地,然后再往北,在伏牛山脉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沿途修筑一些驻军堡垒,它走了一个U字型路线,绕过险峻的秦岭,一步步绕到了崤函山道的东边。
图中黑线为秦军绕过崤函山道路线
前391年,秦军伐韩宜阳,取六邑,前390年,它在陕县筑城,通过这些作战地点,我们看到,最迟到前390年,秦军成功抵达了崤函山道背后的陕县,这条道路已经竣工。
另外说一句,秦国选择的这条路线证明韩国是真的弱,秦军在韩国边缘领土孤军深入,强行推进很长一段距离,还驻扎下来,韩国只能干瞪眼,一点办法没有。
秦军修筑一条又漫长,又曲折,又崎岖难行的山间小路,应该费了不少劲,秦国寄予厚望,想通过它两面夹击把守崤函山道的魏军,把崤函山道给夺过来。
它原本想达到的目的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个行动产生的一个副作用对于未来历史进程却意义深远。
崤函山道的东边是洛阳盆地,周国就位于洛阳盆地,秦军的触角因此伸到了离周国很近的地方,周国的周边形势发生了变化,周王一看,这条路不就是现在唯一的救命稻草吗?我们可以向秦国求援,于是他决定派遣太史儋赴秦。
太史儋赴秦的具体过程史书中没有记载,直接就写他到达了秦国。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这个过程应该并不轻松。
韩魏领土把周国团团包围,一点缝隙都没有留下,太史儋能够明目张胆打着使者旗号,经过韩魏领土去联络韩魏的敌国吗?肯定不行。他只能乔装改扮,隐姓埋名,偷偷地从韩国领土过境,到了秦国控制区之后,他才公开自己的使者身份。
太史儋赴秦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行动,是冒着不小风险的,里面有故事。
(衷心感谢战国吧长城长提供原图)
二,周国高看了秦献公吗?
大家是否感觉到,周国对秦国的评价过高?
秦国需要在韩魏的大包围圈中给周提供保护。魏国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最强国,它还有一个小弟韩国,灭掉郑国后,韩国已经腾出手来,能够派出更多兵力和魏国联合作战。
这个任务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实力才能完成,难度不小。如果秦国实力不行,找它也是白找。
问题出现了,这个时间点是在商鞅变法之前,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就拥有这等实力?它能做到吗?
令人惊奇的是,秦献公真的做到了,他成功地保住周国主权,魏国乖乖收敛了它伸向周国的罪恶之手。
请注意,我说的是秦献公做到了,没说是秦国,因为同样的任务下一任秦国领导秦孝公就没能做到。
在前374年,是谁给周国出主意找秦国的?不管他是谁,他是个高人,眼光精准无比,发现了秦献公的巨大潜力,我非常赞同他对秦献公的评价。
秦献公是那个时代头脑最清醒,决策水平最高超,执政效果最突出的政治家,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都比他差。
那么,前374年之前的秦献公已经表现出了哪些特别之处,以致于周国这么看的起他?
从大历史背景的角度来解读,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再次强调,战国历史的特点是天下一盘棋,没有孤立事件,各个地点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战国前期而言,基本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魏国独霸天下,它的力量最强大,国际格局的演变围绕着魏国而进行。
魏国独霸天下,它就是棋局当中的唯一棋手,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它是怎么走棋的,这是决定棋局发展方向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魏国的走棋方式就是它执行的战略,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魏国的战略。
从魏文侯时期开始,魏国的战略目标首先对准了秦国,魏文侯准备第一个把秦国给吞并掉,他派兵进攻秦国,占领了河西地区大片土地。
他还想得寸进尺,继续猛攻秦国,直到灭亡秦国为止。这时,看到秦国有危险,楚国忍不住跳了出来。
魏国已经这么强大,它还想吞并秦国,那还得了吗?不能随便让魏国走出统一天下的第一步,那将会严重破坏国际格局的平衡状态。
而且楚国和秦国是姻亲之国,楚国不可能坐视不理。它出兵牵制魏国,还拉进来一个齐国共同对抗魏国。
魏国位于天下之中,秦齐楚三国都能打的到它。魏文侯发现,如果它继续攻秦,面对的局面将是被秦齐楚三国从西,东,南三面围攻。
很显然,灭亡秦国的时机还没有成熟,魏文侯不得不调整了他的战略计划。
他的新战略是,先想办法去尽量削弱秦齐楚,把它们打成弱国,等到它们被打的趴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个时候才算时机成熟,然后再去灭掉其中的秦国,为魏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秦齐楚全都变得孱弱,对魏国有两个好处,一是到了魏国灭秦的时候,秦国无力自保,齐楚也无力阻止。
二是吞并秦国之后,魏国接下来再去灭其他诸侯国统一天下,难度也会相应减小。
魏文侯还看到一点,魏国虽强,独自应对秦齐楚三国联盟还是比较吃力的,它必须借助两个盟友赵国和韩国的力量。
三晋各自的扩张方向不一样,魏国朝着西方的秦国,韩国朝着南方的郑国,赵国朝着东方的中山国。
郑国背后的大哥是楚国,中山背后的大哥是齐国。所以,韩国和楚国一直有矛盾,赵国和齐国一直有矛盾。
如果战争仅仅是一场魏国和秦国之间的单挑,魏国借不上赵韩的力,但是,它把问题转化为两大联盟阵营之间的对决,就完全有机会借上赵韩的力量。
此后,魏国的所作所为就是背靠三晋联盟,对秦齐楚三个周边大国依次发动猛烈攻势,三国连遭重创。
魏文侯的战略要求秦齐楚三国都很弱,越弱越好,实际上,它锁死了三国的发展空间和前途,我把它称之为“魏文侯枷锁”。
魏文侯去世之后,历史并没有沿着他设想的路线图推进,到了魏武侯十年(前387年),三晋联盟内部的矛盾突然爆发出来,魏赵两国撕破脸皮,反目为仇。从这一年开始,赵国不再是魏国的盟友,它变成了魏国的敌人。
按照魏文侯的战略,魏国攻击秦齐楚的时候,赵国应该是它的助力,现在这股力量却成了它的阻力,只会在关键时刻扯它的后腿。
两边一进一出,魏国就没有了能够同时锁死秦齐楚三国的能力,“魏文侯枷锁”出现漏洞。
机会来了,三国当中,谁能钻这个漏洞,谁就能获得宝贵的发展空间,不受魏国阻碍崛起为强国。
那么,这个漏洞是被谁钻了呢?是秦献公领导下的秦国。
太史儋赴秦是个标志性事件,它包含的意义比我们通常认为的大的多。
它是战国时代秦国崛起成为强国的第一声号角,我们第一次看到,有国家真正尊重秦国,把它当做强国来对待。
周国为什么专程派使者来秦国拜场子?
再不来它就要被魏国吃干抹净了。
这是一个老套的倚强凌弱故事,强大的魏国认为弱小的周国应该对它言听计从,它在周国政府内部扶持了一个反对派,周王不够听话,它就唆使反对派逼迫周王听话。有时候,周王甚至担心魏国会不会把自己给搞下去。
上一年(前375年),周国的一个邻居郑国被韩国灭掉,它只剩下两个邻居,魏国和韩国。
这两个邻居是一伙的,韩国听命于魏国,周国成了魏国势力当中的一个孤岛,眼看着就要被魏国的潮流给淹没,周王心想,我不能这样乖乖等死,必须找一条活路出来。
巧合的是,秦国正好修过一条路,在周王眼中,这条路就是上天特意给周国安排的活路,有了它,周国就还有一线生机。
一,一条不为人知的改变历史的山间小路。
从秦穆公时期的崤之战开始(公元前627年),到秦惠文王时期的公元前329年,长达300年,函谷关所在的崤函山道都不在秦国控制之下,它被晋国和魏国先后控制。
手握交通要道,晋国和魏国轻而易举的就彻底封锁了秦国,秦国的影响力被局限在关中,伸展不到东方,所以,秦穆公名列春秋五霸是有争议的,他并没有做到在东方的华夏诸侯国中称霸,只能转过头去,在西方的戎狄部落中称霸。
如果一直是这种情况,对于周国的局势,秦国也只能望洋兴叹,后面的重要历史事件就不会发生。
到了秦惠公时期(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被封锁两个半世纪的秦国终于想到一个方法破局--它另外从侧面开辟一条道路,包抄到敌人的背后去。
张仪欺楚故事当中提到了秦国一块叫做商於之地的领土。请看地图,商於之地的位置夹在武关两侧,西侧的是商地,东侧的是於地,秦军从咸阳出发,向东南方出武关到达於地,然后再往北,在伏牛山脉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沿途修筑一些驻军堡垒,它走了一个U字型路线,绕过险峻的秦岭,一步步绕到了崤函山道的东边。

前391年,秦军伐韩宜阳,取六邑,前390年,它在陕县筑城,通过这些作战地点,我们看到,最迟到前390年,秦军成功抵达了崤函山道背后的陕县,这条道路已经竣工。
另外说一句,秦国选择的这条路线证明韩国是真的弱,秦军在韩国边缘领土孤军深入,强行推进很长一段距离,还驻扎下来,韩国只能干瞪眼,一点办法没有。
秦军修筑一条又漫长,又曲折,又崎岖难行的山间小路,应该费了不少劲,秦国寄予厚望,想通过它两面夹击把守崤函山道的魏军,把崤函山道给夺过来。
它原本想达到的目的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个行动产生的一个副作用对于未来历史进程却意义深远。
崤函山道的东边是洛阳盆地,周国就位于洛阳盆地,秦军的触角因此伸到了离周国很近的地方,周国的周边形势发生了变化,周王一看,这条路不就是现在唯一的救命稻草吗?我们可以向秦国求援,于是他决定派遣太史儋赴秦。
太史儋赴秦的具体过程史书中没有记载,直接就写他到达了秦国。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这个过程应该并不轻松。
韩魏领土把周国团团包围,一点缝隙都没有留下,太史儋能够明目张胆打着使者旗号,经过韩魏领土去联络韩魏的敌国吗?肯定不行。他只能乔装改扮,隐姓埋名,偷偷地从韩国领土过境,到了秦国控制区之后,他才公开自己的使者身份。
太史儋赴秦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行动,是冒着不小风险的,里面有故事。

二,周国高看了秦献公吗?
大家是否感觉到,周国对秦国的评价过高?
秦国需要在韩魏的大包围圈中给周提供保护。魏国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最强国,它还有一个小弟韩国,灭掉郑国后,韩国已经腾出手来,能够派出更多兵力和魏国联合作战。
这个任务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实力才能完成,难度不小。如果秦国实力不行,找它也是白找。
问题出现了,这个时间点是在商鞅变法之前,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就拥有这等实力?它能做到吗?
令人惊奇的是,秦献公真的做到了,他成功地保住周国主权,魏国乖乖收敛了它伸向周国的罪恶之手。
请注意,我说的是秦献公做到了,没说是秦国,因为同样的任务下一任秦国领导秦孝公就没能做到。
在前374年,是谁给周国出主意找秦国的?不管他是谁,他是个高人,眼光精准无比,发现了秦献公的巨大潜力,我非常赞同他对秦献公的评价。
秦献公是那个时代头脑最清醒,决策水平最高超,执政效果最突出的政治家,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都比他差。
那么,前374年之前的秦献公已经表现出了哪些特别之处,以致于周国这么看的起他?
从大历史背景的角度来解读,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再次强调,战国历史的特点是天下一盘棋,没有孤立事件,各个地点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战国前期而言,基本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魏国独霸天下,它的力量最强大,国际格局的演变围绕着魏国而进行。
魏国独霸天下,它就是棋局当中的唯一棋手,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它是怎么走棋的,这是决定棋局发展方向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魏国的走棋方式就是它执行的战略,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魏国的战略。
从魏文侯时期开始,魏国的战略目标首先对准了秦国,魏文侯准备第一个把秦国给吞并掉,他派兵进攻秦国,占领了河西地区大片土地。
他还想得寸进尺,继续猛攻秦国,直到灭亡秦国为止。这时,看到秦国有危险,楚国忍不住跳了出来。
魏国已经这么强大,它还想吞并秦国,那还得了吗?不能随便让魏国走出统一天下的第一步,那将会严重破坏国际格局的平衡状态。
而且楚国和秦国是姻亲之国,楚国不可能坐视不理。它出兵牵制魏国,还拉进来一个齐国共同对抗魏国。
魏国位于天下之中,秦齐楚三国都能打的到它。魏文侯发现,如果它继续攻秦,面对的局面将是被秦齐楚三国从西,东,南三面围攻。
很显然,灭亡秦国的时机还没有成熟,魏文侯不得不调整了他的战略计划。
他的新战略是,先想办法去尽量削弱秦齐楚,把它们打成弱国,等到它们被打的趴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个时候才算时机成熟,然后再去灭掉其中的秦国,为魏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秦齐楚全都变得孱弱,对魏国有两个好处,一是到了魏国灭秦的时候,秦国无力自保,齐楚也无力阻止。
二是吞并秦国之后,魏国接下来再去灭其他诸侯国统一天下,难度也会相应减小。
魏文侯还看到一点,魏国虽强,独自应对秦齐楚三国联盟还是比较吃力的,它必须借助两个盟友赵国和韩国的力量。
三晋各自的扩张方向不一样,魏国朝着西方的秦国,韩国朝着南方的郑国,赵国朝着东方的中山国。
郑国背后的大哥是楚国,中山背后的大哥是齐国。所以,韩国和楚国一直有矛盾,赵国和齐国一直有矛盾。
如果战争仅仅是一场魏国和秦国之间的单挑,魏国借不上赵韩的力,但是,它把问题转化为两大联盟阵营之间的对决,就完全有机会借上赵韩的力量。
此后,魏国的所作所为就是背靠三晋联盟,对秦齐楚三个周边大国依次发动猛烈攻势,三国连遭重创。
魏文侯的战略要求秦齐楚三国都很弱,越弱越好,实际上,它锁死了三国的发展空间和前途,我把它称之为“魏文侯枷锁”。
魏文侯去世之后,历史并没有沿着他设想的路线图推进,到了魏武侯十年(前387年),三晋联盟内部的矛盾突然爆发出来,魏赵两国撕破脸皮,反目为仇。从这一年开始,赵国不再是魏国的盟友,它变成了魏国的敌人。
按照魏文侯的战略,魏国攻击秦齐楚的时候,赵国应该是它的助力,现在这股力量却成了它的阻力,只会在关键时刻扯它的后腿。
两边一进一出,魏国就没有了能够同时锁死秦齐楚三国的能力,“魏文侯枷锁”出现漏洞。
机会来了,三国当中,谁能钻这个漏洞,谁就能获得宝贵的发展空间,不受魏国阻碍崛起为强国。
那么,这个漏洞是被谁钻了呢?是秦献公领导下的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