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62,075贴子:1,664,273

秦国崛起靠商鞅?谈谈被低估的政治家秦献公。(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元前374年,周国派遣一个叫做太史儋的使臣风尘仆仆来到秦国都城栎阳。太史儋当时说的一句话被史书清楚记载下来:“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太史儋赴秦是个标志性事件,它包含的意义比我们通常认为的大的多。
它是战国时代秦国崛起成为强国的第一声号角,我们第一次看到,有国家真正尊重秦国,把它当做强国来对待。
周国为什么专程派使者来秦国拜场子?
再不来它就要被魏国吃干抹净了。
这是一个老套的倚强凌弱故事,强大的魏国认为弱小的周国应该对它言听计从,它在周国政府内部扶持了一个反对派,周王不够听话,它就唆使反对派逼迫周王听话。有时候,周王甚至担心魏国会不会把自己给搞下去。
上一年(前375年),周国的一个邻居郑国被韩国灭掉,它只剩下两个邻居,魏国和韩国。
这两个邻居是一伙的,韩国听命于魏国,周国成了魏国势力当中的一个孤岛,眼看着就要被魏国的潮流给淹没,周王心想,我不能这样乖乖等死,必须找一条活路出来。
巧合的是,秦国正好修过一条路,在周王眼中,这条路就是上天特意给周国安排的活路,有了它,周国就还有一线生机。
一,一条不为人知的改变历史的山间小路。
从秦穆公时期的崤之战开始(公元前627年),到秦惠文王时期的公元前329年,长达300年,函谷关所在的崤函山道都不在秦国控制之下,它被晋国和魏国先后控制。
手握交通要道,晋国和魏国轻而易举的就彻底封锁了秦国,秦国的影响力被局限在关中,伸展不到东方,所以,秦穆公名列春秋五霸是有争议的,他并没有做到在东方的华夏诸侯国中称霸,只能转过头去,在西方的戎狄部落中称霸。
如果一直是这种情况,对于周国的局势,秦国也只能望洋兴叹,后面的重要历史事件就不会发生。
到了秦惠公时期(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被封锁两个半世纪的秦国终于想到一个方法破局--它另外从侧面开辟一条道路,包抄到敌人的背后去。
张仪欺楚故事当中提到了秦国一块叫做商於之地的领土。请看地图,商於之地的位置夹在武关两侧,西侧的是商地,东侧的是於地,秦军从咸阳出发,向东南方出武关到达於地,然后再往北,在伏牛山脉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沿途修筑一些驻军堡垒,它走了一个U字型路线,绕过险峻的秦岭,一步步绕到了崤函山道的东边。
图中黑线为秦军绕过崤函山道路线
前391年,秦军伐韩宜阳,取六邑,前390年,它在陕县筑城,通过这些作战地点,我们看到,最迟到前390年,秦军成功抵达了崤函山道背后的陕县,这条道路已经竣工。
另外说一句,秦国选择的这条路线证明韩国是真的弱,秦军在韩国边缘领土孤军深入,强行推进很长一段距离,还驻扎下来,韩国只能干瞪眼,一点办法没有。
秦军修筑一条又漫长,又曲折,又崎岖难行的山间小路,应该费了不少劲,秦国寄予厚望,想通过它两面夹击把守崤函山道的魏军,把崤函山道给夺过来。
它原本想达到的目的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个行动产生的一个副作用对于未来历史进程却意义深远。
崤函山道的东边是洛阳盆地,周国就位于洛阳盆地,秦军的触角因此伸到了离周国很近的地方,周国的周边形势发生了变化,周王一看,这条路不就是现在唯一的救命稻草吗?我们可以向秦国求援,于是他决定派遣太史儋赴秦。
太史儋赴秦的具体过程史书中没有记载,直接就写他到达了秦国。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这个过程应该并不轻松。
韩魏领土把周国团团包围,一点缝隙都没有留下,太史儋能够明目张胆打着使者旗号,经过韩魏领土去联络韩魏的敌国吗?肯定不行。他只能乔装改扮,隐姓埋名,偷偷地从韩国领土过境,到了秦国控制区之后,他才公开自己的使者身份。
太史儋赴秦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行动,是冒着不小风险的,里面有故事。
(衷心感谢战国吧长城长提供原图)
二,周国高看了秦献公吗?
大家是否感觉到,周国对秦国的评价过高?
秦国需要在韩魏的大包围圈中给周提供保护。魏国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最强国,它还有一个小弟韩国,灭掉郑国后,韩国已经腾出手来,能够派出更多兵力和魏国联合作战。
这个任务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实力才能完成,难度不小。如果秦国实力不行,找它也是白找。
问题出现了,这个时间点是在商鞅变法之前,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就拥有这等实力?它能做到吗?
令人惊奇的是,秦献公真的做到了,他成功地保住周国主权,魏国乖乖收敛了它伸向周国的罪恶之手。
请注意,我说的是秦献公做到了,没说是秦国,因为同样的任务下一任秦国领导秦孝公就没能做到。
在前374年,是谁给周国出主意找秦国的?不管他是谁,他是个高人,眼光精准无比,发现了秦献公的巨大潜力,我非常赞同他对秦献公的评价。
秦献公是那个时代头脑最清醒,决策水平最高超,执政效果最突出的政治家,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都比他差。
那么,前374年之前的秦献公已经表现出了哪些特别之处,以致于周国这么看的起他?
从大历史背景的角度来解读,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再次强调,战国历史的特点是天下一盘棋,没有孤立事件,各个地点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战国前期而言,基本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魏国独霸天下,它的力量最强大,国际格局的演变围绕着魏国而进行。
魏国独霸天下,它就是棋局当中的唯一棋手,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它是怎么走棋的,这是决定棋局发展方向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魏国的走棋方式就是它执行的战略,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魏国的战略。
从魏文侯时期开始,魏国的战略目标首先对准了秦国,魏文侯准备第一个把秦国给吞并掉,他派兵进攻秦国,占领了河西地区大片土地。
他还想得寸进尺,继续猛攻秦国,直到灭亡秦国为止。这时,看到秦国有危险,楚国忍不住跳了出来。
魏国已经这么强大,它还想吞并秦国,那还得了吗?不能随便让魏国走出统一天下的第一步,那将会严重破坏国际格局的平衡状态。
而且楚国和秦国是姻亲之国,楚国不可能坐视不理。它出兵牵制魏国,还拉进来一个齐国共同对抗魏国。
魏国位于天下之中,秦齐楚三国都能打的到它。魏文侯发现,如果它继续攻秦,面对的局面将是被秦齐楚三国从西,东,南三面围攻。
很显然,灭亡秦国的时机还没有成熟,魏文侯不得不调整了他的战略计划。
他的新战略是,先想办法去尽量削弱秦齐楚,把它们打成弱国,等到它们被打的趴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个时候才算时机成熟,然后再去灭掉其中的秦国,为魏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秦齐楚全都变得孱弱,对魏国有两个好处,一是到了魏国灭秦的时候,秦国无力自保,齐楚也无力阻止。
二是吞并秦国之后,魏国接下来再去灭其他诸侯国统一天下,难度也会相应减小。
魏文侯还看到一点,魏国虽强,独自应对秦齐楚三国联盟还是比较吃力的,它必须借助两个盟友赵国和韩国的力量。
三晋各自的扩张方向不一样,魏国朝着西方的秦国,韩国朝着南方的郑国,赵国朝着东方的中山国。
郑国背后的大哥是楚国,中山背后的大哥是齐国。所以,韩国和楚国一直有矛盾,赵国和齐国一直有矛盾。
如果战争仅仅是一场魏国和秦国之间的单挑,魏国借不上赵韩的力,但是,它把问题转化为两大联盟阵营之间的对决,就完全有机会借上赵韩的力量。
此后,魏国的所作所为就是背靠三晋联盟,对秦齐楚三个周边大国依次发动猛烈攻势,三国连遭重创。
魏文侯的战略要求秦齐楚三国都很弱,越弱越好,实际上,它锁死了三国的发展空间和前途,我把它称之为“魏文侯枷锁”。
魏文侯去世之后,历史并没有沿着他设想的路线图推进,到了魏武侯十年(前387年),三晋联盟内部的矛盾突然爆发出来,魏赵两国撕破脸皮,反目为仇。从这一年开始,赵国不再是魏国的盟友,它变成了魏国的敌人。
按照魏文侯的战略,魏国攻击秦齐楚的时候,赵国应该是它的助力,现在这股力量却成了它的阻力,只会在关键时刻扯它的后腿。
两边一进一出,魏国就没有了能够同时锁死秦齐楚三国的能力,“魏文侯枷锁”出现漏洞。
机会来了,三国当中,谁能钻这个漏洞,谁就能获得宝贵的发展空间,不受魏国阻碍崛起为强国。
那么,这个漏洞是被谁钻了呢?是秦献公领导下的秦国。


IP属地:四川1楼2021-09-04 20:55回复
    楼主继续啊,你的持久力不行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9-05 12:06
    收起回复
      2025-08-06 01:50: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9-05 14:33
      收起回复
        从春秋五霸秦穆公开始谈。哈哈哈哈。。。
        你怎么不说说其他四霸是怎么灭亡的


        IP属地:广东7楼2021-09-05 15:36
        收起回复
          简单来说,就是献公之前,秦国四代乱政,内忧外患,献公外抵魏国,内治朝局,给后来的孝公商鞅变法带来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献公这几十年的过渡,商鞅变法只能成为空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9-05 16:40
          回复
            三,没有一个国家是省油的灯。
            三个国家里面,凭什么秦国可以钻漏洞,齐楚就不能?
            魏国独霸天下的时代,其他每一个国家的最重要外交关系都是与魏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在这个充斥着动荡和混乱景象的转折时刻,其他国家与魏国的关系也在跟着发生转折,我们可以分别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在转折时刻处理这个最为重要外交关系的。
            三晋分裂让韩国感到痛心疾首,大家永远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不好吗?为什么要闹分家呢?
            当时的形势是楚赵正在相互走近,它们想联合起来对付魏国,这时,一向默不作声的宋国突然冒出来上蹿下跳,显得非常活跃。
            楚国和赵国相距遥远,中间被韩魏分隔开,它们相互联系,沟通比较困难。宋国是楚国的小弟,同时它也是赵国的铁哥们,和楚赵两国它都交情不浅,它的地理位置又恰好处于楚赵之间。很自然地,它充当了楚国和赵国的联系人和中介者。
            韩国正气不打一处来,它希望赵魏矛盾在内部通过谈判解决,然后赵国继续留在三晋联盟里,而不是彻底翻脸,脱离出来和楚国结盟,看到宋国对三晋分裂幸灾乐祸,兴冲冲地在楚赵之间穿针引线样子,它更是火冒三丈。
            它派出一只大军猛攻宋国,狠狠地教训了宋国一顿。屈辱的宋国连傀儡国君都交出来做人质,韩国才撤军。(韩世家:文侯二年,伐宋,到彭城,执宋君。)
            对于赵魏矛盾,韩国的真实想法是挺赵国。事情明显是魏国惹出来的,如果赵国内部发生政局动乱,魏国有权派兵干涉。那么,某一天韩国也发生内乱,魏国是不是也有权派兵干涉?这种行为很危险,不能放纵。
            错在魏国身上,韩国不愿意为了魏国犯的错误而和老朋友赵国为敌,它又不敢得罪魏国,只能选择了中立的立场。
            连韩国都不帮魏国,国际格局一下子从三对三变成一对四,孤立的魏国面对着秦,齐,楚,赵四个国家从东,南,西,北的四面围攻。
            魏国仅仅走错一步棋就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这是它事先完全没料到的。没办法,魏国的地缘条件天生就这么恶劣,它的每一步棋都必须慎之又慎,深思熟虑,否则就会瞬间发现棋局形势急转直下。
            它很紧张,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破局,想来想去,只能试着看看能不能和以前的敌国改善关系。
            魏国对秦齐楚的敌意开始减少,秦齐楚都有了和魏国改善关系的契机,它们之中谁能抓住这个契机恰到好处的重新定义和魏国的关系,谁就能争取到最大国家利益。
            楚国一贯秉持的传统国策是维持平衡,这个国策是啥意思?简单来说,哪个国家最强大,它就是楚国的敌人。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英国在近代实行的欧洲外交政策,两者有些类似。
            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它对国际力量平衡态势的威胁也最大。如果允许它进一步膨胀,它有可能强大到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它的持续不断扩张,成为统一天下的候选国,这样的威胁必须趁早限制住。
            由于魏国是最强国,它成了楚国针对的目标,不管它做什么事情,楚国都要跑来阻扰,破坏,摆明了要和它死磕到底的态度。
            楚国的传统国策使得它产生了行为惯性,它就没想过要和魏国改善一下关系,它都不肯放过魏国,魏国当然也不会放过它。
            楚国无法沟通,魏国只能把拆散秦齐楚联盟的希望寄托在剩下两个国家身上。
            齐国的外交政策不像楚国那么顽固,两国一开始谈判,魏国发现齐国很好沟通,很好说话,魏国一提出条件,齐国马上就连连点头,满口答应。
            魏国想两国化敌为友?可以。
            魏国想两国结成同盟,齐国帮助它对付赵国和楚国?可以可以。
            魏国想让它的官员通过齐国领土去中山?也可以可以。
            只要魏国说服周王封田氏为齐国诸侯,合法地取代姜氏,这些都不成问题。
            齐国这么好说话,谈判很快就圆满成功。一时间,两国称兄道弟,关系迅速升温。
            秀恩爱,死的快。公元前383年,预料中的一场大战引燃了导火索,先是魏国和赵国在边境线爆发冲突。(赵世家:四年,魏败我兔台。筑刚平以侵卫。)
            第二年,赵国的盟友楚国参战,魏国深知吴起不好惹,它也赶紧呼唤齐国来参战,到了这个时候,魏国还以为双方的力量对比是二对二。(赵世家: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
            事实证明,原来的敌人答应你一长串条件的时候显得太痛快,你就得多留个心眼,怀疑它是否会兑现。
            齐国装模作样地虚晃了一枪,眼看大战越来越火爆,魏国和楚国,赵国已经打的不可开交,它突然抽身而走,转过头进攻燕国去了,留下一个魏国独自在萧瑟西风中承受楚赵的两面夹击。(六国表:齐康公二十五年伐燕,取桑丘。)
            齐国放魏国鸽子的手法很溜。另一件事它做的更绝,它先是把那些想经过齐国领土去中山的魏国官员给软禁起来,彻底隔绝魏国和中山之间的联系,两地音讯不通之后,它又大力资助中山地下抵抗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魏国统治,中山趁机复国。
            齐国的外交政策不像楚国一样顽固,它非常灵活(也许过于灵活了点),两国签订的协议在它眼里就是一个欺骗魏国的工具,好处拿到手之后,它出尔反尔,该承担的义务全部推翻。
            光天化日之下,魏武侯在一场大战中被齐国当做傻瓜玩弄,他有多么愤怒可想而知,他不可能放过齐国。后来,他报复起齐国的动作比报复楚国还要激烈。
            最后再看秦国。秦国没有发生类似田氏代齐的改朝换代事件,不需要周王的授权,魏国只能用另外一个办法来分化秦国。
            它选中了流亡魏国的秦国贵族公子连,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魏国准备派人护送他回国,帮他登上国君宝座。
            换句话说,魏国想对秦国做的正是它曾经想一举控制住赵国而没能成功的同样做法。
            魏武侯认为,魏国收留,照顾公子连将近30年,再加上帮助他回国即位,可谓恩情深重。
            公子连理应是亲魏的,他当上秦国君主,秦国政府也理应成为一个亲魏政府,来自西线的威胁就消失了。
            当事人公子连只需要答应魏国一个条件就行--他永远不与魏国为敌。
            答应这个条件,公子连就能从一个流亡者变成一个国君,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公平的讲,相比他获得的好处,魏国提出的条件不算很苛刻。
            如果是齐国,肯定爽快答应了,但是公子连表现不同,他不像齐国这么好说话,他斤斤计较,讨价还价。
            他把条件缩减为,只有魏武侯在位时期,他不会进攻魏国。
            魏国不禁想,这是啥意思?魏国给公子连的恩情原来仅仅够交换两国在魏武侯活着的时候保持和平?魏武侯一去世,秦国就随时准备对魏国发起进攻?
            现在的公子连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筹码在手,完全有赖于魏国的支持,他却大胆提出一个不识抬举的条件,想不到的是,这个条件最终被魏国勉为其难的接受了。
            公子连之所以一定要和魏国争,是因为他接下来准备在秦国推行一场变法,他不能对魏国言听计从,让步过大,那会损害他的威信,缺乏威信,他就难以顺利领导一场大规模改造秦国社会的变法行动。
            秦献公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在回国之前他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谈判过程中他显得有理,有利,有节。
            有理:他说的振振有词,我是被贵国公开护送回国,如果同时我一点不讲价就答应贵国的所有条件,让步太大,秦国人会认为我是一个纯粹的魏国傀儡,我在秦国的位置能否坐稳会成为一个问题。
            秦国现在正处于庶长之乱的混乱期,国君坐不稳位置并不是稀罕事,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被推翻,贵国难道想白忙一场吗?
            有利:按照计划,回国之后他要展开一场变法行动,在变法进行的这段时间内,秦国本来就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不能和魏国打仗。这段时间至少是十多年,等秦国的变法完成,魏武侯应该也去世了,那个时候实力增强的秦
            国再进攻魏国刚刚好,一点不耽误事。
            改动后的新条件对他的未来计划很有利。
            有节:新条件也不会让魏国一怒之下掀翻谈判桌。魏国现在最担忧的问题是被四面围攻,对于解决它的燃眉之急而言,新条件仍然是够用的。
            在魏国眼里,公子连性格桀骜不驯,自主性太强,它感到有些不高兴。和公子连谈判时候魏国费了老大劲,和齐国谈判时候则相反,很轻松,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最后的谈判结果卡在双方都能接受的一个中间点上,它们签订的协议得到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遵守和执行,借助魏国的大力支持,公子连上位成为秦献公,两国在魏武侯时期始终和平相处,这一点和齐国的表现也相反。
            四:秦献公高明在哪里?
            刚平之战魏国吃了大亏,它没有就此善罢甘休,认栽了事,而是发起一连串疯狂反扑。
            楚国有两个小弟,郑国和宋国,它们如同哼哈二将两个门神,帮楚国拱卫着北方边境线,在魏国的反扑中楚国损失惨重,不仅本身大败,这两个重要小弟也都丢掉了,郑国灭亡,宋国转投敌营(前375年)。
            魏国两次纠集一群盟友围攻齐国,特别是第二次的魏,燕,鲁,卫四国伐齐战争(前373-372年),齐国形势非常危急,四个国家的军队它一路都挡不住。(六国表:燕釐公三十年,败齐林孤。 田桓公二年,鲁伐入阳关。晋伐到鱄陵。
            田世家:卫伐我,取薛陵。)
            如果不是赵国突然出手袭击联军的后方,救了齐国,齐国当时有可能被打的崩盘。(六国表:赵成侯三年,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前387年三晋分裂后,魏武侯剩下的十几年执政时间,我们看到总的情景是,位于中间的魏国和南边的楚国,东边的齐国,北边的赵国彼此你来我往,打的甚是热闹,齐楚仍然艰难抵挡着魏国的攻势,仍然被魏文侯枷锁套的喘不过气,和前387年之前没有区别。
            区别之处在于魏国的西边,它和秦国之间波澜不惊,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而在这片安宁祥和的景象背后发生的事情是,秦献公正在忙着种田发育。
            战国时代的国际竞争极其激烈残酷,原本,秦国在竞争格局中处于一个很不利的位置,它被霸主魏国当做战略目标,由于秦献公应对得当,策略比其他国家更高明,更合理,也由于对手魏国犯错误,现在,秦献公把秦国带到了一个很有利,很舒服的位置。
            魏国除了集中力量报复齐国和楚国之外,还需要防备背后捅刀子的赵国,它的力量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只能把秦国轻轻放在一边不管不顾。
            根据魏文侯的战略,灭秦是目的,削弱齐楚只是手段,是为灭秦这个目的服务的,结果,不知不觉魏国本末倒置了。
            在国际竞争的惊涛骇浪中,齐楚之船剧烈颠簸,摇晃,它们拼尽全力只求不翻船。秦献公却给秦国找到了一条最安全,最平稳的航线,秦国之船高扬起云帆,开始飞速前进。
            有一句话叫“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秦献公的特点是大局观很好,擅长谋全局。那么,秦国这一隅,他又谋的如何呢?


            IP属地:四川10楼2021-09-05 17:18
            收起回复
              然后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9-05 20:05
              回复
                秦献公确实厉害,过秦论中说过商鞅去秦国前,秦国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之雄心, 有一点没说出来,魏国没有实力灭亡秦国,秦国吃亏是三晋一体,魏国主要方向并且好打的是楚国,比如夺楚国大梁等大片土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9-06 17:19
                回复
                  2025-08-06 01:44: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没公孙鞅入秦的话,秦国早被灭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9-07 11:07
                  收起回复
                    好文!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9-07 15:48
                    收起回复
                      下呢,在知乎找到了中,就是10楼。那下呢。


                      18楼2021-09-16 01:21
                      回复
                        五,做事风格也是一种策略。
                        魏国是那个时代的灯塔,其他所有国家都承认它最富强,最先进,最发达。秦献公流亡魏国将近三十年,这些年,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深入,全面,彻底地学习魏国变法成功经验,在魏国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斟酌,对于接下来怎样在秦国实施变法,他也已经有了成熟方案。
                        他一点时间没浪费,刚回到秦国,他马上宣布“止从死”,废除秦国实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这是一个讯号,他开始了一场紧锣密鼓而又小心翼翼的变法行动。
                        为什么要紧锣密鼓?秦国是抓住魏国和其他国家争斗不休这个空档期钻漏洞进行变法,国际形势是瞬息万变的,谁也不知道哪一天魏国会突然和齐楚偃旗息鼓停战,它的注意力又转回到秦国这边。秦国还是得只争朝夕,迅速提高本身实力,实力越强大,秦国越是能够在乱世当中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当前国际形势对秦国是最有利的,秦国应该尽量让这种国际形势延续的时间长一些。国际形势的变化由霸主魏国主导,所以,秦国应该尽量地避免主动做那些可能吸引魏国注意力的事情,尽量引导魏国继续拿从前的旧眼光看秦国,低估秦国的实力,对秦国浑不在意,这样才符合秦国的最大利益。
                        秦献公变法的原则是“小步快跑”。就像日本女人走路,他的每一步跨度都不大,只前进一小段,但是步伐很急,很频繁,总体而言他前进的速度并不慢。
                        由于秦献公的每一个动作看上去都很轻微,魏国没感觉他做过什么特别重要事情,它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献公已经悄悄地前进了很长一段距离。
                        有一件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秦献公的方式方法。
                        他执政之前,秦国困在庶长之乱的泥坑里四十多年爬不出来,这四十多年,手握大权的是以庶长为首的权臣们,他们时不时发动政变,国君的日子过的战战兢兢,一个国君能够顺利完成自身任期就高呼侥幸了,谁做下一任国君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是由庶长决定的。这段时间的继承顺序显得很不正常,国君生前指定的储君能够坐稳位置的只有一个秦惠公。
                        秦献公本人的早期经历就是庶长之乱时期秦国政治剧情的一个生动片段。 他是秦灵公的儿子,是正儿八经的太子,秦灵公一过世,他还没有正式继位,庶长就把他赶走,十岁他就被迫流亡魏国。庶长拥立了从魏国回来的秦简公,这个秦简公是秦献公爷爷辈的人物。
                        过了三十年,他又从魏国回到秦国,和庶长里应外合,推翻刚刚继位两年的秦出子。
                        但是,从他回国开始,我们看到的情形是:他持续进行20多年深刻社会变革,整个过程当中,一切都风平浪静,没有出任何篓子。
                        他指定的储君秦孝公顺利继位,秦孝公也执政20多年,整个过程也是风平浪静,没有出任何篓子。
                        秦献公彻底终结了庶长之乱,秦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这件事意义重大,堪称秦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但是,我们没听说他采取过什么铁腕措施,没听说谁的脑袋因此而落地,史书中甚至没有留下他做过这件事的任何记录。
                        “大患消弭于无形之中”,这就是秦献公的风格,他总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就像一棵树藏在森林里那样,避开大众视线,不声不响地在幕后行动,但是,他的行动取得的成效绝对令人满意,一点瑕疵都挑不出来。
                        秦国这一隅,他也谋的很好。
                        经过十年变法,到了前374年,周国眼中的秦国已经今非昔比,秦国位于西方,但它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是一个即将浮出水面的新兴强国。现在魏国再想给秦国套上枷锁已经很难做到了,而且秦国还在继续变法,还在继续挖掘它的潜力。
                        提前在它身上投资可以获得丰厚回报,于是,有了太史儋的秦国之行。
                        六,变法与外交的关系
                        后人印象里,战国前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一个各国的主要精力放在内部,忙着变法的时期,从最早的魏国李悝变法到接下来的楚国吴起变法,再到后面的秦国商鞅变法,齐国齐威王变法,一波波变法大潮轮番掀起,方兴未艾。
                        这个时期的战争相对不那么重要,只有末尾的桂陵,马陵之战值得关注。完成变法之后,各国实力增长到一个天花板,然后它们才把主要精力转到外部,战争因此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
                        这个总体印象不是很准确。由于秦始皇烧毁六国史书,史料大量缺失,我们看到的很多记载是秦亡后人们根据记忆和印象重建起来的。
                        战国前期离秦亡时间隔的太久远,人们对它的记忆和印象很模糊,重建的这段历史显得有些轻描淡写。
                        战国前期,各国之间也在频繁进行纵横裨阖的外交和军事斗争,斗争的激烈紧张程度一点不亚于战国中期和后期。
                        桂陵,马陵之战是魏国霸权的终结之战,在魏国霸权的兴起,发展过程中,同样爆发过一些把大多数七雄国家卷入的战争,这些战争无论是参战人数,规模还是伤亡,都可以和桂陵,马陵之战相比。
                        试想想,一个国家在忙着变法,别人会啥也不做,就睁大眼睛看着它顺顺当当完成所有项目,然后变成强国了再来打它?
                        当然不会,恰恰相反,越弱的国家越容易被打败,别人会抢在变法之前抓紧时间对它开战。
                        正在变法过程中的国家也容易挨打,变法是一个大规模重新分配利益的过程,是在改变切蛋糕的方式,容易得罪以前切走大部分蛋糕的既得利益阶层,激发内部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也是别人打它的好时机。
                        如果一个国家只是一门心思想着变法,其他的不管不顾,它的变法就很难正常开展。它必须有一个优秀政治领导人,这个领导人能够双管齐下,通盘考虑对内和对外两方面政策,同时解决内外两方面的难题,应对内外两方面的敌人,有了这个条件,它的变法才能往前推进。
                        魏国身处天下之中,四面受敌,地理位置非常糟糕,为什么魏文侯时期魏国可以安心变法几十年,这么长时间没有一个外国来搞破坏呢?
                        因为有三晋联盟在,魏文侯组建的三晋联盟如同一层坚硬外壳,它把魏国保护起来,不敲碎这个外壳,其他国家没办法伸手进去破坏魏国的变法。
                        组建三晋联盟是一个外交政策,但是,同时期正在进行的纯属魏国内政的变法也依赖于它,它是变法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条件。
                        国家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只有它们紧密配合,和谐共振,一个国家才能在乱世的混战当中超越其他国家,展翅起飞,成为脱颖而出的强国。
                        秦献公就是那个可以双管齐下,通盘考虑对内和对外两方面政策的秦国优秀领导人,他喜欢低调发育,喜欢不声不响的搞变法,这不是他的天性,是他经过认真思考后做出的理性政策选择。
                        他始终担心魏国某一天和齐楚两国缓和关系,只要它们停战,魏国的枪口就会调回来对准秦国,打断秦国崛起的进程,所以秦国需要先低头苟一段时间。
                        他的办法起到了作用,比如,周国投靠秦国的目的是摆脱魏国的控制,它不愿意做魏国的小弟,却愿意做秦国的小弟,这个对比肯定让魏国很不高兴。秦国接纳周国,等于打了魏国一记耳光,它对魏国的敌意通过这件事清楚表现出来。
                        但是,魏国并没有因此来找秦国的麻烦, 在它眼里,秦国仍然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弱国,做什么都无所谓,它被秦献公给误导了,一点警惕心都欠奉。
                        七,魏国生死劫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去世前夕的他走出了生平第二步错棋,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到最后它也没有下诏立太子,他还让两个儿子公子䓨和公仲缓拥有的权力,地位,资源都差不多。
                        两个儿子都觉得自己有机会继位,谁也不肯让步,魏国爆发一场激烈内战。
                        两个儿子当中,公子䓨是大儿子,他控制着都城安邑,更名正言顺一些,相邦公叔座也站在他这一边给他撑腰。
                        他占据了上风,公仲缓一次次被击败,形势越来越不妙,急红眼的公仲缓开始不择手段地试图翻盘,他把其他国家引进来给自己撑腰,赵国和韩国收到了他的求援信。
                        三晋国家之间原本是有互不干涉内政的相处原则和默契的,但是很不巧,这个原则和默契被魏武侯自己破坏了。前387年,魏武侯走出了第一步错棋,他插手赵国的内乱。
                        三晋领土轮廓的特点是彼此犬牙交错,紧紧纠缠在一起。魏国边界线离赵国,韩国都城很近,它的军队开动之后很快就能抵达另外两个国家的都城,如果它想干涉赵国,韩国内政,会非常方便,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
                        魏武侯走出第一步错棋的原因,是因为他没能抵挡住这个诱惑。
                        历史常常让人觉得为什么报应来得这么快,仅仅过了17年,魏国也发生内乱,赵国和韩国依葫芦画瓢,它们同意公仲缓的请求,也出兵干涉。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写到,一个作用力会产生同等大小的反作用力。由于同样的地理原因,赵韩两国边界线离魏国都城安邑也很近,它们干涉魏国也很方便。联军先是在浊泽把公子䓨打的落花流水,接着包围安邑,困死了公子䓨。
                        泰山一般不可撼动的霸权主义魏国突然间沦落到亡国边缘,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没有一个人事先预料到形势的这种剧烈变化。
                        关键时刻公子䓨的运气不错,魏国命不该绝,赵国和韩国发生意见冲突,赵国认为只要迫使魏国割让一部分领土就行,就达到了出兵目的,韩国认为应该把魏国一分为二,赵韩各自掌控一半的魏国。
                        没有人怀疑,韩国是对魏国最忠心耿耿的一只舔狗,谁知道,魏国落难的时候,它咬起魏国来却最狠。
                        两国吵架吵得不欢而散,韩国军队连夜撤走,从此联军分裂,变成各自为战。公子䓨获得宝贵喘息之机,他重新征集军队,先是击败了韩军,接着又击败了赵军。(魏世家:二年,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
                        魏国惊险渡过一场生死危机,公子䓨坐稳了魏君宝座,他就是著名的魏惠王。(严格讲,刚继位的他叫魏惠侯,前344年之后叫魏惠王。)
                        这下子一个难题摆在赵韩两国面前,强大的魏国没有垮台,它又再度站立起来,它们刚刚把魏国得罪惨了,应该怎么善后?
                        既然魏国仍然健在,韩国马上又回到了它熟悉的舔狗模式,不断对着魏国摇尾乞怜表忠心,只求魏国谅解,态度卑微之极。
                        至于赵国,它面对魏国比韩国要有骨气的多,说话也硬的多:过去赵魏两国有矛盾,责任在魏武侯身上,他做的太过分,实在无法原谅他。不过,经过最近的事情,我们两国扯平了,相信贵国也吸取了教训,三晋国家的领土互相
                        挨的太近,大家是出门不见抬头见,如果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被破坏,对大家都没有任何好处,都得从早到晚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赵国对魏国不满,主要是因为魏武侯悍然插手它的内乱,现在它也插手了魏国的内乱,一报还一报,它也就心平气和了。它仇视魏武侯,但是对于魏惠王,它还是抱有希望的,它希望魏惠王成为一个新的魏文侯,继承魏文侯时代的外交政策,而不是魏武侯的政策。
                        赵韩两国争相跑来赔礼道歉,要和魏国一起从头开始重建魏文侯时期的三晋联盟。魏惠王转念一想,经过内乱的魏国怎么也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他答应下来。
                        三晋联盟又一次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这三个国家真能忘掉过去20年发生过的那么多不愉快经历,一切从头开始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IP属地:四川19楼2021-11-19 22:02
                        回复
                          八,秦献公出击。
                          事实证明,周国寻求秦国保护不是多虑,是真的有必要。魏国内乱期间,周国也没有闲着,它很来劲的在背后煽风点火,怂恿赵韩给魏国搞破坏。魏国腾出手后,第一个就来找周国算账。
                          公元前367年,它把周国硬生生一分为二,在巩县新建起一个听命于魏国的小国。(赵世家:八年,与韩分周以为两。)
                          小小的周国经的起几次被一分为二?不能坐以待毙,恰好这个时候魏武侯已经去世,秦魏协议已经束缚不了秦国,藏了很久的一张底牌可以派上用场了,周王赶紧向秦国求救。
                          他显然是在难为秦献公。现在的魏国势力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令人生畏,它不仅拥有赵韩两个盟友,还有泗上十二诸侯中三个千乘之国宋,鲁,卫做小弟。


                          IP属地:四川20楼2021-11-19 22:11
                          回复
                            魏国又一次达到鼎盛状态,相比此前最鼎盛的魏文侯末期,它的地盘少了一个中山,但是多了两个小弟宋国和鲁国,而且现在它的势力范围连成完整的一大块,这个时候主动进攻魏国,和魏国针锋相对,一般人是不敢做的。
                            秦献公不是一般人,他毅然而然发起了攻击。公元前366年,平静20年的魏国西线形势骤然紧张起来,一片风声鹤唳,魏国开始修筑城墙,加强防御,并且和韩国协调沟通,共同应对来自西线的新威胁。(六国表:五年,与韩会宅阳,城武都。)
                            结果,韩魏组成的联军在洛阴被秦军打的大败。(六国表: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
                            魏国的措施是继续加强西线防御工事的建设,它没想到,秦献公胆子够大,前364年,他出其不意绕开河西地区的现有防线,直接渡过黄河杀到了河东,朝着安邑猛扑而来。


                            IP属地:四川21楼2021-11-19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