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赡养了17位老人,并以不同的方式帮助了百余名孤寡老人。这几天,尹升的事迹已广为传布。
尹升老人,73岁,年过古稀,沧州青县人,住天津,书画家。2007年,感动河北评选,他当选当年的十大感动人物,当时很多人还觉得有些勉强。他虽是沧州青县人,但主要事迹都在天津做的,和白方礼老人一样,感人是感人,但毕竟还隔着天津这一层。
现在看来,当时的视野和境界还是太小,囿于所见,一条马路或一道篱笆就把自己的眼睛遮蔽了,反容易把本真的东西丢失。
感动河北口号是“一切大爱皆因感动”,尹升老人和白老爷子一样,是对大爱和感动最贴切的诠释。
尹升老人是真正的素心人,他39年来为百余位孤寡老人所做的一切,确实具有恒久的道德推力,他说,“这个事儿过三百年人们说起来也不是件坏事情。”
这是一个独树一帜的道德标杆。社会上爱心人很多,照顾鳏寡孤独的志愿者不计其数,但像尹升这样把老人当“爹”来养的少有。
首先,他非常讲究。他领回家养的“爹”,身份可以平凡,但都有善良的品德,可能还有其他过人之处。比如,英勇,有担当,重义气,或曾仗义疏财,或曾施恩于人,总之,都是他打心里佩服的、敬重的。用他的话说,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大书,值得他景仰的大书。读这样的大书,尹升老人不是一般的慈善和怜悯,更多的是内心的敬重和心灵的相通。
正是内心这份尊敬,才是尹升老人超越一般慈善伦理的关键所在。正因内心这份尊敬,才亲如父,知如友,才能做到朝夕相处,情同父子。
关于尹升老人,在感动河北颁奖期间,有个小插曲,值得一书。因为自己来石家庄领奖怕家里老人没人照顾,尹升就把姓宫的老人一块带来了,一起吃住。有一天,记者去房间找他,发现他脸上泪痕未干。原来不知什么原因,宫老爷子说他了,在更老的老爷子面前,我们的尹老爷子刚才正哭呢,哭得跟无辜的孩子一样。
这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我想,尹升老人那17个爹,可不是白养的,对他来说,每一个人都可能是道德上的“制高点”,时刻澡雪他的心灵,让他对善的追求如同面对朝霞,每天总有新的发现和喜悦。换句话说,每个老人,都是道德上的“镜子”,让他爱人,让他自爱,也让他自省。也正是如此,他才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仅限于给老人以悯恤或生活上的安顿。
事实上,他和他们之间,确实存在“更高级的心灵交流”,他给予他们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不打折扣的“尊严”。雪莱在《诗辩》曾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亦即暂时舍弃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把别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上的美视为自己的美。”而所谓道德,所谓人道主义,不过是爱的“内化”及外延,说白了,也都是以推己及人的那点“恻隐之心”为起点的。
“道德模范”也好,感动人物也罢,都是心怀“大爱”之人,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都离不开自爱——— 对自己至善、健全人格的不懈追求。当这种追求成为道德的自觉,生命中就有了尊严和意义。
爱,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自爱,应该是这个秘密里人皆知而不觉的秘密吧。“松风明月冷亦香,病榻床头泪万行。无尽心灵交汇处,纵然不语也温肠。”
张玉峰老人去世后,尹升老人无限感伤,每每念及朝夕相处的日日月月,就涕泪满纸。这是他写给故去的老人的,也是自己心灵的祭奠,字里行间充溢着“道德中的最大秘密”。
读其诗,我已不觉其字面的美丽不美丽,只感觉到,一个追逐心性完满、心有大爱的老人跃然纸上。尹升老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华贵形式。(李文河)
尹升老人,73岁,年过古稀,沧州青县人,住天津,书画家。2007年,感动河北评选,他当选当年的十大感动人物,当时很多人还觉得有些勉强。他虽是沧州青县人,但主要事迹都在天津做的,和白方礼老人一样,感人是感人,但毕竟还隔着天津这一层。
现在看来,当时的视野和境界还是太小,囿于所见,一条马路或一道篱笆就把自己的眼睛遮蔽了,反容易把本真的东西丢失。
感动河北口号是“一切大爱皆因感动”,尹升老人和白老爷子一样,是对大爱和感动最贴切的诠释。
尹升老人是真正的素心人,他39年来为百余位孤寡老人所做的一切,确实具有恒久的道德推力,他说,“这个事儿过三百年人们说起来也不是件坏事情。”
这是一个独树一帜的道德标杆。社会上爱心人很多,照顾鳏寡孤独的志愿者不计其数,但像尹升这样把老人当“爹”来养的少有。
首先,他非常讲究。他领回家养的“爹”,身份可以平凡,但都有善良的品德,可能还有其他过人之处。比如,英勇,有担当,重义气,或曾仗义疏财,或曾施恩于人,总之,都是他打心里佩服的、敬重的。用他的话说,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大书,值得他景仰的大书。读这样的大书,尹升老人不是一般的慈善和怜悯,更多的是内心的敬重和心灵的相通。
正是内心这份尊敬,才是尹升老人超越一般慈善伦理的关键所在。正因内心这份尊敬,才亲如父,知如友,才能做到朝夕相处,情同父子。
关于尹升老人,在感动河北颁奖期间,有个小插曲,值得一书。因为自己来石家庄领奖怕家里老人没人照顾,尹升就把姓宫的老人一块带来了,一起吃住。有一天,记者去房间找他,发现他脸上泪痕未干。原来不知什么原因,宫老爷子说他了,在更老的老爷子面前,我们的尹老爷子刚才正哭呢,哭得跟无辜的孩子一样。
这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我想,尹升老人那17个爹,可不是白养的,对他来说,每一个人都可能是道德上的“制高点”,时刻澡雪他的心灵,让他对善的追求如同面对朝霞,每天总有新的发现和喜悦。换句话说,每个老人,都是道德上的“镜子”,让他爱人,让他自爱,也让他自省。也正是如此,他才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仅限于给老人以悯恤或生活上的安顿。
事实上,他和他们之间,确实存在“更高级的心灵交流”,他给予他们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不打折扣的“尊严”。雪莱在《诗辩》曾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亦即暂时舍弃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把别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上的美视为自己的美。”而所谓道德,所谓人道主义,不过是爱的“内化”及外延,说白了,也都是以推己及人的那点“恻隐之心”为起点的。
“道德模范”也好,感动人物也罢,都是心怀“大爱”之人,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都离不开自爱——— 对自己至善、健全人格的不懈追求。当这种追求成为道德的自觉,生命中就有了尊严和意义。
爱,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自爱,应该是这个秘密里人皆知而不觉的秘密吧。“松风明月冷亦香,病榻床头泪万行。无尽心灵交汇处,纵然不语也温肠。”
张玉峰老人去世后,尹升老人无限感伤,每每念及朝夕相处的日日月月,就涕泪满纸。这是他写给故去的老人的,也是自己心灵的祭奠,字里行间充溢着“道德中的最大秘密”。
读其诗,我已不觉其字面的美丽不美丽,只感觉到,一个追逐心性完满、心有大爱的老人跃然纸上。尹升老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华贵形式。(李文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