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宋代以后最为著名的茶,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周围一带,在唐末已产茶。
乌龙茶,是中国十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县等地。乌龙茶,尤以福建安溪、建瓯等出品闻名。
据《福建乌龙茶》一书介绍,民国时期,由于岩茶生产不甚景气,原先经销岩茶的商号转而销售乌龙、水仙茶,先后是厦门的林金泰茶庄、惠安的施集泉茶庄、泉州的张泉苑茶庄在建瓯设场收购水仙茶;广东潮州的杨瑶珍一家在南雅收购运往广东的南路水仙,每年都在万余箱以上。
清末民初,中外闻名的茶庄有不少,以乌龙茶为主,在乌龙茶一类中做到出类拔萃的要数福建、广东两地的茶庄了。
金圃茶庄
安溪人詹盛斋到建瓯种植水仙茶,于咸丰年间(1850—1861年)开设了金圃茶庄,而后金圃茶庄在福州、闽南、潮州、汕头、广州都有设经销处,并在香港注册登记。现在市场出现的乌龙茶、水仙茶,最初均出自建瓯,可以说建瓯是乌龙茶的发源地。近代最辉煌时期,全县茶坊有上千处,每处作坊工人十数至上百人。仅凤凰山一地,所出茶以千数百万计,产量大大超过宋代北苑全盛时。建茶品质渐优,产量为全省之最。民国初,建瓯乌龙、水仙茶生产尤丰,年产精制茶总量在一百数十万箱。
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开禁海运。得益于福州、厦门两个通商口岸之便,建茶对外贸易呈现飞速发展之势。闽北茶庄、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詹金圃茶庄正逢其时,得以借势发展,并成为闽北数以百计茶庄中的佼佼者。由于本地水仙、乌龙茶的特有风味,一经推出,使金圃茶庄在国内获得极高声誉,在国际大赛中频频获奖,创造了辉煌。1910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金圃茶庄的参展品获金奖,同时获金奖的还有泉圃、同芳星三号茶庄,它们都是当时建安鼎鼎有名的茶庄。1915年巴拿马展览品赛会,詹金圃茶庄送展乌龙茶获一等金奖,杨瑞圃、李泉丰送展乌龙茶、水仙获二等银奖。
发源于乌龙茶之乡的金圃茶庄,称为“乌龙茶第一庄”实属当之无愧!其影响力在乌龙茶出品就可以看出,后续的茶庄在出品乌龙茶时无不冠以“金圃乌龙”的名堂。
集泉茶庄
据《惠安县志·商业·经济管理篇》记载,“集泉茶庄”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惠安螺城施厝人施文友从武夷山贩运茶叶至惠安销售,其子施大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创办施集泉茶圃,后称“集泉茶庄”。此后,茶庄由施家祖祖辈辈继承发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施氏后人施兼前往武夷学习焙茶技术,悉心精研,逐渐形成特色的拼配茶生产技艺,为龙雀茶绵延百余年的独特口味奠定基础。
曾经名闻中外的集泉茶庄,由创始人施大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开设,址在惠安县城关霞梧街。施大成之孙施济候,亲到崇安县选购武夷岩茶,并在武夷山购置“刘官寨”岩茶厂,为其子孙后代奠定了发展茶叶的基础。集泉茶庄主要经营武夷岩茶和乌龙茶。
施济候死后,集泉茶庄尚能保持茶叶质量,茶价也稳定不变,一律以银圆计值。1921年前后,是集泉茶庄业务最兴盛的时期,每年营业额由三万银圆上升到十二万银圆,其中铁罗汉营业额占30%。
乌龙茶,是中国十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县等地。乌龙茶,尤以福建安溪、建瓯等出品闻名。
据《福建乌龙茶》一书介绍,民国时期,由于岩茶生产不甚景气,原先经销岩茶的商号转而销售乌龙、水仙茶,先后是厦门的林金泰茶庄、惠安的施集泉茶庄、泉州的张泉苑茶庄在建瓯设场收购水仙茶;广东潮州的杨瑶珍一家在南雅收购运往广东的南路水仙,每年都在万余箱以上。
清末民初,中外闻名的茶庄有不少,以乌龙茶为主,在乌龙茶一类中做到出类拔萃的要数福建、广东两地的茶庄了。
金圃茶庄
安溪人詹盛斋到建瓯种植水仙茶,于咸丰年间(1850—1861年)开设了金圃茶庄,而后金圃茶庄在福州、闽南、潮州、汕头、广州都有设经销处,并在香港注册登记。现在市场出现的乌龙茶、水仙茶,最初均出自建瓯,可以说建瓯是乌龙茶的发源地。近代最辉煌时期,全县茶坊有上千处,每处作坊工人十数至上百人。仅凤凰山一地,所出茶以千数百万计,产量大大超过宋代北苑全盛时。建茶品质渐优,产量为全省之最。民国初,建瓯乌龙、水仙茶生产尤丰,年产精制茶总量在一百数十万箱。
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开禁海运。得益于福州、厦门两个通商口岸之便,建茶对外贸易呈现飞速发展之势。闽北茶庄、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詹金圃茶庄正逢其时,得以借势发展,并成为闽北数以百计茶庄中的佼佼者。由于本地水仙、乌龙茶的特有风味,一经推出,使金圃茶庄在国内获得极高声誉,在国际大赛中频频获奖,创造了辉煌。1910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金圃茶庄的参展品获金奖,同时获金奖的还有泉圃、同芳星三号茶庄,它们都是当时建安鼎鼎有名的茶庄。1915年巴拿马展览品赛会,詹金圃茶庄送展乌龙茶获一等金奖,杨瑞圃、李泉丰送展乌龙茶、水仙获二等银奖。
发源于乌龙茶之乡的金圃茶庄,称为“乌龙茶第一庄”实属当之无愧!其影响力在乌龙茶出品就可以看出,后续的茶庄在出品乌龙茶时无不冠以“金圃乌龙”的名堂。
集泉茶庄
据《惠安县志·商业·经济管理篇》记载,“集泉茶庄”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惠安螺城施厝人施文友从武夷山贩运茶叶至惠安销售,其子施大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创办施集泉茶圃,后称“集泉茶庄”。此后,茶庄由施家祖祖辈辈继承发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施氏后人施兼前往武夷学习焙茶技术,悉心精研,逐渐形成特色的拼配茶生产技艺,为龙雀茶绵延百余年的独特口味奠定基础。
曾经名闻中外的集泉茶庄,由创始人施大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开设,址在惠安县城关霞梧街。施大成之孙施济候,亲到崇安县选购武夷岩茶,并在武夷山购置“刘官寨”岩茶厂,为其子孙后代奠定了发展茶叶的基础。集泉茶庄主要经营武夷岩茶和乌龙茶。
施济候死后,集泉茶庄尚能保持茶叶质量,茶价也稳定不变,一律以银圆计值。1921年前后,是集泉茶庄业务最兴盛的时期,每年营业额由三万银圆上升到十二万银圆,其中铁罗汉营业额占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