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滨吧 关注:8,305贴子:659,764
  • 4回复贴,共1

什么是中国人汉字书写水平低下的罪魁祸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什么是中国人汉字书写水平低下的罪魁祸首
如何使你的孩子避免受到可能的伤害?
如何使你的孩子避免重蹈覆辙?
请浏览“呼吁推行汉字手写体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了解国内首创观点。
呼吁推行汉字手写体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
我国全民性的汉字书写水平之低,令人不堪其忧。
针对这种状况,各种各样的书法训练班大行其道,各种各样的字帖充斥市场,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就汉字书写问题提供咨询的“写字诊所”。可以说,为了提高汉字书写水平,社会、学校、家长穷尽了所有能够想到的办法,但普遍意义上的汉字书写水平依然故我,社会、学校、家长,甚至包括孩子,均对汉字书写水平现状极不满意。
应该明确指出的是,多年来我们的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呕心沥血地工作着,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绝大多数小学生辛辛苦苦地学习着,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整整六个年头,如果加上学前教育,就有七八个年头了。足足七八年的时间,能够完成多少事情,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孩子们居然没有良好地掌握写字技能。
武断地说中国学生写字训练程度不够的说教家们,他们漠视即使小学生也要学习足足六个年头,在这六年里他们辛辛苦苦地学习训练,每个汉字、每个汉字部首要书写数百遍、数千遍。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训练强度不足的问题。
肯定是出现问题了,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找出问题的症结却并不需要艰难的推理过程。
在目前全社会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情况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只有一个学生写字不好,这无疑是他的责任;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写字不好,这也不能免除他们的责任。但是现在的严峻事实是大多数学生写字都不好,所以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在写不好汉字的问题上肯定没有过错。同样的道理可以证明,教师这个群体在学生写字不好的问题上也几乎毫无过错可言。
在我国全民性的汉字书写水平低下的问题上,罪魁祸首就是源于汉字书法理论中所谓“楷书基础说”的汉字楷书训练方式。
这绝不是笔者故做惊人之语。 我们必须──
一、正确认识传统汉字楷书训练方式的弊病
笔者是在六十年代初期读的小学,那时的语文课本与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在汉字书写训练方面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每课课后列有生字,在米字格里印刷着标准的楷书,老师照着教,学生照着写。几十年下来,教材没有变化,教法没有变化。不同的是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标准越来越严苛,规范越来越近乎于病态,汉字写得好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请原谅我的直率,我认为,小学里的汉字楷书训练只能用来应付小学阶段的作业和考试,除此之外,在人生的其他阶段将几乎毫无用处。自中学阶段开始发挥作用的连笔字学校里不教,学校里教的所谓楷书书写的笔顺和速度习惯又严重影响连笔字的书写。
小学低年级时,语文老师要求学生按楷书范例每字写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在这阶段孩子们因为科目少,作业简单,有条件服从老师的要求。但在小学高年级、中学直到大学阶段,课业重,时间紧,学生们的汉字训练就逐渐放任自流了,但很少会是原来的所谓“楷书”,因为那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他们的字体也没有“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行书或其他令人满意的字体。这时的老师,甚至是语文老师,大多也无暇过问学生们的字体了。及至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大家的汉字书写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中国人汉字书写水平不高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种汉字楷书训练方式正在日复一日地继续着。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未能养成适应日后继续学习、生活和工作要求的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然后却由社会教育再去花费时间和人力、物力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老师和学生耗费的写字课上的功夫,完全变成了事倍功半的无效劳动。
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认为孩子们汉字写得不好是因为训练不够。这种说法对整个小学阶段都在辛辛苦苦练习写字的绝大多数孩子和呕心沥血的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1-08-27 20:37回复
    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达到养成汉字书写的良好习惯的目的,我认为必须──
    二、冲出“楷书基础说”的阴影
    宋代书法大师苏东坡断言:“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而能走者也。”一般人把这一说法理解为“楷书是练习写字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事实上存在的楷书基础说。
    但是,汉字书法的发展史却不支持这种观点。楷书出现于篆书、隶书和草书之后,其后又有行书和兼顾行书及草书长处的行草面世。楷书只是书法领域中的数种书法形式之一,绝对不具备“楷范”的地位,对汉字书写也不具有指导意义。汉字书法界已有研究成果否定苏氏的说法,而且在汉字书写训练领域,近几十年的实践结果也证明苏氏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换言之,汉字书写规则不是由楷书决定的,也不是由其他字体决定的。
    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先进人后关门”等汉字书写基本规则。
    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后几十个春秋,几十期小学生,都在“楷书基础说”的影响下,一笔一划地学习所谓的楷书字体,其后果却有目共睹,绝大多数人成了这种观点的牺牲品。除了极少数以书法为职业或业余爱好的人以外,能够写一手好字的人少得可怜,但这些人也并不都是先会楷书而后才会连笔字的。我们在小范围内搞了一次调查,其结果虽不能完全反映调查对象的楷书与连笔字的水平,但连笔字与楷书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还是能够得到印证的。
    会楷书不可能自然地会连笔字,想写一手漂亮的连笔字也不必先学楷书。
    楷书书法的速度低缓,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记录和交流的需求。
    楷书书法中的起笔、运笔、收笔等技巧性训练在现实生活中的连笔字书写中没有实际意义。
    楷书的方正结构不适应连笔字的书写(如:口、中)。
    楷书的笔顺不同于连笔字的笔顺(如:王、生、成、皮)。
    “王”、“生”的倒数第二笔,在楷书里是竖,而在连笔字体中是横。
    “成”的第一笔,在楷书中为横,在连笔字体中写法是竖撇。
    “皮”的第一笔,在楷书中为横折,在连笔字体中应该写竖撇。
    “反”的第一笔,在楷书中为撇,在连笔字体中应该与第二笔连写成横撇。
    “忄”,在楷书中的笔顺是“点、点、竖”,而在连笔字体中,它应该写成类似阿拉伯数字“4”的“丩”。
    “石”、“不”、“云”等字中的撇或撇折与横的连接,在楷书中既要确保中间起笔,又不能两划交叉或断离,劳神又费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在连笔字体中两笔连写,既便于安排字体结构,又能极大地提高书写速度。
    “书、节、市、弗”等字中的横折勾,在楷书中折的角度为90度或接近90度,而在连笔字中的角度绝不应该大于45度。
    “社神”的“礻”与“衬衫”的“衤”在连笔字中都应该写成“礻”,如:“社神”、“衬衫”(参见华文行楷)。
    “第、答”等字的部首在连笔字中应该写成波型符号。
    “这、建”等字的部首在连笔字中都应该写成弧形符号。
    上面的例证可以表明,孩子们在学校里按照目前通行教材培养出来的楷书习惯严重妨碍他们人生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连笔字的书写。
    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知识无疑是孩子们日后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算术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到任何时候都是不会变化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用之有效的知识。但是孩子们学习的所谓楷书只能应付小学阶段的作业和考试,在他们小学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几乎毫无用处。现实生活中所需的“连笔字”的规范问题、训练问题、使用问题无人过问。学的无用,用的不学,在写字课上反映得最明显不过了。一期一期的小学生毕业了,带着他们差强人意的字体,或进入上一级学校,或走上社会。社会上对这一现象颇有微词,并屡屡见诸报端,小学初年级便愈加强调进行楷书训练。于是在这个永无终点的怪圈的阴影下,一批批汉字书写能力不过关的学生又源源不断地向上一级学校、向社会输送出去。
    我们应该注意两个事实。
    社会上有一种公认的说法,五十岁以上的人汉字写得要好些。这是因为他们的小学阶段作业比较少,老师对楷书强调得也不像今天这样严重,所以那时的孩子受到楷书训练方式影响低,不良肌肉记忆程度浅,加之孩子们有可能更早的接触连笔字(行书)。种种因素叠加,现在社会上年长的人的汉字书写水平较高就是很正常的了。
    在同等条件下,男生写字好的比例要高于女生,也能反证在汉字书写实践中楷书训练方式的伤害。实际生活中男生富于冒险精神,勇于尝试新事物,他们接触连笔字(行书)的兴趣高,时间早。而女生循规蹈矩,所以在汉字书写(写字)问题上吃亏相对要重些。小学阶段被老师表扬的女生,到了中学以后汉字写得却不好了,就能说明小学教的不对,学的无用。小学阶段被老师批评的男生,长大之后汉字写得好了,就是因为他们误打误撞地淡化了楷书训练,尽早地接触了连笔字。


    IP属地:黑龙江2楼2021-09-13 20:18
    回复
      2025-08-15 09:38: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以,我们必须冲出“楷书神话”的阴影,而且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分清属于不同范畴的汉字书法艺术训练和汉字书写能力训练的差别——
      三、正确认识汉字书法与汉字书写的性质和关系
      请注意我提出的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两个范畴的定义。
      长期以来,汉字书法与汉字书写总是纠缠在一起,没有人研究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没有人注意它们的异同所带来的潜在影响。现在,为了提高汉字书写水平,我们就不得不仔细地研究一番汉字书法与汉字书写的性质和关系。
      汉字书法,就像大家平时所说的那样,汉字书法艺术,产生于最初的写字活动之中,一些对汉字结构及写字技巧有兴趣的人,专门对此进行锤炼,逐渐形成了篆、隶、草、楷、行等字体,书法艺术便从写字活动中分离出来,实际上已经成为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列的一门学问。书法艺术在给他人来享受的同时,也成了书法家的谋生手段。
      无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或行书,书法艺术要求其作品必须具有美感,具有欣赏价值,对于速度的要求是不确定的。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和欣赏时,人们得到的是艺术上的享受,是性情上的陶冶。文字的实用性在书法艺术活动中消失殆尽。像绘画、音乐、舞蹈一样,书法已经完全成为属于艺术范畴的事物。普通人不掌握书法,甚至不知道书法其事,也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每个人都按书法要求严格训练并掌握楷书等字体是不现实的。无法想象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整天使用规范的楷书等字体来完成学业、处理公文和书写信函。
      而汉字书写是我们针对汉字书法提出的新概念,它区别于汉字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它的大众性,它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在汉字书写实践活动中,它的实用性特点表现为对于速度的要求占据首要位置,对字体的美观程度的要求则退居其次,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要求人们写出的字符合大众的书写习惯,完成记录事件、交流思想和沟通信息的作用。
      汉字书写就是通过快捷流畅的书写过程得到美观大方的书写结果,进而达到信息记录或交流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汉字书写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学习和劳动技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掌握的工作和生活本领,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每个人不仅应该了解汉字书写,还应该具有过硬的汉字书写能力,否则,你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将大打折扣。
      在信息社会里电脑及文字处理设备普及的情况下,我们知道如何便捷有效地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作为劳动技能,汉字书写的水平肯定影响每一个员工的业绩和报酬。简言之,本领可以不用,但是绝对不能没有。同样的例子是驾驶技术。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驾照的人员肯定容易被录用,在公司的工作业绩也会相对要好一些。不会要求你像司机一样开车,驾照自然要应该有。
      简言之,汉字书法是艺术,平常人不必尝试;汉字书写是技能,平常人必须具备。
      但是,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两种范畴的认识上的异化,导致汉字书法理论在汉字书写实践领域不断强化,小学﹙语文﹚老师过分强调楷书训练,小学生数年如一日苦练所谓楷书,进而造成了近年来国内青年人的汉字书写水平愈发底下的恶果。
      尽管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的对象是同一事物,但是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的目的却截然不同,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的训练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人人都应该会写字,都可能写一手好字,但大家绝不可能都成为书法家,所以把书法训练中的方法引用在书写教学上是行不通的。


      IP属地:黑龙江3楼2021-09-13 20:19
      回复
        第四部分发不出去。


        IP属地:黑龙江4楼2021-09-13 20:24
        回复
          尽管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大家经常运用的字体是连笔字,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性字体和系统的规范性训练,大家的连笔字书写面貌参差不齐。我们这里说的“连笔字”,只是借用民间的说法,更科学、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汉字手写体”。应该引入“汉字手写体”这一概念并给予清楚的界定,从而——
          五、构建全新的汉字手写体体系
          我们呼吁国家语委和教育部主管部门尽早对汉字手写体立项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对推行汉字手写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和论证,向社会公布汉字手写体规范字体初稿,广泛征求意见,然后依法发布汉字手写体字体标准,同时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并在教学中正式进行汉字手写体训练。
          据称,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专家论证“汉字行楷手写体”相关事宜,此消息无疑是冲击楷书独霸汉字书写训练领域之非正常局面的一缕春风。
          但是,对于“汉字行楷手写体”的命名,笔者有些自己的看法。
          “行楷”字体书写速度低,字型呆滞,不能担当起汉字手写体的重任,不能胜任汉字手写体范字的要求。汉字手写体应该兼收行书容易识读和草书快捷流畅的优点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行楷”不能反映在汉字手写体中使用章草笔法的情况,如:“身体、事业、高兴”等词中的第一个字,即使在今天,民间也经常能遇到这种写法。
          “行楷”可能对汉字手写体的符号化发展方向构成障碍。如:“辶、廴”在高速手写体中就是相同的弧。正在热播的“武汉旅游”的电视广告中的“逛”的“辶”就是写成了弧。汉字书写的符号化发展方向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某些情况下把“零”写成“○”。
          “汉字行楷手写体”的说法容易造成汉字书法与汉字书写之间的混淆。汉字书法与汉字书写的性质和目的均截然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行楷是书法艺术范畴,手写体则是基于汉字书写技能范畴的全新意义上的汉字写法。
          “汉字行楷手写体”的说法似乎有些不伦不类,因为不同事物的命名要各有特色,各种元素不能杂糅。京剧源于昆曲,发展、变化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名称上也表现为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京剧没有割裂自己与昆曲的关系,昆曲也没有因为京剧的出现而消亡,只是二者的受众各有不同罢了。汉字手写体与汉字书法的关系亦然。
          我们认为,汉字的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虽然都是“手写形式”,但都不具备排他性,都不能被认定为汉字的手写体。汉字的随意手写形式更不能被认为是汉字的手写体。汉字手写体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别于拼音文字的汉字的书写特点,符合大众的书写习惯,体现速度第一,美观第二的宗旨,具有快捷流畅,好学易识,美观大方等优点。
          目前,尽管汉字书写领域没有官方认定的系统的手写体体系,但是符合汉字手写体的要求在书写实践中无意识地运用着。大家在书写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传统书法中合理的成分。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汉字手写体不可能是凭空杜撰的东西。传统的行书书法作品美观易识,草书书法作品快捷流畅,然而,汉字手写体不应该是传统的行书和草书的简单重复,它是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一种新字体,是区别于书法的另外一种汉字书写形式。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传统行书和传统草书进行改造,吸收行书和草书的优点,摈弃行书书写速度低和草书难于识别及传统书法中的起笔收笔方式等缺点,汉字手写体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一旦汉字手写体正式推行,学前教育、小学及中学阶段的汉字课就必须作出相应的改进,范字的改变、教法的改变、师资书写水平的提高,都是应该解决的问题。
          推行汉字手写体之后,使用汉语工具书是不成问题的。汉字多以千计,但组成汉字的笔画、部首和结构却为数不多,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部首和结构简单的汉字就会被掌握。而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也是基本部首和结构的集合和搭配,识别起来是不会困难的。
          经过对传统行书和草书的改造,经过并部或借代等手段的运用,汉字手写体的单字中会出现很多外形相近或相似的情形,但识别上的困难和理解上的错误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由于受汉字固有的特性决定,字形相近或相似并不是手写体所特有的现象,在印刷体汉字中比比皆是,如妹—姝、免—兔、思—恩、徒—徙、脸—睑、候—侯、已—己、茶—荼、余—佘、赢—嬴—羸、辩—辫—辨、戊—戌—戍—戎、冼—洗、捡—检、淡—谈及所有右部相同,左部分别为“冫—氵”、“氵—讠”和“扌—木”的字等等,不一而足,在实际交流活动中并没有影响理解,没有引起使用上的混乱。
          即使在目前被社会所接受的汉字连笔字中也有这种情况,如:工—2、了—3等,在通常的情况不会出现混淆,只是在极个别的时候,如“吃了个苹果”,大家都知道采取措施,使“了”不致于被误认为“3”,然而,大家并没有感觉到连笔字有什么不便,连笔字也并没有对大家的交际构成什么困难。
          在我们设想的汉字手写体中,也会出现类似上面提到的情况。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稍加注意就会避免发生误解。《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十个小字乃‘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这里的“径”和“经过”的“经”在手写体中就极为接近。然而这种不便与汉字手写体必定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相比,根本就不足挂齿。
          成年人为培养对象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书写训练,也应顺势推行汉字手写体。这不仅会改善外国人的汉字书写面貌,而且还有利于减轻他们由于汉字书写困难而加重的学习汉语的难度,从而有利于汉语走向世界,有利于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大舞台上的活动。
          书法艺术不会因为汉字手写体的推出而消失。尽管我们认为,传统的书法形式不适应汉字书写训练与实践的要求,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今天它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创立汉字手写体具有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作用。同时,象绘画、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书法艺术会在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生活中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论证和推行汉字手写体时也许会出现另外一些问题,但笔者坚信,所有问题都会顺利解决,所有可能的损失在这一新体系必定带来的巨大成绩面前将微不足道。


          IP属地:黑龙江5楼2021-09-13 2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