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十七年冬,寿春。
陋营孤灯,营外千里冰封。营内榻前,满满地堆叠着的,尽是那人曾经的竹简。十余年光景,墨已半褪,血腥的沙场气息犹在。
这年初入春时,荀彧便已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这年的柳芽发得比往年早,恰如那人的权欲,膨胀得比往昔任何时刻都庞大,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在这个男人一手遮天的独裁下,已是日薄西山,几近崩溃了。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荀彧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只是这一切的到来甚至于他的预期,也太过提前了,况且他从来不愿相信,曹丞相的心思早已非当年那个自身难保却志向远大的阿瞒了,反倒是愈是与他当年的理想与承诺背道而驰。
一阵风过,熄灭了摇摇欲坠的烛光,烛台边的香炉依旧。熏雾弥漫,过于浓郁的香气略微让人窒息。
他叹了口气,不想带出了咳声,颤着声命侍童又点了烛,执起一卷书信,借着昏暗的烛光半眯着读阅。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不想全复制了太占篇幅)
这应该不是第一封书信,但这之前的鸿雁传书似乎早已在战乱中无处寻觅了。那时他不过是而立之年,还尚风华正茂,他不过只想匡复这根基腐朽的汉室,不过一心只想着清白为官、勤恳从政。
少年在颖川的岁月是干净纯粹的,荀彧记不太清自己的童年,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纪念夸耀的细节,只是一个家族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荀彧与年长自己六岁的外甥荀攸自幼关系密切,即使是槐柳下的嬉笑打闹促膝谈笑,即使是深秋二人一同卧在风拂过的金色稻田中躲避叔父的寻找,他也无不惊喜地发现这个辈分小于自己的宗室是如此胸怀大志与不同寻常。
后来,荀攸已经是一个少年的时候,荀彧还是一个孩子。
他不无崇拜地模仿着高自己一头的外甥捧着书简凝神颦眉地阅读,不无崇拜地注视着他与那些高谈阔论的长辈们争论君子之道、天下之道、王佐之道。他从书阁中窃书,捧册坐池边,惊奇地在墨迹中发现了更适合他的另一个境界,没有纷扰没有世俗。他学着古仁人那样、如荀攸那样挺直纤窄的肩膀,尽管彼时他只是一个孩童,尽管彼时他即使仰视也只能望到大人的鼻梁。
然后蓦地发现有一天,他已是长身玉立,他已是面庞似玉,他微抬手,便能将那槐柳触及。
他无需模仿,便已然已是,君子如玉。
陋营孤灯,营外千里冰封。营内榻前,满满地堆叠着的,尽是那人曾经的竹简。十余年光景,墨已半褪,血腥的沙场气息犹在。
这年初入春时,荀彧便已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这年的柳芽发得比往年早,恰如那人的权欲,膨胀得比往昔任何时刻都庞大,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在这个男人一手遮天的独裁下,已是日薄西山,几近崩溃了。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荀彧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只是这一切的到来甚至于他的预期,也太过提前了,况且他从来不愿相信,曹丞相的心思早已非当年那个自身难保却志向远大的阿瞒了,反倒是愈是与他当年的理想与承诺背道而驰。
一阵风过,熄灭了摇摇欲坠的烛光,烛台边的香炉依旧。熏雾弥漫,过于浓郁的香气略微让人窒息。
他叹了口气,不想带出了咳声,颤着声命侍童又点了烛,执起一卷书信,借着昏暗的烛光半眯着读阅。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不想全复制了太占篇幅)
这应该不是第一封书信,但这之前的鸿雁传书似乎早已在战乱中无处寻觅了。那时他不过是而立之年,还尚风华正茂,他不过只想匡复这根基腐朽的汉室,不过一心只想着清白为官、勤恳从政。
少年在颖川的岁月是干净纯粹的,荀彧记不太清自己的童年,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纪念夸耀的细节,只是一个家族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荀彧与年长自己六岁的外甥荀攸自幼关系密切,即使是槐柳下的嬉笑打闹促膝谈笑,即使是深秋二人一同卧在风拂过的金色稻田中躲避叔父的寻找,他也无不惊喜地发现这个辈分小于自己的宗室是如此胸怀大志与不同寻常。
后来,荀攸已经是一个少年的时候,荀彧还是一个孩子。
他不无崇拜地模仿着高自己一头的外甥捧着书简凝神颦眉地阅读,不无崇拜地注视着他与那些高谈阔论的长辈们争论君子之道、天下之道、王佐之道。他从书阁中窃书,捧册坐池边,惊奇地在墨迹中发现了更适合他的另一个境界,没有纷扰没有世俗。他学着古仁人那样、如荀攸那样挺直纤窄的肩膀,尽管彼时他只是一个孩童,尽管彼时他即使仰视也只能望到大人的鼻梁。
然后蓦地发现有一天,他已是长身玉立,他已是面庞似玉,他微抬手,便能将那槐柳触及。
他无需模仿,便已然已是,君子如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