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3日漏签0天
在职考研吧 关注:17,344贴子:64,87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在职考研吧
>0< 加载中...

研公子:在职考研人的春天来了?多所高校官宣停招全日制研究生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研鹿师兄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近日,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发布最新研究生招生公告。其中提到,2022年会计专硕拟进行调整,将不再招收全日制统招普通考生。

早在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布《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调整的公告》。其中明确,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

另外南开大学,同样宣布2020年应用心理专硕取消全日制招生,非全只面向非应届生。
而在1980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就提到: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人员,通过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即可授予相应的学位。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全日制研究生基础上设立统招学历的普通高等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

2020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歧视。
近年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本校招生计划进行了调整,部分专业大幅扩招甚至是只招“非全日制”研究生。
多所高校部分专业取消“全日制”招生
近年来,不少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方式上都做出了一些“新变化”。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官网发布了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调整的公告,2021级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
非研究生的质量成为焦点
尽管同样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但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大多“非脱产”,需要兼顾工作与学习,也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饱受着大众的审视和质疑:“半工半读”出来的研究生是否可以相信其能力?
研究生培养的唯一重点始终是人才质量,“严进严出”应是高校管理的常态,这既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严谨治学的应行之义。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学生的专业水平、整体素质以及投入社会后所能带来的价值永远是各大高校和整个教育行业首要考虑的。只有“一碗水端平”的统一选拔标准,才能摘掉大众看待“非全日制”时的“有色眼镜”。
非全日制教育,是促使人们坚持终身教育的重要一步,给更多的学习者带来更多的可能,也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对于高校而言,尽快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已是必行之举。是否能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中找到合理且严格到位的量化标准,保证在非全日制体系下人才的高质量输出,是各大高校以及整个教育行业需要反复考虑斟酌的。

下面,研公子给大家简述一下全日制、非全日制以及在职研究生他们三者的区别:
1、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和在职研究生的区别
首先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和在职研究生这三个概念需要先理清。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 不等于在职研究生,正是因为现在不少用人单位是在把后二者混为一谈,所以才有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被曲解的现象。
在职研究生:
国家计划内,以在职人员的身份,半脱产,部分时间在职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属于国民教育系列。
2016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在职研究生”将改称“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并不同于原来的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列入国家统考,和全日制研究生统一划线,同样的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学位证和学历证书,和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如今的在职研究生考试分为非全日制统考和5月联考两种,单纯的把在职考研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划上等号是不准确的!
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
而且,由于教育部并没有规定非全日制专业只招在职人员,应届生同样可以报考,同时允许全日制考生向非全日制专业调剂。
2、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学历证书的区别
毕业证代表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代表硕士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最终毕业拥有双证,但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
2017年之后,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唯一的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字样。
所以,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相同,只是培养方式不同,都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2020年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方案指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此举无疑于给了专硕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10年来,硕士研究生扩招年均增幅达到6%,也就是说,研究生扩招是持续进行的。
但扩招应该是只会向部分专业倾斜,尤其是向专硕倾斜,大部分扩招名额可能都是给了专硕或者是非全考生,学硕的扩招名额应该是比较少的。
其实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国家教育部早就有了相关发展方案,这表明非全非常受重视,这也表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无论在哪个维度都是平等的,一样很难考,一样要上课,一样要发论文、做课题、毕业答辩通过才能毕业,证书含金量也是一样的。
3、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3、究生学习投入情况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相对贵一些、学时长,一般周末节假日上课,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
所以对读非全日制的人来说,在工作和学业之间找到平衡,这可一点都不容易,综合难度一点都不低于全日制在读!
4、含金量很高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其实,很多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学术技能也十分优秀,还有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来说性价比可能更高。
所以,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从学历含金量这个角度来说,两者没有根本区别。
若是单论研究能力,全日制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确实整体上要比非全日制强,企业如果不是招学术研究型人才,而是招业务型人才的话,那么真的,是不是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太大关系。
但就我们自己来说,除了依靠外部环境优势,更重要的还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学历、能力、各项工作技能等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的洪流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而后,才有机遇不断往上攀登,继续求学是为了拓展我们看世界的路!
这里,研公子还有几个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小方法:
合理利用工作时间
在职考研人的复习时间相对较少,但是可以将复习时间拉长,可以一年的时间为单位,做出一整年的复习计划,再根据每个阶段,有目的地复习。比如5-7月大纲出来之前,主要是背单词、看课本、扫除课本上的疑难杂症等。
除了阶段和月份,每天也要合理利用,早晨可以提前半个小时起床,中午看会英文报纸或者听会英文歌,晚上半个小时在路上在脑中过一遍电影,重复一下一整天的复习内容,或者安排第二天的计划和重点完成的内容。
多方面准备
如果家离单位远,可以在单位附近租房,尽量减少路上时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看书时间,还能减少体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很多在职考研人在选择复习环境的时候,都认为在学校、图书馆附近租房比较好,可以方便上自习,在家里要做家务,和家人聊天,时间不知不觉地就会过去。
复习环境是影响复习效率和心情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营造一个好的复习环境,可以选择在适当的位置租房,平衡工作单位、图书馆或者大学自习室的距离。
简单生活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既然选择在职考研就要舍弃逛街、约会、娱乐等时间,“闭关”虽然是很夸张的说法,但是这是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最好方法。一年的时间可以换来三年的学习机会是值得的。
所以,在考研的一年中如果单身,那就保持单身吧。如果有男女朋友,就应该让对方理解,尽量减少约会时间和次数。
效率优先
提高效率的前提是休息好,复习的好与坏不在于复习用了多久,而在于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多少知识。抢到了时间不合理利用也会得不偿失的,最重要的是效率,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专注,白天的工作都按时完成,下班之后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关闭手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复习。
看了这些,各位正打算考研的小伙伴心中是否已经有底了,面对不同性质的研究生类别,你是否已经明白自己的选择呢?
在此,研公子想说的是,无论是何种身份的研究生,我们最初和最终的目的都是学习来提高自身价值,所以我们在选择以及就读的时候更不该因为不同类别的研究生身份而对学习产生质疑。
研公子整理出高校部分专业取消“全日制”招生的汇总,供考生参考。

各高校非全日制招生比例逐年上升,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职场人”来说,意味着他们上岸机会大大增加。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在职考研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