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郑州的暴雨,是百年一遇,对这次遇难人数表示深痛的哀悼。痛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郑州的水利措施在应对这些极端天气时,所面临的无可奈何的状态。尤其我们的黄河,在这次暴雨中未发挥任何的作用,实在令我们痛心。为了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情,也为了老百姓的切实利益,在贾鲁河无法满足排水的前提下,建议黄河入海口更改相应的路线,即把老黄河(俗称废黄河)再次开发利用起来。
黄河全长约5400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含沙量远远超过其他几条著名大河的总和。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从西向东几经曲折汇入大海。在有历史记录的3000年中,黄河历经几十次大的改造,从不同地区进入大海。
黄河携带大量黄土高原泥沙狂妄不羁的奔向大海,在一万年的时间里通过不同的入海途径与海河、淮河等造就了今天的华北平原。目前,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渤海岸边的莱州湾附近,是在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形成的。从改道至今的100多年时间了,新造陆地5500余平方公里,形成著名的黄河三角洲。这里水草丰美,鸟鸣兽叫,自然壮阔。是中国获得的最年轻最自然的新疆域,不需任何投入与战争。新的国土面积相当于8个新加坡或5个香港或接近一个上海。平均每年造就陆地面积是30平方公里左右,为国家节约投资200-300亿元,更重要的是这种填海造地基本没有环保之忧。
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天赐自然得不偿失,甚至让中国作茧自缚。因为新造就的陆地都在中国内海,不仅不会给中国增加一寸国土,还会不断减缩渤海的面积,也就是说每年增加的陆地面积就是渤海减少的海洋国土面积。按照目前的速度下去,6000平方公里的莱州湾不到200年内填平,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2000年左右填平。而实际是到不了上述时间,渤海沿岸的天津、营口、秦皇岛、黄骅等著名港口由于泥沙淤积海洋航道变浅造就不能通航了,环渤海经济圈也就不复存在。不但如此,渤海的缩小或消失会导致华北及内蒙古更加干旱缺水。
而另一方面拥有黄河故道江苏省在一直不停的大量填海造地,不仅浪费大量资金,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成片的海岸湿地被侵占与破坏,数以亿计的海洋鱼类、底栖动物与鸟类消亡。如果恢复黄河故道自然造地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大量的湿地也就有救了。
这里建议的黄河故道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以及江苏的徐州等废黄河三角洲,是由1128年-1855年期间黄河向南泛滥夺取淮河河道形成的。但1855年黄河出海口北移山东后,这里沿岸泥沙来源断绝,目前废黄河口两侧约160公里长的岸线饱受海洋侵蚀后退,每年后退速度是10-20米,据估计废黄河口附近已失去陆地1400平方公里。这里失去的是国家真正的疆域。
为改变当前暴雨后无法更好发挥水利排水状况,以及改变当前海岸侵蚀陆地导致土地减少这种状况,营造新的陆地替代江苏省现在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保护海岸湿地资源,借用黄河故道通水并携带淤沙填海造地,黄河改道势在必行。
黄河故道遗址目前大部分仍然健在,为恢复黄河故道通河减少资金投入创造了条件。黄河改道利用原先废弃道线路,从河南兰考-商丘-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滨海-废黄河口入海。当然也可以走直道,减少黄河入海行程即在连云港入海,具体线路:河南兰考-商丘-江苏徐州-邳州-新沂-连云港入海。(本人最赞同后面这个方案,因为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解决上游城市内涝,对城市每年夏天尤其像最近郑州的汛情起到至关重要的排水作用,保护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这里建议的黄河改道并不是要废弃现在山东的黄河入海通道(如果要废弃现在的走向,会被山东的父老乡亲唾弃骂死的),而是要继续保留这个渤海通道,让黄河从渤海与黄海两个海洋同时出海,在华北平原当年10月到次年5月旱季前进黄河南北两条出海线路(即山东与江苏线路)各配送50%的径流量,满足河流的畅通不断流以及山东对黄河水的需求。而在每年6月-9月雨季期间黄河南北两条出海线路(即江苏与山东线路)各配送75%与25%的径流量,不仅可以有效排涝,防止此次事件的发生,更是可以减少黄河对山东沿岸泛滥洪灾的风险,还主要满足了江苏省携沙填海造地的需求,估计每年20平方公里以上。
主要利益:
1、 防止出现这次重大暴雨内涝事件,人员重大伤亡事件。有效排涝。
2、 保住了渤海,就是保住了渤海生态圈,保住了首都与华北生态与经济。
3、 江苏省大量增加陆地国土面积,每10年增加200多平方公里。
4、 减少江苏省认为大量围垦海洋造地,不仅节约天文树立的国有资金投入,还将保护大量珍贵的海洋滩涂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5、 促进河南与江苏一定规模的江海联通航运。
6、 黄河分流减少黄河山东段汛期泛滥风险。
7、 黄河分流苏北将带动此地区低洼地海拔增高,提高应对全球升温海平面上升的能力。
主要弊端:
1、 在枯水季节,对山东黄河沿岸用水由一定影响。
2、 黄河故道与一些河流、湖泊交叉,由于黄河泥沙很大,河道跨越工程需考虑周密。
文章多借鉴抄袭之处,希望领导审慎思考,对我们河南的水利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学者:某峰
黄河全长约5400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含沙量远远超过其他几条著名大河的总和。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从西向东几经曲折汇入大海。在有历史记录的3000年中,黄河历经几十次大的改造,从不同地区进入大海。
黄河携带大量黄土高原泥沙狂妄不羁的奔向大海,在一万年的时间里通过不同的入海途径与海河、淮河等造就了今天的华北平原。目前,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渤海岸边的莱州湾附近,是在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形成的。从改道至今的100多年时间了,新造陆地5500余平方公里,形成著名的黄河三角洲。这里水草丰美,鸟鸣兽叫,自然壮阔。是中国获得的最年轻最自然的新疆域,不需任何投入与战争。新的国土面积相当于8个新加坡或5个香港或接近一个上海。平均每年造就陆地面积是30平方公里左右,为国家节约投资200-300亿元,更重要的是这种填海造地基本没有环保之忧。
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天赐自然得不偿失,甚至让中国作茧自缚。因为新造就的陆地都在中国内海,不仅不会给中国增加一寸国土,还会不断减缩渤海的面积,也就是说每年增加的陆地面积就是渤海减少的海洋国土面积。按照目前的速度下去,6000平方公里的莱州湾不到200年内填平,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2000年左右填平。而实际是到不了上述时间,渤海沿岸的天津、营口、秦皇岛、黄骅等著名港口由于泥沙淤积海洋航道变浅造就不能通航了,环渤海经济圈也就不复存在。不但如此,渤海的缩小或消失会导致华北及内蒙古更加干旱缺水。
而另一方面拥有黄河故道江苏省在一直不停的大量填海造地,不仅浪费大量资金,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成片的海岸湿地被侵占与破坏,数以亿计的海洋鱼类、底栖动物与鸟类消亡。如果恢复黄河故道自然造地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大量的湿地也就有救了。
这里建议的黄河故道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以及江苏的徐州等废黄河三角洲,是由1128年-1855年期间黄河向南泛滥夺取淮河河道形成的。但1855年黄河出海口北移山东后,这里沿岸泥沙来源断绝,目前废黄河口两侧约160公里长的岸线饱受海洋侵蚀后退,每年后退速度是10-20米,据估计废黄河口附近已失去陆地1400平方公里。这里失去的是国家真正的疆域。
为改变当前暴雨后无法更好发挥水利排水状况,以及改变当前海岸侵蚀陆地导致土地减少这种状况,营造新的陆地替代江苏省现在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保护海岸湿地资源,借用黄河故道通水并携带淤沙填海造地,黄河改道势在必行。
黄河故道遗址目前大部分仍然健在,为恢复黄河故道通河减少资金投入创造了条件。黄河改道利用原先废弃道线路,从河南兰考-商丘-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滨海-废黄河口入海。当然也可以走直道,减少黄河入海行程即在连云港入海,具体线路:河南兰考-商丘-江苏徐州-邳州-新沂-连云港入海。(本人最赞同后面这个方案,因为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解决上游城市内涝,对城市每年夏天尤其像最近郑州的汛情起到至关重要的排水作用,保护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这里建议的黄河改道并不是要废弃现在山东的黄河入海通道(如果要废弃现在的走向,会被山东的父老乡亲唾弃骂死的),而是要继续保留这个渤海通道,让黄河从渤海与黄海两个海洋同时出海,在华北平原当年10月到次年5月旱季前进黄河南北两条出海线路(即山东与江苏线路)各配送50%的径流量,满足河流的畅通不断流以及山东对黄河水的需求。而在每年6月-9月雨季期间黄河南北两条出海线路(即江苏与山东线路)各配送75%与25%的径流量,不仅可以有效排涝,防止此次事件的发生,更是可以减少黄河对山东沿岸泛滥洪灾的风险,还主要满足了江苏省携沙填海造地的需求,估计每年20平方公里以上。
主要利益:
1、 防止出现这次重大暴雨内涝事件,人员重大伤亡事件。有效排涝。
2、 保住了渤海,就是保住了渤海生态圈,保住了首都与华北生态与经济。
3、 江苏省大量增加陆地国土面积,每10年增加200多平方公里。
4、 减少江苏省认为大量围垦海洋造地,不仅节约天文树立的国有资金投入,还将保护大量珍贵的海洋滩涂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5、 促进河南与江苏一定规模的江海联通航运。
6、 黄河分流减少黄河山东段汛期泛滥风险。
7、 黄河分流苏北将带动此地区低洼地海拔增高,提高应对全球升温海平面上升的能力。
主要弊端:
1、 在枯水季节,对山东黄河沿岸用水由一定影响。
2、 黄河故道与一些河流、湖泊交叉,由于黄河泥沙很大,河道跨越工程需考虑周密。
文章多借鉴抄袭之处,希望领导审慎思考,对我们河南的水利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学者: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