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公子胜治吧 关注:12,103贴子:157,724
  • 2回复贴,共1

网上传的"何新五台山奇遇"是否是何新无意中进入了方外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2年秋10月杪,余及友七人,分驾二车,共赴五台山进香,夜抵台怀镇休宿。次日晨起,早餐后驱车上山。为免山大迷路,乃聘当地一职业导游为向导。
是日也,秋风飒爽,天朗气清。余等先登显通寺。此寺乃五台第一名剎,果然规模宏大,居高临下,气象轩昂。殿堂虽多依旧址新建,但犹有明清金殿等遗迹及故事流传。
进香后,再去菩萨顶、五爷庙、塔院、碧山等寺。一路皆香火兴旺,香客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庙宇多为近年重修,壮丽宏伟。唯游人嘈杂,到处市场摊贩环绕,多假宗教噱头以牟利。余观此景,不禁惋叹:五台乃文殊菩萨之圣山,何以遍地多讨债小鬼,亵扰圣地。不知此名山丛林,尚有清凉之处可参禅否?导游云,五台山有庙宇千所,何处不可参禅?
时间已过午,回镇上午餐毕,复出。方迤逦间,忽见对面半山处现一寺院丛林。蓝天白云之下,虽无金顶辉煌,唯觉祥云瑞气氤縕其间。问导游此寺何寺?导游懵然曰不知。遂命司机驱车疾往。
山路盘桓,迨至寺前,乃见一大停车坪场,数亩见方,青石铺地,坪中唯有吾辈二车。寺门前亦不若其他庙宇,竟无一摊贩及售香火者——真佛门清净地也。余等下车,空中有白鸽数十只盘旋,见人不避,且落地自由逐玩。随行者乃以所携食物饲喂,白鸽喜人,或上肩、手。余甚惊讶,盖此景多见于国外,而因国内俗人贪利,见禽则或捕或杀,鸟兽鲜有不避人者矣。
此寺庙门,在余记忆中似并不甚壮观,亦无见寺名题匾。唯大门道口设一小桌,桌后坐一素衣老妪,似尼非尼。见余等人多,老妪乃抬手指一铜牌阻之曰:本寺非开放场所,只可进两人。余观铜牌上有刻字为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乃屏众人,仅携一友进入,其他人则皆被拒,而逍遥门外也。
入寺门,觉院落甚宏阔,夹路青松翠柏,竹林草地,修剪甚工。入门有放生水塘,汉白玉为栏,百余锦鲤,皆尺余长,嬉游池中。庙宇皆青瓦顶,四壁剥落陈旧,古色古香,非如他寺新近装修者。然而气象庄严,环境静穆,但除我二人外再无香客。余甚惊讶,曰:此寺环境幽美,而静肃气氛何若似大内禁苑也?
及至各殿,则见皆崇门紧闭,且有锁具。锁乃古旧式插闩铁锁,锈痕斑累。余更讶异,叹曰:怪哉!余遍游天下,此乃第一次见大白天锁殿之寺庙也。
徜徉寺中久之,不能入殿,亦不见人,只得感叹所来非时。及转身方欲退出,忽见后苑中步出一驼背老僧,小步行来不急不缓,且臂间吊挂一串钥匙,似为此寺知客僧。余大喜,急迎上施礼曰:阿弥陀佛!师傅,可开门进香否?僧不答,若无视,径自前行。余等紧随其后,至第一大殿前,老僧乃抖动锁钥打开殿门,余等跟随进殿。
殿中窗明几净,陈设法物皆朴旧,古色古香。楹柱梁壁悉以黑漆为色,虽陈旧斑驳,但朴素洁净。柱上有多幅长联,有真书亦有篆文,余一一默观,词语古雅上口。其中一长联题康熙御制,令余印象颇深刻,但可惜词句甚长,不能默记。
最叹为观止者,是大殿正中神座上之巨型黑色紫檀文殊造像,千手千眼,法相极庄严,为余平生所仅见耳。又颇令余不可解者,菩萨造像非如通常面向殿门坐北朝南,而乃坐西朝东(此寺中唯此殿如此)。
余觅香欲敬拜,老僧仍不言,默默递过已代余点燃之三炷香。余持香顶礼,再叩首三过,俯身下拜,闭目默祷,叩礼一百有八。心中念诵:敬谢菩萨赐福,令弟子得至清凉道场!
拜过文殊殿,再进大雄宝殿,余依式入殿参拜释迦牟尼诸佛。叩礼敬香,参拜如仪。
惟每出一殿,老僧则即锁闭殿门如故。及余等全部拜过,老僧锁门转身将去,余匆忙向其拜礼致谢,老僧仅眯目略颔首为答,始终未发一声,遂转身入内院去。
参拜后余游步寺苑中,顿觉身清气爽,心旷神怡。惟令余深感奇怪者,系游遍全寺,竟未见一处题署寺名之匾额及石碑,故始终无知其寺名。出寺后,欲问门前候门之老妪,则已不见踪影。余乃命助理为余等在山门前合一影留念。
其后,余等驱车下山。询问导游,导游虽自称熟知五台诸寺,却茫然云从未来过此地,故亦不知其寺名也。
余惊奇此行所遇及所见,以告诸友,诸人皆以未得进入寺门为憾。归途中,余仍久久沉浸及回忆寺中景象,犹有若干疑团在脑中,百思不得其解。因嘱司机小张务须牢记路径标记,并相约:明春必重返此寺以还愿耳!以上皆余等当时亲临之境,至今犹历历在目也。
所不可思议者,是次年5月以及再次年8月,余乃与友人两度重访五台,欲归此寺还愿。仍为当时司机小张驾车寻旧路上山,然而两度遍访群山,皆莫见其寺。后两次游山为余等向导者,有五台本地台怀之镇长及旅游局长诸辈,然余述以此寺名物及所见所闻,彼等亦皆茫然困惑,云:五台山现存寺院50余座,山上、山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4、5座,从未知五台山上有如此一寺耳。余亦遂随其辈导引,一一访诸名刹,皆非是。
最可讶异者,乃余归京后命助理整理昔游五台之影集,览之诸影像皆尚在,唯于此寺山门前所摄之一帧则幻然无迹,如空谷足音,百觅无踪影也。
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噫吁嚱!一十二年过去,事过境迁,是真是梦,是实是幻,余今日竟亦茫然不能知矣。惟记所忆,以证如来。南無阿弥陀佛![愚头陀何新记于2014年3月]


IP属地:江苏1楼2021-08-22 15:10回复

    著名学者何新,身份特殊,在《圣地五台之奇遇》中,叙述其五台山之奇特遭遇,世人多不能解。今试以经典之言解释之。
    有“开悟的楞严”之称的《楞严经》在卷九介绍四禅五净居天(五不还天)后,说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五不还天跟四禅天其实共处一个境界,但是四禅天人看不到五不还天人,他站在他面前他也看不到。为什么看不到?——菩萨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
    这里还举了个例子,说深山老林里也有人在修行,那些初果、二果、三果罗汉都在那里修行。但是“世间粗人所不能见”——凡夫俗子看不到这些罗汉,为什么呢?
    “粗人”就是烦恼粗重之凡夫,以不修无漏业,所以不能见圣人及其道场。
    何新说自己是“不在门籍的自修士”,对佛学有相当研究,有《心经新诠》出版。
    在此文中,何新说:
    “余观此景,不禁惋叹:五台乃文殊菩萨之圣山,何以遍地多讨债小鬼,亵扰圣地。不知此名山丛林,尚有清凉之处可参禅否?”
    这是他彼时能够得见圣境的因缘。
    游览圣境之后,在归途中,何新“久久沉浸及回忆寺中景象,犹有若干疑团在脑中,百思不得其解。因嘱司机小张务须牢记路径标记,并相约:明春必重返此寺以还愿耳!”
    “所不可思议者,是次年5月以及再次年8月,余乃与友人两度重访五台,欲归此寺还愿。仍为当时司机小张驾车寻旧路上山,然而两度遍访群山,皆莫见其寺。”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对圣境产生了执着,想要再次见到,因为这种欲求,与圣境的气氛不相应,当然就无法再寻得了。
    其实,《楞严经》中还叙述了五十阴魔境界,每一境界,在世间人看来,都很殊胜,如看书看到有发光的人从书中走出来,看到有人穿墙越壁,能与天外之人交流,等等。
    但是,这种种的境界,只要一执着,必遭魔业。
    那么,何新在开始时不是有所求才入圣境的吗?当然,但是他是随缘求的,如他所说——“不知此名山丛林,尚有清凉之处可参禅否?”不是执意要求的,也不是非要希求圣境(圣境是过后才知),故而有缘得见圣境。
    其实,说到底,所谓圣境,也跟我们生活的环境处于同一时空,只是处于不同的频道。
    就像一台电视机,它可以接收许许多多的频道,可以收到中央台,也可以收到地方台,但它不能同时把各个频道展示出来,换了这一台就不能看到其他台。这是一种情况,就是说,所有的频道都集于电视机,但不能都显现。这是打比喻。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有的电视机配置好一点,厉害一点,能够收到的频道多一点,接收的信息多一点,所以就能收到别的电视机不能收到的信息。这也是打比喻。
    就像上一篇文章《科学的疆界》李嗣涔说的那样:
    “信息场之结构类似网路的世界,不同的神圣人物或事物均有对应的信息网页,其名字就是网址,可藉由手指识字而联络。而功能人之大脑则是浏览器,不同版本不同功能的浏览器决定功能人能否经由网址看到对应的信息网页。人名之文字种类及扭曲程度,决定了其与信息网页之联接是否通畅。”
    其实,一般人对于世界认知的限度,取决于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认知官能所能开发的程度,但很不幸,它们终究是局限的。
    必须要超越,突破四维时空的束缚。当然,超越的方法,世间法里是没有的。


    IP属地:江苏2楼2021-08-24 13:06
    回复
      2025-09-03 23:28: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自己编的罢了,你还真信?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9-23 1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