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这个贴吧几天,看到许多争论,争论中就有朋友指责反面意见的朋友,诸如“你的家里一定是地主资本家”之类的。资本家在旧时的生活怎么样,我没有概念,但是地主家庭的生活,用我父亲的眼光来看,是比不上城里那些拉板车的雇工的。我的家庭划成分是地主,当时家里有30口人吃饭,有大约100亩地,好地赖地各半,还有一头老黄牛并有一个长工。这些土地全部自己耕作,没有任何土地出租给别人。旧时社会生产力低下,风调雨顺年景,这些土地可以有大约10000斤净粮食的收成,合到每个人头,每人能拥有300余斤粮食,因为省俭,家里基本上过的是糠菜半年粮的日子。我们老家在太行山脚下,1945年就成了红区,有许多年轻村民被征去当兵,当时的传言是北方没有大地主,大地主都在南方。后来我们家移居到南方,听南方的人们说,南方没有大地主,大地主都在北方。
记得小时候读过的课文有一篇叫(田寡妇看瓜)的,是当时大中小学语文范文,作者是有名的土改作家赵树理(?)。或许各位还记得这篇课文,田寡妇有半亩地,评了个中农,王先生有十亩地评了个地主。这位土改作家在太行山一带土改,那时的十亩地能有多少农获?所以王先生也只能吃南瓜度日。吃南瓜度日的地主,以后几十年的风雨,想想也怪可怜的。
有人认为中国地主都和四川刘文彩差不多,过着那种富裕奢侈的生活。有学者提出,刘文彩是军阀家庭,并不能成为广大地主的代表;更有人提出,中国不存在马列经典中描述的那种大地主阶级。
我的问题是,如果各位有地主家庭出身的,报报家门,看看你的家庭当时拥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家庭成员靠这片土地吃饭。
记得小时候读过的课文有一篇叫(田寡妇看瓜)的,是当时大中小学语文范文,作者是有名的土改作家赵树理(?)。或许各位还记得这篇课文,田寡妇有半亩地,评了个中农,王先生有十亩地评了个地主。这位土改作家在太行山一带土改,那时的十亩地能有多少农获?所以王先生也只能吃南瓜度日。吃南瓜度日的地主,以后几十年的风雨,想想也怪可怜的。
有人认为中国地主都和四川刘文彩差不多,过着那种富裕奢侈的生活。有学者提出,刘文彩是军阀家庭,并不能成为广大地主的代表;更有人提出,中国不存在马列经典中描述的那种大地主阶级。
我的问题是,如果各位有地主家庭出身的,报报家门,看看你的家庭当时拥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家庭成员靠这片土地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