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吧 关注:12,414贴子:671,869
  • 65回复贴,共1

在淮海战役这个天平上,所有砝码都压在哪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只是看电视节目得知淮海战役的过程,很多情节令人匪夷所思,在淮海战役这个天平上,本来向国民党一方明显倾斜,但是国共双方大佬不约而同地把砝码压到共产党这一方,使天平逐渐向共产党一方倾斜,最后共产党彻底胜出,80万美式装备部队被共产党一口一口地吃掉了。下面我把有关情节罗列一下,有违历史部分望吧友斧正。
1、粟裕抗命,MZD居然顺从。军委已经决定,淮海战役11月8号开始,粟裕嗅到黄百韬要撤回徐州的味道,决定提前2天,也就是11月6号出兵,强行军南下截住黄百韬。他一面上报中央,要求将战役提前二天开打,未等中央同意,即下令提前出发。
电视剧中不断出现这样台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中央已经确定的战役发起时间,野战军首领未经同意,擅自行动,军法不容!可是粟裕就敢抗命,因为粟裕看准了,机不可失,如不提前行动,必然失去战机。自尊心非常强的MZD不仅同意粟裕的意见,而且多次指示,紧急军情可临机处之,不必请示。回想解放战争开始不久,粟裕抗命,坚持在苏中大几仗,MZD居然同意粟裕的意见,成就了七战七捷,使解放战争胜利开局。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央要求进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要求粟裕带三个纵队到江南,粟裕斗胆直陈,要求在江北大几个大仗,MZD不仅同意了粟裕的意见,而且任命他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这才有了豫东战役,破天荒地吃掉老蒋一个兵团。再往后华野围困徐州三个兵团之后,中央得到情报,徐州三个兵团要往东南方向突围,要求粟裕陈兵徐州东南,可是粟裕反复推敲,认为杜聿明不会往东南方向突围,只能往西南方向突围,再次抗命,命令大军开往西南,结果证明,杜聿明果然向西南突围,被华野包围在陈官庄。如果不是粟裕判断准确,敢于抗命,淮海战役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2、杜聿明再有本事,怎奈老蒋独断专行 。徐东阻击战打得难分难解,粟裕和杜聿明同时想到出奇兵绕到对方后面偷袭,没想到双方奇兵在潘塘遭遇,虽然都没成功,但是都躲过了一劫。在杜聿明决定从徐州突围时,公开是国防部要求向东南突围,实际是瞒天过海向西南突围,mao根据内线情报,要求粟裕在徐州东南方向截击,可是粟裕判断杜聿明肯定向西南突围,双方将领又想到一块了,本来杜聿明动身早一天,完全有可能逃出被围堵命运,没想到老蒋下令,转兵东南,救援黄维,杜聿明不敢抗命,在陈官庄停留一天时间,让粟裕围了个水泄不通,把三个兵团置于死地。老蒋是军事科班出身,而且是海归,懂军事,但是格局不大,所有的战事都是他一人说了算,即便是有本事的将领,如杜聿明、孙立人、胡琏、陈明仁、白崇禧、冯玉祥、张自忠、黄百韬等,都是可圈可点的悍将,都没有发挥作用。
3、张克侠、何基沣战场起义,为粟裕截击黄百韬让开了道路。
刘痔,可能是个错别字,倒是挺适合他的,已经决定黄百韬撤回徐州,为了把自己的盐业生意带回来,特别请示总统,要黄百韬等44军二天,二天时间。足以把黄百韬置于死地。
黄百韬是百战名将,干等44军二天,居然忘了在运河上搭浮桥,十几万军队加上逃跑的土豪、商人和家属,在运河铁路桥上挤得一塌糊涂。
原定李弥在碾庄接应黄百韬,没想到李弥早就跑回徐州了。
邱清泉和李弥奉命救援黄百韬,一面拼命攻击,一面探听黄百韬的情况,听说黄百韬即将被歼灭,赶紧往回跑,害怕粟裕搂草打兔子,把他们吃掉 。
胡琏是在十二兵团被围困之后才上岗,而且不是主官,已经没有回天之力,最后登上坦克才逃脱,放虎归山,留下隐患。


IP属地:河北1楼2021-08-14 18:29回复
    粟裕说实际指挥者,当然根据情况处置。军委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担负指挥之责。所以,粟裕是淮海战役的指挥者。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8-14 19:00
    收起回复
      2025-11-12 01:54: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分析到位,论述精妙,佩服佩服。


      IP属地:江苏4楼2021-08-14 20:21
      回复
        80万不全是美械。


        IP属地:江苏7楼2021-08-15 10:18
        回复
          粟裕长期战斗在敌人心脏,环境险恶,靠着他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充分发挥自己过人的军事天赋,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多人,面对国民党12万人的进攻,七战七捷,吃掉5.3万人,使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胜利开局;在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严重形势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全歼国民党头号主力74师,打出了华野的军威;在党中央立下军令状后,一个豫东战役,吃掉国民党一个兵团,打残一个兵团,使国民党将领闻风丧胆;在与国民党决战的淮海战役中,60万对80万,歼灭国民党3个半兵团。
          赫赫战功,粟裕必然列入中华名将的史册!


          IP属地:河北11楼2021-08-16 16:39
          收起回复
            看起来全是运气,实际上全是能力。


            IP属地:浙江13楼2021-08-17 19:40
            收起回复
              几百万老百姓的支持,为淮海战役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这也是一个很重的砝码。
              共产党的优待俘虏政策对瓦解敌军、壮大我军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国民党士兵听说共产党给他家分了地,他怎么会玩命地打解放军呢?遇到当官的号召起义,基本上没有反对的。对日本兵也实行优待俘虏政策我看不明智,既瓦解不了他们的斗志,也壮大不了自己,至今日本人怕俄国,不怕中国,一是苏联强悍的战斗力打得日本狼狈不堪,二是苏联对日本战俘折磨得生不如死。


              IP属地:河北15楼2021-08-18 16:19
              收起回复
                好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1-08-20 01:59
                回复
                  2025-11-12 01:48: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每每关键时刻,我方MYY放手粟,国军则蒋死死卡住,将领无发挥余地。另外,兵行险着,粟是冒着巨大军事甚至政治、生命风险的,打神仙仗绝不是好运气,是他的战略眼界、自信与担当。


                  IP属地:广东19楼2021-08-23 16:47
                  回复
                    楼主费心事了,观点基本准确。精品无疑


                    IP属地:江苏21楼2021-08-25 23:39
                    回复
                      领导不顾实际瞎折腾,下属矫正优化了其战略罢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3-04-16 20:17
                      收起回复
                        整个历史也就是粟裕将军反对过教员军事部署.教员拥有大智慧 大胸怀 大气魄


                        IP属地:浙江25楼2023-05-22 23:22
                        回复
                          华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以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超高的政治智慧指挥了淮海战役。通过对淮海战役电文的梳理,可以得出“谁指挥”的答案。
                          陈邓指挥
                          48年10月28日,华野制定了于11月7日、8日先后发起作战的部署。
                          君威不同意,10月30日发布了《关于应同时发起攻击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等电》,要求华野中野同时发起作战。中野的任务:阻击邱孙兵团于开战后十天内不得增援黄伯韬。还要对付黄维兵团(四个军)。
                          30日,粟裕个人提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君威30日的作战部署。
                          但陈邓没反应,11月1日粟裕明确表明“我们仍按原计划开进”。所以淮海战役是按照华野本身10月28日作战部署发起的。
                          总前委刘陈邓指挥
                          执行教员11月14日的作战部署《关于解决黄百韬兵团及其他诸敌的部署》。
                          中野的任务:阻击可能增援战场的共25个师。
                          由于潘塘遭遇战,果共双方都明白了对方的意图。该部署没有得到实施。
                          总前委刘陈邓指挥南线作战:
                          执行教员11月19日的作战部署《关于下步作战目标》。
                          中野的任务:一二六纵阻击黄维,迟滞黄维于23日到达宿县附近,由华野、陈谢设伏歼灭。
                          由于邓政委的反对,也没有得到实施。是按照华野“哿亥电部署”实施的歼灭黄维作战部署。
                          通过归纳可以看出规律:
                          在教员亲自制定的三个作战部署中,根据部队的特点,中野则更多的承担了阻击任务,由陈邓指挥或刘陈邓指挥指挥实施。
                          实际上教员的三个作战部署由于各种原因,一个也没有得到实施。所以陈邓指挥、总前委刘陈邓指挥也只留在电报中。
                          淮海战役三大歼灭战——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的作战部署均来自于华野。
                          淮海战役期间,粟裕以超高的军事才能与政治驾驭能力,将君威、邓政委的思想统一到同一个频段上,导致一代、二代在和平年代则敬而远之或避而远之。


                          IP属地:广东26楼2023-06-01 09:06
                          收起回复
                            何张起义没有基础,两个军长都为参加,师长也都反对,大部分团长也都没参加
                            另外,发生了强度不算低且相关战斗,对第三绥靖区发起的战役,应该称之为“韩庄战役”或者“临韩战役”:
                            其中重要的战斗是10纵突破运河,控制桥梁的万年闸战斗,敌军还实施了炸桥,但未能摧毁,另外还有柳泉车站战斗,击溃1个团和保安第7旅,并俘虏保安第七旅旅长等500人


                            IP属地:约旦29楼2023-06-02 12:51
                            收起回复
                              2025-11-12 01:42: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淮海战役中连老天都在帮共产党的忙。
                              黄百韬在最后时刻决定,第二天动用全部火力反击,结果第二天出现弥天大雾,炮兵看不到目标,无法开炮,对于擅长近战的共军却是天赐良机,展开最后的攻击,全歼黄百韬兵团。
                              在黄百韬被围后,老蒋急令黄维十二兵团驰援,没想到连续下了7天大雨,道路泥泞,重装备行动艰难,行军如蜗牛,好不容易走到南坪集就被二野团团围住,直到被歼。
                              杜聿明被围陈官庄后,气温骤降,随后就是连绵不断的雨雪,飞机无法空投,几十万大军处于饥寒交迫的艰难境地,彻底丧失战斗力,在三大围歼战中成为歼灭敌军人数最多、战损最小的一仗。
                              不知当时粟裕是否感叹,天助我也!


                              IP属地:河北31楼2024-11-28 14: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