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看电视节目得知淮海战役的过程,很多情节令人匪夷所思,在淮海战役这个天平上,本来向国民党一方明显倾斜,但是国共双方大佬不约而同地把砝码压到共产党这一方,使天平逐渐向共产党一方倾斜,最后共产党彻底胜出,80万美式装备部队被共产党一口一口地吃掉了。下面我把有关情节罗列一下,有违历史部分望吧友斧正。
1、粟裕抗命,MZD居然顺从。军委已经决定,淮海战役11月8号开始,粟裕嗅到黄百韬要撤回徐州的味道,决定提前2天,也就是11月6号出兵,强行军南下截住黄百韬。他一面上报中央,要求将战役提前二天开打,未等中央同意,即下令提前出发。
电视剧中不断出现这样台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中央已经确定的战役发起时间,野战军首领未经同意,擅自行动,军法不容!可是粟裕就敢抗命,因为粟裕看准了,机不可失,如不提前行动,必然失去战机。自尊心非常强的MZD不仅同意粟裕的意见,而且多次指示,紧急军情可临机处之,不必请示。回想解放战争开始不久,粟裕抗命,坚持在苏中大几仗,MZD居然同意粟裕的意见,成就了七战七捷,使解放战争胜利开局。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央要求进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要求粟裕带三个纵队到江南,粟裕斗胆直陈,要求在江北大几个大仗,MZD不仅同意了粟裕的意见,而且任命他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这才有了豫东战役,破天荒地吃掉老蒋一个兵团。再往后华野围困徐州三个兵团之后,中央得到情报,徐州三个兵团要往东南方向突围,要求粟裕陈兵徐州东南,可是粟裕反复推敲,认为杜聿明不会往东南方向突围,只能往西南方向突围,再次抗命,命令大军开往西南,结果证明,杜聿明果然向西南突围,被华野包围在陈官庄。如果不是粟裕判断准确,敢于抗命,淮海战役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2、杜聿明再有本事,怎奈老蒋独断专行 。徐东阻击战打得难分难解,粟裕和杜聿明同时想到出奇兵绕到对方后面偷袭,没想到双方奇兵在潘塘遭遇,虽然都没成功,但是都躲过了一劫。在杜聿明决定从徐州突围时,公开是国防部要求向东南突围,实际是瞒天过海向西南突围,mao根据内线情报,要求粟裕在徐州东南方向截击,可是粟裕判断杜聿明肯定向西南突围,双方将领又想到一块了,本来杜聿明动身早一天,完全有可能逃出被围堵命运,没想到老蒋下令,转兵东南,救援黄维,杜聿明不敢抗命,在陈官庄停留一天时间,让粟裕围了个水泄不通,把三个兵团置于死地。老蒋是军事科班出身,而且是海归,懂军事,但是格局不大,所有的战事都是他一人说了算,即便是有本事的将领,如杜聿明、孙立人、胡琏、陈明仁、白崇禧、冯玉祥、张自忠、黄百韬等,都是可圈可点的悍将,都没有发挥作用。
3、张克侠、何基沣战场起义,为粟裕截击黄百韬让开了道路。
刘痔,可能是个错别字,倒是挺适合他的,已经决定黄百韬撤回徐州,为了把自己的盐业生意带回来,特别请示总统,要黄百韬等44军二天,二天时间。足以把黄百韬置于死地。
黄百韬是百战名将,干等44军二天,居然忘了在运河上搭浮桥,十几万军队加上逃跑的土豪、商人和家属,在运河铁路桥上挤得一塌糊涂。
原定李弥在碾庄接应黄百韬,没想到李弥早就跑回徐州了。
邱清泉和李弥奉命救援黄百韬,一面拼命攻击,一面探听黄百韬的情况,听说黄百韬即将被歼灭,赶紧往回跑,害怕粟裕搂草打兔子,把他们吃掉 。
胡琏是在十二兵团被围困之后才上岗,而且不是主官,已经没有回天之力,最后登上坦克才逃脱,放虎归山,留下隐患。
1、粟裕抗命,MZD居然顺从。军委已经决定,淮海战役11月8号开始,粟裕嗅到黄百韬要撤回徐州的味道,决定提前2天,也就是11月6号出兵,强行军南下截住黄百韬。他一面上报中央,要求将战役提前二天开打,未等中央同意,即下令提前出发。
电视剧中不断出现这样台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中央已经确定的战役发起时间,野战军首领未经同意,擅自行动,军法不容!可是粟裕就敢抗命,因为粟裕看准了,机不可失,如不提前行动,必然失去战机。自尊心非常强的MZD不仅同意粟裕的意见,而且多次指示,紧急军情可临机处之,不必请示。回想解放战争开始不久,粟裕抗命,坚持在苏中大几仗,MZD居然同意粟裕的意见,成就了七战七捷,使解放战争胜利开局。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央要求进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要求粟裕带三个纵队到江南,粟裕斗胆直陈,要求在江北大几个大仗,MZD不仅同意了粟裕的意见,而且任命他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这才有了豫东战役,破天荒地吃掉老蒋一个兵团。再往后华野围困徐州三个兵团之后,中央得到情报,徐州三个兵团要往东南方向突围,要求粟裕陈兵徐州东南,可是粟裕反复推敲,认为杜聿明不会往东南方向突围,只能往西南方向突围,再次抗命,命令大军开往西南,结果证明,杜聿明果然向西南突围,被华野包围在陈官庄。如果不是粟裕判断准确,敢于抗命,淮海战役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2、杜聿明再有本事,怎奈老蒋独断专行 。徐东阻击战打得难分难解,粟裕和杜聿明同时想到出奇兵绕到对方后面偷袭,没想到双方奇兵在潘塘遭遇,虽然都没成功,但是都躲过了一劫。在杜聿明决定从徐州突围时,公开是国防部要求向东南突围,实际是瞒天过海向西南突围,mao根据内线情报,要求粟裕在徐州东南方向截击,可是粟裕判断杜聿明肯定向西南突围,双方将领又想到一块了,本来杜聿明动身早一天,完全有可能逃出被围堵命运,没想到老蒋下令,转兵东南,救援黄维,杜聿明不敢抗命,在陈官庄停留一天时间,让粟裕围了个水泄不通,把三个兵团置于死地。老蒋是军事科班出身,而且是海归,懂军事,但是格局不大,所有的战事都是他一人说了算,即便是有本事的将领,如杜聿明、孙立人、胡琏、陈明仁、白崇禧、冯玉祥、张自忠、黄百韬等,都是可圈可点的悍将,都没有发挥作用。
3、张克侠、何基沣战场起义,为粟裕截击黄百韬让开了道路。
刘痔,可能是个错别字,倒是挺适合他的,已经决定黄百韬撤回徐州,为了把自己的盐业生意带回来,特别请示总统,要黄百韬等44军二天,二天时间。足以把黄百韬置于死地。
黄百韬是百战名将,干等44军二天,居然忘了在运河上搭浮桥,十几万军队加上逃跑的土豪、商人和家属,在运河铁路桥上挤得一塌糊涂。
原定李弥在碾庄接应黄百韬,没想到李弥早就跑回徐州了。
邱清泉和李弥奉命救援黄百韬,一面拼命攻击,一面探听黄百韬的情况,听说黄百韬即将被歼灭,赶紧往回跑,害怕粟裕搂草打兔子,把他们吃掉 。
胡琏是在十二兵团被围困之后才上岗,而且不是主官,已经没有回天之力,最后登上坦克才逃脱,放虎归山,留下隐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