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那年乃是清盛公入道的仁安三年(1168年),之前阿斯兰刚刚被授正五位下弹正少弼,不料治承三年七月(1179年),小松公因不食之症溘然长逝,不过四十二岁。消息传到,远在筑前的阿斯兰便向筑前守请求,自己在家中设小松公的灵龛,大和筑前守源春间接欣然应允。并使高僧抄写了一卷法华经,插上一支五叶松供奉。阿斯兰自己则披丧衣,以父丧之礼守孝七七四十九日,以致丧期之后,筑前守还常常对人说起:“源氏公子之父与小松公为友,居然为他尽儿子的义务,若使我是小松公,也该含笑九泉了。”
这年年底,筑前守也因热病去世,死前将自己软禁了数年的独子吉良(因为是日本人,我直接用这个翻译了。)招到病榻前,嘱咐他要好好对待阿斯兰。吉良应承父命,成了新任筑前守。
吉良和阿斯兰年纪相仿,素来和善,只因当年父亲执意将自己刚刚行过着裳式的姐姐嫁给源义仲,他当面反对。反而被父亲软禁,一关就是七年。
翌年五月,高仓公与源三位入道起兵发难平家,但是不到一个月便被平息下去,各地被流放的源氏族人也纷纷奉诏起兵,以致人人自危,阿斯兰自然也不例外。事情到了七月,源氏另一位族人赖朝也兵败逃亡到了骏河,但是筑前这里却意外没传来什么消息。
由于吉良听说源右兵卫佐(即赖朝,被流放前赖朝官至右兵卫佐。)和自己很讨厌的源左马头(即后来的木曾义仲)关系不佳,于是便跟阿斯兰商量:“如今天下武士奉诏讨逆,你我也都是源氏族人,只是身在西海道(筑前国属于七道中的西海道,故言)鞭长莫及,不如我送你到备中去,再从陆路去骏河,如何?”
阿斯兰本来想提出什么反对意见,但是倒也听出吉良话下之意,于是答应了。
出海的日子定在了九月初一,临走之前吉良将家传的两把佩刀之一的“伐折罗”赠与阿斯兰,自己则戴上另一把佩刀“金毘罗”,一同启程赴往备中。然而备中离开平家的福源京太近,也很危险,筑前人马在山里往东走了近半个月,约摸九月底的时候才终于到了骏河地界。
此时的源右卫门佐赖朝,正在为缺乏将士投靠而头疼不已,一听说筑前守带兵前来投靠,不胜欣喜,于是摆下酒宴为之接风。席间,谈到平家由小松公嫡子樱梅少将维盛带兵,已经接近骏洲。于是话题便自然而然的转到了如何对付平家,使得席上顿时气氛凝重,诸将都缄口不语,坐在首席的阿斯兰沉吟了片刻,说了这么一番话:“维盛少将初战,没有经验。虽说是大军,但是派小将为帅,而且右卫门佐七月时刚刚败绩,必然轻敌,我们不如故作疑阵吧。”
此话一出,可谓惊煞四座,众人立刻议论纷纷,连赖朝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弹正弼素未从战,此话何出?”阿斯兰只是笑笑,并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