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集:故宫藏玉。
玉 璧:
直面养心殿,那是清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皇帝坐在宝座上处理政务的时候,时时可以看到对面不远处的玉璧。养心殿对立的玉璧,取:面壁之意。它时刻提醒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
孔子在《礼记》中有:“君子比德于玉” 一说。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赋予这些美丽的石头独特的喜爱,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与东方人的气质极为吻合。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天地万物之精华。
玉,曾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标准的象征,当玉器进入皇宫之后,便在这个宫殿里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它在很多重要的场合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紫禁城中,最能体现玉的尊贵价值的器物,就是代表至高无上皇权的皇帝玉玺。
交泰殿:
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清朝皇帝使用的二十五方宝玺,曾收藏于此。其中的二十三枚宝玺,都是由玉石雕刻而成。
玉 玺:
乾隆十一年以前,交泰殿贮藏宝玺多达三十九枚,真假混杂。其中,就包含那枚假传国玉玺。乾隆认为,即便是真的秦代玉玺,也不能与大清国的宝玺放在一起。
乾隆十三年,在他为《宝谱》所做的《御制交泰殿宝谱序》中提出:自古以来宝玺就没有固定数目,现在交泰殿贮存的宝玺年头长了,记载也失实了,又有重复的,所以要加以考证,按次序排列。宝玺的数目为二十五枚。根据是《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所定”。乾隆帝知道,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永远不灭亡,将宝玺的数字定位二十五,就是借《周易》所记,祈求上苍,保佑大清江山能延续二十五代。但实际上,乾隆之后,皇位仅仅往下传了六代。
秦 传国玉玺的故事:
在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时间里,这里总会重复发生这样的故事:一个神秘的人,携带着一个神秘的包裹,要求进宫献宝,他们都宣称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秦朝传国玉玺。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那块著名的天然宝玉和氏璧后来被雕刻成为秦国的传国玉玺。秦始皇曾希望借助这块宝玉的神力,保佑他的王朝千秋万世。而后的各个王朝,也无不渴望获得和保存这枚传国玉玺。传国玉玺的流传,贯穿中国历史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相传明朝灭元时,蒙古部落将玉玺带到了漠北,从此之后,真正的传国玉玺失去了踪迹,而各种仿制的赝品则层出不穷。
除了玉玺之外,玉器在紫禁城中则无处不在。他们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最主要的装饰品。各个宫殿多宝格中陈设的艺术品中,玉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新疆和田玉,占据了主要地位。
玉的颜色有五种:白色 青色 黄色 碧色 墨色
穿过养心殿后面的通道,是皇帝休息的后寝殿。这里陈设着很多的玉器,在进门的东西两侧,摆放着两个碧玉盘,盘的中央刻着一首诗。这首诗大致讲了公元1755年至1760年,乾隆平定准葛尔的这段历史。平定西域后,和田玉内运道路被打通,这件事对于中国宫廷玉器的制造,有着极大的意义。从此以后,和田玉的开采和运输被皇家所垄断。
“大禹治水图”玉山:
公元1787年,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六日,一批造办处的官员,在大内太监陪同下,手拿量尺小心翼翼地走进乐寿堂。他们一边丈量尺寸,一边还在小声讨论着。如此兴师动众,他们要摆放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原来,这是一件来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的巨型玉石雕刻,“大禹治水图”玉山。它重达5000多公斤,直到今天仍被称为世界之最。
这件仿宋人名画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在扬州经过六年才雕琢完成,于乾隆五十二年运回北京。以后,就一直安放在乐寿堂。

玉 璧:
直面养心殿,那是清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皇帝坐在宝座上处理政务的时候,时时可以看到对面不远处的玉璧。养心殿对立的玉璧,取:面壁之意。它时刻提醒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
孔子在《礼记》中有:“君子比德于玉” 一说。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赋予这些美丽的石头独特的喜爱,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与东方人的气质极为吻合。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天地万物之精华。
玉,曾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标准的象征,当玉器进入皇宫之后,便在这个宫殿里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它在很多重要的场合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紫禁城中,最能体现玉的尊贵价值的器物,就是代表至高无上皇权的皇帝玉玺。
交泰殿:
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清朝皇帝使用的二十五方宝玺,曾收藏于此。其中的二十三枚宝玺,都是由玉石雕刻而成。
玉 玺:
乾隆十一年以前,交泰殿贮藏宝玺多达三十九枚,真假混杂。其中,就包含那枚假传国玉玺。乾隆认为,即便是真的秦代玉玺,也不能与大清国的宝玺放在一起。
乾隆十三年,在他为《宝谱》所做的《御制交泰殿宝谱序》中提出:自古以来宝玺就没有固定数目,现在交泰殿贮存的宝玺年头长了,记载也失实了,又有重复的,所以要加以考证,按次序排列。宝玺的数目为二十五枚。根据是《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所定”。乾隆帝知道,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永远不灭亡,将宝玺的数字定位二十五,就是借《周易》所记,祈求上苍,保佑大清江山能延续二十五代。但实际上,乾隆之后,皇位仅仅往下传了六代。
秦 传国玉玺的故事:
在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时间里,这里总会重复发生这样的故事:一个神秘的人,携带着一个神秘的包裹,要求进宫献宝,他们都宣称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秦朝传国玉玺。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那块著名的天然宝玉和氏璧后来被雕刻成为秦国的传国玉玺。秦始皇曾希望借助这块宝玉的神力,保佑他的王朝千秋万世。而后的各个王朝,也无不渴望获得和保存这枚传国玉玺。传国玉玺的流传,贯穿中国历史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相传明朝灭元时,蒙古部落将玉玺带到了漠北,从此之后,真正的传国玉玺失去了踪迹,而各种仿制的赝品则层出不穷。
除了玉玺之外,玉器在紫禁城中则无处不在。他们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最主要的装饰品。各个宫殿多宝格中陈设的艺术品中,玉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新疆和田玉,占据了主要地位。
玉的颜色有五种:白色 青色 黄色 碧色 墨色
穿过养心殿后面的通道,是皇帝休息的后寝殿。这里陈设着很多的玉器,在进门的东西两侧,摆放着两个碧玉盘,盘的中央刻着一首诗。这首诗大致讲了公元1755年至1760年,乾隆平定准葛尔的这段历史。平定西域后,和田玉内运道路被打通,这件事对于中国宫廷玉器的制造,有着极大的意义。从此以后,和田玉的开采和运输被皇家所垄断。
“大禹治水图”玉山:
公元1787年,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六日,一批造办处的官员,在大内太监陪同下,手拿量尺小心翼翼地走进乐寿堂。他们一边丈量尺寸,一边还在小声讨论着。如此兴师动众,他们要摆放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原来,这是一件来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的巨型玉石雕刻,“大禹治水图”玉山。它重达5000多公斤,直到今天仍被称为世界之最。
这件仿宋人名画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在扬州经过六年才雕琢完成,于乾隆五十二年运回北京。以后,就一直安放在乐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