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46,633贴子:16,876,489

尝试着回答什么是哲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经常听到,答案各种多,但是其实要么太抽象,要么回答的是个人的哲学态度之类的,并不是在说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那么我把自己理解的答案和大家说一下。看看是否有所启发。


IP属地:广东1楼2021-08-01 14:03回复
    首先,大家一般比如百度或者看一些哲学史之类都会提到一个叫“爱智慧”的希腊合成词。那么我们就从这个地方说起。


    IP属地:广东2楼2021-08-01 14:07
    回复
      2025-08-04 02:08: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最早希腊人给这么个事情,起这么个名字,为什么起名字不叫“爱知识”,不叫“爱方法”,而叫“爱智慧”呢?


      IP属地:广东3楼2021-08-01 14:09
      回复
        那么知识,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IP属地:广东4楼2021-08-01 14:28
        回复
          我不保证我说的一定对,
          个人认为比较接近的答案是。
          知识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在事先约好的条件下反复重复一个事,进行验证这个事一直会发生,得到的规律。简单的说,知识可以说是“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知道可以通过重复而知道的”。
          智慧是说,我们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知道有哪些事,我们是不知道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画一条清晰的界限”


          IP属地:广东5楼2021-08-01 14:36
          回复
            其实大家想一想,人类对于“完全的未知”这么个东西是否有足够的认知?
            答案是几乎没有,因为当一个东西被称为“完全的未知”的时候,意味着原有的知识体系根本就和这玩意不挂钩。
            现在问题来了。人类早期,知识特别少的时候,是不是看哪都是“完全的未知”呢?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IP属地:广东6楼2021-08-01 14:39
            回复
              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发现对付“完全的未知”那真的是一点办法没有。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清晰的划出已知和未知的界限,那么“完全的未知”就有了一个对立面叫“已知”,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建立真正的联系,但是,是不是以前那种无处发力的感觉就没有了?这个方法叫排中律。一个事物要么是A要么不是A,不存在即是A右不是A的情况。这个假设将“完全的未知”从一个游离的无边无际无法描述的状态,固定为以已知边界为锚点的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这个时候“完全的未知”离“已知”一下子就进了一步。


              IP属地:广东7楼2021-08-01 14:46
              回复
                但这样是不够的的,因为“完全的未知”还是过于庞大,比如你现在问宇宙的终极真理是什么?
                回答你个42,你也毫无办法,
                因为问题过于庞大,而已知范围过小的时候,你无法建立起已知和未知间的全面解释。
                那么人们又想出来一个方法,我们无法一次回答整个问题,但是我可不可以将一个整体问题切成局部问题来回答呢?或者说,这个世界是不是否是守恒的,事物会不会因为我切了一块下来,就变成多了一块或者少了一块,再或者说,我切下来那一块,我再拼回去,还是不是一个整体呢?守恒律假设为我们暂时构建了一个试验场,它假设世界是守恒的,不会因为我们把2分为两个1,再安回去就变成3或者1。


                IP属地:广东8楼2021-08-01 14:57
                回复
                  2025-08-04 02:02: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为了将未知切成块,衍生出细节的各种方法,比如属加种差的命名法,我给一个没见过的东西起名字,就用一个常见的和它差不多的东西,加上一个这个常见东西和没见过东西的区别,两个文字连在一起,这样虽然不能真的认知这个东西,但是起码对于其建立概念,一下子有了巨大的帮助。


                  IP属地:广东9楼2021-08-01 15:01
                  回复
                    同时,人们在圈出一个一个"未知"之后,和已知如何建立联系?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研究,“未知”何时出现何时消失,那么未知如何出现,刚才所说的过程就是给未知人为的圈定的过程,那么如何消失?一般来说,一个事物,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的预测其各种环境下的变化,我们认为就是已知了,那怎么才能做到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其一次次重复,并且每次重复前调整一点点环境,观察其变化结果。
                    然后建立一个“只要。。。就”或者“只有。。才”的规律性的结论。即抽象总结过程。


                    IP属地:广东10楼2021-08-01 15:12
                    回复
                      好了,我们得到了很多结论,但是这些结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有些人就是不愿意承认你的结论。或者他有自己的结论。这时候怎么办?
                      人们又想出一个方案,就是你可以不承认我的结论,但是有没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共同都承认的?
                      有的话,为了让你承认我的结论是对的,或者你是对的,我们最少需要共同承认哪些内容?
                      这些最少共同承认的就是公理体系。
                      同时,我们是不是认为经过长时间验证,只要存在某种大家都认可,且不管是什么的公理体系,就会导致一些事情必然会发生?最少哪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这些既是逻辑系统。
                      这样,我们认知会从一个最小的相同点,放大到更大的相同点,知识交换变为可能。经验的交叉验证也得以进行。


                      IP属地:广东11楼2021-08-01 15:21
                      回复
                        此时,再细分下去,就是各个科学门类的事情了。
                        但是,哲学是什么?
                        我的答案就是,如何从“彻底的未知”中切一块出来逐渐变为“已知”的通用技巧。
                        其中最难的部分是对于,“我到底什么东西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清晰定界。而这个定界的技巧,我们称为“智慧”
                        作为整个认知的第一步,所以哲学最早被希腊人命名为“爱智慧”。
                        后期人们的哲学逐渐发展,各个步骤都发展衍生出大量的技巧,但是最难的,和第一步,仍然是这个技巧,所以名字一直没变。


                        IP属地:广东12楼2021-08-01 15:25
                        回复
                          而智慧,就是通常大家都有同样的知识时,当大部分人认为此时知识已经全面,但仍然有那么一个人会认为,似乎还有一块不清晰,并且经过仔细的搜索确实发现这块有问题,那个人通常被人称为是有智慧的。
                          当然,在现在,我们的语境下,经常会被人称为聪明。
                          我认为二者不矛盾,通常我认为智慧就是谨慎加聪明,如果大家都很谨慎,那么显然的这个人就是聪明了。如果大家都很聪明,显然的这个人就是谨慎。


                          IP属地:广东13楼2021-08-01 15:34
                          回复
                            在一个知识精密,人口密集的环境下,人不能不谨慎,那显然的,我们自然就有将有智慧,称为聪明的冲动。


                            IP属地:广东14楼2021-08-01 15:35
                            回复
                              2025-08-04 01:56: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那么,很多人希望通过哲学证明自己聪明,或变为聪明也因此可以理解。


                              IP属地:广东15楼2021-08-01 15: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