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九吧 关注:192贴子:21,129
  • 11回复贴,共1

山西黎城洗耳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报载:上古时代的尧帝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一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安排,而且连夜逃进了萁山,隐居不出。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被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更加厌恶,立刻跑到颖水边,掬水洗耳!洗耳河的得名由此而来!


1楼2010-04-09 08:29回复
    我们在故事与历史之中倾听!


    2楼2010-04-09 11:50
    回复
      2025-08-22 16:56: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的家乡!


      3楼2010-04-10 12:42
      回复
        现在有这样“洁癖”的人吗?


        4楼2010-04-19 07:55
        回复
          值得一去!


          5楼2010-04-21 17:38
          回复
            童谣1


            6楼2010-04-23 19:46
            回复
              • 125.106.75.*
              "洗耳恭听"也应该出自此河吧?
              晋军


              7楼2010-05-06 21:36
              回复
                "洗耳恭听"来由一说。


                8楼2010-05-07 08:55
                回复
                  2025-08-22 16:50: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洗耳恭听


                  9楼2010-05-07 12:01
                  回复

                            又《金石萃编》中收有;唐大历6年黎城县尉曹秀臻为其亡女修石幢一所。其女出家于“六井古社坛”的寺院里。由此可知,这里曾有一所寺院,如今荡然无存。文中大意如下;一日,北蛮犯军到此,曹女慌不择路,失足跌落井中。(看来井多了,让住在寺院的尼姑也防不胜防啊。)县尉怜女心切,出巨资制幢一所。也许就是在县尉一怒之下,6井沦为3井。幢文还明确记载其方位;黎城古县西北十里“尧山乡”南有“六井古社坛”。那就亲历证实一下。从“尧头”出发按图索骥向东南十里,恰好是“古县村”,于碑文十分相符。只不过古黎城县在唐朝以后就迁至“白马驿”。原址成村,就是缘用至今的“古县村”。但是,碑文中的“尧山乡”唐朝之后县志却无记载。只有“尧头村”与之对应。至于“六井古社坛”,从“尧头村”往南一里的河床西岸循迹而下,如今叫“井上”的小村了就展现在眼前。居此东望是一河之隔的“洪河村”。至于石幢上记载的寺院早无踪迹。6眼井,分布在约50平米面积内。现有3井完好,可惜另外3井塌陷,但遗迹可辨。
                          金石所记可信度高于其它史册。“尧山乡”在宋以前确实存在。实为“尧头”渊源的佐证。
                            细想起来;帝,君主。主宰的含义与民间“主”“头”“首”的古义相通。因此,尧头村北与村东相依最近的两座大山都有一“主”字打头的名号。在当时语境情况下,“主”字非帝非君莫属。再有词义;尧,高也,反证,尧不会出生在平原。那么,近在咫尺的两座以“主”命名的高山,是尧生居于此最佳注释。
                           不会吧,我竟然拥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尧帝踪迹的好事?
                            可 我们知道,史前是没有文字的。只能靠言传口授来传于后人。所以,传来传去,就演变成今天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远古时期,中原水患多,地势平坦,人们造地穴而居。但是,其抵御狼虫虎豹的功能,是不能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相比的。再看尧头村的生环境就大不一样了;住窑洞冬暖夏凉。以石、木围以高墙。再有西边一里之外‘南信’‘北信’两个小村,与尧头呈等腰三角形之势。三角之间均为1华里。实际上是两处信兵营所在地戍护。防御外族侵略与野兽侵袭,平川地带是无法与这里相比的。山高水盈,山上原始森林中野果野味取之不尽,狩猎、放牧、烧火做饭、取暖柴草用之不竭。
                             加之,插于尧头之西“白云山”上的卫戍部队。居高临下的注视几十里外镇守太行东大门的险隘东阳关;南边数十里开外浊漳河赵店渡口;西与上党之最高点广志山遥遥相对。真可谓铜墙铁壁,万无一失。
                              “ 白云山”之名是有来历的。史记记载; 黄帝则云师为名。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也。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也。因尧帝为皇帝5世孙,官职编制以及驻防仍沿用以往。白云秋官带兵常年驻扎在尧头村西的山高林密之阳。肩负卫戍君主之重托,忠良将士倍感神圣。年复一年,生活与军情合二而一,拖家带口军心尚稳。久而久之,在万顷滴翠,牛羊成群,安居乐武,森林资源丰厚中,军团成了自给自足的军塞要镇。古人有官职赐姓的建制,从此,这里的人们都姓白。村名“白云”。
                              白云镇守之要务之一是安全警戒。当时,传递警讯最快的要数烽火狼烟了。和平时期每天白天要焚烧“平安烟”,这就需要大量的燃料。干柴于湿牛羊粪使烟雾最佳。那么,随军家属放牧的大量牛羊牲畜就派上用场。同时,畜肉为军队提供了生活保障。晚上则需要烽火。大量的干柴就产自山背后,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烽火台选址也很重要。为了防备狼烟被吹散,山梁山顶由于风大是不会被采用的。白云南下3里的山脚有一处开阔凹地,数座峰火台一字排开,能满足密定燃放台数用地需要,其地势仍高于他处。与白云一样的建制。也逐渐成为村落。村名叫“烟”,自今沿用。
                    


                    删除|11楼2010-05-07 18:08
                    回复

                              唐代以后,“六井古社坛”的消失无从考证。它的设置也是于尧帝属地相符。君王有两大要事;祭天与祭祖。《论语·尧曰》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是祭天的最初倡导者。也是尧帝即位于唐之前在属地,为祭天所建的“六井古社坛”。当时,天地合祭,行“燔柴”礼,就是积薪于坛上,放置玉币及牺牲,点燃后使烟气上达于天空,还有相应的贡品、音乐、祈祷等种种仪节。
                             尧帝祭祖之地,就在“六井古社坛”以东,2里的高岗上。其面南雄视“黎城盆地”。由于其上的三皇庙,后人称为“三皇脑”。尧帝在此祭祀5世祖黄帝设坛,完成祭天、祭祖的国之大事。后来居老人讲;三皇庙香火鼎盛,香客来自涉县、长治等地。规模建制宏大。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的炮弹夷为平地。“三皇脑”与‘6井古社坛’东西相对。东祭祖,西祭天。寓意‘西天’。直到今天人们仍有“西天”之说。
                                 帝尧陶唐氏;约前2145-前2046在位98年后大丧3年。《史记》:尧立70年得舜,20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28年而崩。
                              从上述记载我们知道,尧让位后回到故里,在故里生活了28年。“尧头村”北有一低凹处。如今,村民仍叫‘京佬凹’没人知道它的真正含义是和尧帝有关。但是,相亲们知道;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位从京城回来一个大佬住在很简陋的窑洞里,直到去世。后人将此处叫“京老凹”。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竟然传了几千年。这些,正与史记相合。传说于现实竟然有如此多的验证和保留。如果不是我长时期住在这里,经过不懈的走访,拉家常的方法,很难得到这些看似只言片语的讯息。
                                进入2 000年,在三皇垴正南5里的靳家街。修高速公路时,挖掘出华北地区唯一的与半坡文化同时期的,古人类半地穴遗址。规模相当于“半坡文化”遗址的6倍。挖出大量陶窑及陶片的古代村落。史记尧即位于唐,号陶唐氏。没有解释陶的含意。“靳家街”遗址的发现。补充了历史档案的缺失。完整的说;尧生于黎城陶乡,即位于唐,号陶唐氏。 我就住在‘主头山’下的尧乡。 欢迎商确。
                      


                      删除|12楼2010-05-07 18:08
                      回复
                        心境与愿望。


                        13楼2011-10-08 08: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