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金石萃编》中收有;唐大历6年黎城县尉曹秀臻为其亡女修石幢一所。其女出家于“六井古社坛”的寺院里。由此可知,这里曾有一所寺院,如今荡然无存。文中大意如下;一日,北蛮犯军到此,曹女慌不择路,失足跌落井中。(看来井多了,让住在寺院的尼姑也防不胜防啊。)县尉怜女心切,出巨资制幢一所。也许就是在县尉一怒之下,6井沦为3井。幢文还明确记载其方位;黎城古县西北十里“尧山乡”南有“六井古社坛”。那就亲历证实一下。从“尧头”出发按图索骥向东南十里,恰好是“古县村”,于碑文十分相符。只不过古黎城县在唐朝以后就迁至“白马驿”。原址成村,就是缘用至今的“古县村”。但是,碑文中的“尧山乡”唐朝之后县志却无记载。只有“尧头村”与之对应。至于“六井古社坛”,从“尧头村”往南一里的河床西岸循迹而下,如今叫“井上”的小村了就展现在眼前。居此东望是一河之隔的“洪河村”。至于石幢上记载的寺院早无踪迹。6眼井,分布在约50平米面积内。现有3井完好,可惜另外3井塌陷,但遗迹可辨。
金石所记可信度高于其它史册。“尧山乡”在宋以前确实存在。实为“尧头”渊源的佐证。
细想起来;帝,君主。主宰的含义与民间“主”“头”“首”的古义相通。因此,尧头村北与村东相依最近的两座大山都有一“主”字打头的名号。在当时语境情况下,“主”字非帝非君莫属。再有词义;尧,高也,反证,尧不会出生在平原。那么,近在咫尺的两座以“主”命名的高山,是尧生居于此最佳注释。
不会吧,我竟然拥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尧帝踪迹的好事?
可 我们知道,史前是没有文字的。只能靠言传口授来传于后人。所以,传来传去,就演变成今天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远古时期,中原水患多,地势平坦,人们造地穴而居。但是,其抵御狼虫虎豹的功能,是不能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相比的。再看尧头村的生环境就大不一样了;住窑洞冬暖夏凉。以石、木围以高墙。再有西边一里之外‘南信’‘北信’两个小村,与尧头呈等腰三角形之势。三角之间均为1华里。实际上是两处信兵营所在地戍护。防御外族侵略与野兽侵袭,平川地带是无法与这里相比的。山高水盈,山上原始森林中野果野味取之不尽,狩猎、放牧、烧火做饭、取暖柴草用之不竭。
加之,插于尧头之西“白云山”上的卫戍部队。居高临下的注视几十里外镇守太行东大门的险隘东阳关;南边数十里开外浊漳河赵店渡口;西与上党之最高点广志山遥遥相对。真可谓铜墙铁壁,万无一失。
“ 白云山”之名是有来历的。史记记载; 黄帝则云师为名。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也。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也。因尧帝为皇帝5世孙,官职编制以及驻防仍沿用以往。白云秋官带兵常年驻扎在尧头村西的山高林密之阳。肩负卫戍君主之重托,忠良将士倍感神圣。年复一年,生活与军情合二而一,拖家带口军心尚稳。久而久之,在万顷滴翠,牛羊成群,安居乐武,森林资源丰厚中,军团成了自给自足的军塞要镇。古人有官职赐姓的建制,从此,这里的人们都姓白。村名“白云”。
白云镇守之要务之一是安全警戒。当时,传递警讯最快的要数烽火狼烟了。和平时期每天白天要焚烧“平安烟”,这就需要大量的燃料。干柴于湿牛羊粪使烟雾最佳。那么,随军家属放牧的大量牛羊牲畜就派上用场。同时,畜肉为军队提供了生活保障。晚上则需要烽火。大量的干柴就产自山背后,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烽火台选址也很重要。为了防备狼烟被吹散,山梁山顶由于风大是不会被采用的。白云南下3里的山脚有一处开阔凹地,数座峰火台一字排开,能满足密定燃放台数用地需要,其地势仍高于他处。与白云一样的建制。也逐渐成为村落。村名叫“烟”,自今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