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功绩里,更准确的 应该是写 他体现的“国格”,而不是“开拓疆土”。
光“开拓疆土”还真不能确定是功是过,而且亦不是核心 和 好的指导方向。
化抽象为具体,取值来思考,
一个负能量的强大战斗力国家取个(-10,90)A。去攻打一个目前(50,50)的国家B。
那么A开拓疆土即为过,因为它使世界的不义增多。
如果(50,?)直接归属或投奔(10000,?),即使是失掉疆土权柄,亦是功。因为它使世界的义增多。
但也要考虑不确定因素,比如50,80,也不是说马上葬送。真理经得起 长时间拿起,也能容忍低于自身的存在。这时候是示意尊重。
以“国格”来说
(100,100)也不要主动去打(50,50),而是要体现出你的(100,如果(50视之不见,会发生一种“萃取”现象,急性是换掉政治核心而归向(+,慢性是变为(-,直至最终决战。
汉武帝是体现了一些“国格”,至于没机会体现的,也不是他肯定是或不是,但这也在国君当中算优秀的。
要说局限性的话,就是他在选择打的过程中,在崛起的时候又太过侧重于打(当然双方都是各不相让)。选择打是的,因为打说不定是必要,不打 也准备着 也没问题。
汉武帝在开始时,否定了“教化”。因为你连格挡都不能格挡对面(敌对)的攻击,外加对方 “已经是”主动攻击,而不是 “是要”主动攻击。这时候格挡的急迫性极高。
这时候教化是先理,而不能压成宝。
(等互换战力时,它可能会明白先理)
其实在能够格挡的时候,有时候格挡亦是进攻,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要用 教化,萃取。(需要 自信/也能 维持治理)
即使是被迫接打,还要穿插 教化交流。
除非你觉得你这样的治理活不过几集,又非要拿下。那种,是它自身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