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364贴子:2,180,370
  • 20回复贴,共1

总结一下来访人员类型和常被问到的有关强迫症的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4年的时候,我曾发过一个“我曾经是一个深度强迫症患者,我的自我痊愈过程希望能给大家帮助”的帖子,链接https://tieba.baidu.com/p/2895671073?see_lz=1
那个帖子主要讲了一些从强迫症恢复的经验,以及对顺其自然的理解。从那以后陆陆续续有很多人来找我咨询,包括在帖子上留言,私信,微信,也有人线下找我的,这么多年来想了想人数也有几百上千人了,我能回复的基本都回复过了。最近我想总结一下来访者的一些共性,以及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以我的经验,来访者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自己本身就对顺其自然的理论领悟的很好,而且实践上效果也不错了,来找我只是想确认一些观念和问题,基本上就聊几句话,目的就达到了。
第二类是完全不看帖子,或者看了也理解不了的,总是按自己的思路来,而且情绪极不稳定。这一类一开始我还挺耐心去讲解劝导的,后来经历的多了,也觉得实在是没办法,自己都不想救自己,别人又能怎么样呢。所以后来遇到基本就敷衍一下,能不能好只能看造化了。
第三类是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我想重点讲一下,因为这部分似乎人数最多。这一类人我发现有些共性,就是看过很多经验贴,很多书籍,甚至咨询过很多人甚至机构,对各种理论很熟悉,也有一定的理解,想法还很多,但就是实践效果不好,总是被各种症状困扰。对于这一类咨询者,我经常回答的就是真正理解理论是一次飞跃,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第二次飞跃,这两者缺一不可。理论不难,顺其自然几句话就能讲清楚,但是否能真正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也并不一定容易。


1楼2021-07-12 18:54回复
    我收集了一下这些年来接受咨询的聊天记录,涉及隐私我就都不放截图了,而且不同人情况不同,问题也不同,我这里就整理一些共性的和我觉得很关键的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1. 顺其自然有没有判断标准,怎样的或者行为才算是自然的?比如说想检查有没有关门,到底应该去检查还是不去检查;有个循环重复的想法,到底应该去想还是不去想?
    答:顺其自然是一种理念,在实践层面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果只是纠结于怎样才是自然的,怎样才是对的,这是对顺其自然的误解和误读。以检查关门为例,只要是自然的就是可以的,比如觉得自己想检查就可以检查,不想检查就可以暗示自己松动了也无所谓,对自己不影响。慢慢把心态调整到不急不躁就可以的。
    要强调的是,刻意去想,或者刻意不去想,效果肯定是不太好的。应该怎么做呢,强迫念头来的时候,需要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就是我反正也废了随意去想吧,大概这种念头,最终才能达到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结果,那就是想都懒得去想。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对自然的理解和运用,当念头来了的时候,多去训练怎么样才是自然的感觉,而不是刻意去克制。
    2. 为什么看了很多理论,感觉也理解了,但实践上没用呢?
    答: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自认为自己理解了,实际上还差一些。
    第二种是功利心和患得患失的心态太重,很多人去学习这些理论就是为了想早日痊愈,症状好了一点就想急切地更好,症状反复了一些心态就崩了。心理太急切想治愈强迫症,一般来说反而都是反效果。我常常说,想从强迫症中恢复,功利心一定不能太强,越想恢复,花的时间精力越久,对待强迫症要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就是反正已经糟糕成这样了,还能怎么样的心态。
    3. 治疗强迫症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心理,导致自己太佛系,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和发展业余爱好怎么办?
    答:无为和进取或者爱好其实并不冲突。无为是为了改善强迫的症状,但并不妨碍工作的进取和体验更多的爱好,这两者其实可以分开来看。工作中努力和生活中的体验和你思维上的自然并不是矛盾的。现在觉得不思进取或者放弃原本的爱好,可能实际上也不一定是受自然和无为的思想影响,可能有其它的因素,比如人的惰性,或者兴趣丧失都有可能,强迫症的顺其自然心理可能只是懒惰的借口。
    4. 强迫症伤害自己太深,想到就恨,现阶段达不到接纳的心态,要喜欢它,感激它,如何才能达到呢?
    答:强迫症一定曾经伤害过自己,也可能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放下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可能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当能够放下的时候,就是达到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的时候。换句话说,人的一生会遭遇诸多困难坎坷,强迫症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件事,面对这些困难坎坷,难道真的只是应该讨厌和憎恨吗?心胸的宽阔对人的心态有很多积极的影响,自助者天助,我说再多的鸡汤也没用。
    5. 怎样判断有没有改善的效果?
    答:有没有效果主要看实践的效果,再多的指标也没有自己的体会有用,有没有好转,自己心里应该有答案。
    6. 就是忍不住去想一个想法,或者做一个动作怎么办?
    答:不完美并不影响我的生活,可以建立一个最低的可接受的观念。比如说最差就是耗在这想一天事情,或者做一天事情,又能怎样呢。
    我常举一个例子,失眠的时候,我一般就想,哪怕我今晚说不着,也算是躺着休息了,不会影响第二天的状态。这样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一般这样想一会就睡着了。
    7.日常做些什么有助于强迫症痊愈
    答:心态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理解顺其自然的意思,然后功利心不能重,不要太急切地想变好。
    其它的话多培养些兴趣爱好,有时间可以出去玩,注意力转移也是有用的。


    3楼2021-07-12 18:59
    收起回复
      2025-08-11 12:13: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最后祝愿大家能够早日康复!


      4楼2021-07-13 09:55
      回复
        好幸运,看过lz的帖子,现在我已完全痊愈


        IP属地:上海5楼2021-07-13 10:42
        收起回复

          翻翻收藏夹,原来17年就收藏了,只是这些帖子都被吞了,那么多人的问题、探索都没了


          IP属地:上海6楼2021-07-13 14:29
          收起回复
            当年看过兄台的帖子,受益匪浅,可惜后来被平台删掉了


            IP属地:安徽7楼2021-07-14 13:49
            收起回复
              我好像看过这个帖子,也收藏了这个帖子后来无法访问了,楼主是不是211研究生开头自我介绍的时候


              IP属地:浙江8楼2021-07-14 14:48
              收起回复
                楼主,还是访问不了


                IP属地:浙江9楼2021-07-15 06:51
                收起回复
                  2025-08-11 12:07: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不了呢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8-04 19:10
                  回复
                    有没有链接,我想看看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8-04 19:24
                    回复
                      之前的帖子由于时间久远,被百度删了,目前只有我自己的账号能看。我把那个帖子的内容复制到这里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8-05 03:41
                      回复
                        “我曾经是一个深度强迫症患者,我的自我痊愈过程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偶然之间,进入了这个贴吧,看到了很多吧友的经历,内心有很大的触动。我曾是深度的强迫症患者,深知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之后会详述。现在痊愈的差不多,但想想以前,再看看吧里那些被强迫症困扰的人痛苦的感觉,于是我希望尽我微薄之力,帮助仍在受此病困扰的人原理痛苦。
                        首先,我要强调一个事实,我所说的痊愈,不是指强迫症彻底的从我身上消失了,而是指,我认可了它存在在我身体的一部分里,我接纳了它,尽管偶尔也会有轻微的困扰,但也会通过一些方法,将不良影响减轻到最少。记住,这里我讲了很关键的一点,对待强迫症,不要对抗,越对抗越痛苦,而是要接纳它,把它当做身体里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难转变和掌握的技巧,也是治愈强迫症的精髓。
                        下面,我想回忆一下我年少时的一些症状。我不懂一些专业的术语,可能表达的不是很专业,但是我相信应该会有一些共鸣。从小学开始,我患有严重的动作强迫,思维强迫。所谓的动作强迫,就是我会克制不住的做一些动作,比如眨眼,眨一下左眼,必须再要眨一下右眼,然后再眨一下左眼,总是想,就眨最后一下了,以后再也不眨了,可是,却深陷其中。还有咳嗽,呼吸,耸肩,小声重复一句话,等等等等,太多了。思维强迫,其实也是一个意思,不受控的去想一件事。其中的痛苦就不再赘述了。
                        其实,现在想想看。最痛苦的未必是病本身,而是社会的不理解。更多人把这些症状当做神经病行为,甚至是父母,总是给我说,这毛病,一定要改啊。呵呵,说的容易。其实内心的孤独更加缠绕着我脆弱的内心,因为这种痛苦的感觉,我无处诉说,因为我觉得没人会懂,会理解,如果说出来,别人一定会觉得我是神经病。那时候没有接触网络,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一起经历着这种痛苦,如果当时知道,也许会好一些。我相信,现在相对孤僻内向的性格,心里有什么事都愿意埋藏在心里,不愿意和别人说。和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我看到吧里有些人,因为强迫症,影响了学业,甚至耽误了人生的发展。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却在这种可怕的疾病中度过,我很是悲伤和惋惜。又或者会感激,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也许是有还算不错的悟性,让我在几年的煎熬之后,似乎悟到了抗病的方法,沿用至今。
                        我总结的治愈方法核心为八个字,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虽然我从没有仔细研究过森田疗法,但我猜测我一直悟出的方法和它可能是异曲同工的。我相信这种方法足以能够对抗强迫症。只是一些人看了这种方法,可能并没有领悟它的精髓,又或是看懂了,但实际用的时候又效果不好。
                        所谓顺其自然,简而言之,就是当你有强迫的意识是,就不去压制,而是自然地随他去。当然这之中有很多误区,比如会认为,如果我有强迫的意识,就一定要随他去强迫,这就错了,为什么,因为你随他去强迫,本身就是一种对强迫的对抗,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自然地流出,而是——你想不再强迫,你想让自己痊愈,所以你放任它强迫,是为了治愈自己,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误区,因为这种整体的行为,是受自己明确的功力目的驱动的,本身就是一种强迫,所以就不是顺其自然,违背了它的本意,所以是错误的。这里再次强调,切记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不能想着迅速摆脱强迫症。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误区,还有很多的误区。比如,当有强迫意识的时候,想重复一句话。当然你越不想重复,脑海中就越克制不住,这个希望大家都明白。对待强迫症,越抵制,越痛苦,因为这不是正确的方法。言归正传,当你想强迫重复一句话的时候,当然我想克制自己不去重复,不去强迫,于是呢,就需要这种方法,顺着他,随他来强迫,已达到不强迫的目的。但是上文我说过了,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强迫吗?会不会没有用?其实我告诉大家,它有用!可是这不是和上文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当我发现我用这样一种方法来抵制强迫,本身就是一种强迫的时候,你可以再深入地想,是啊,我就是要这样啊,(我用这种方法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注意,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自然,只要是自然的,随你想的多复杂或者多简单,只要是自然的,不受约束的,就最终是可以治愈强迫症。
                        到最后,我们会接纳强迫症,它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部分。如果他要闹,那就随他去闹。这就是对待强迫症最佳的心态。攻克强迫症的唯一方法就是,我不去攻克他。控制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随他焦虑去。强迫症是你永远无法压倒的弹簧,因为他就是你心中的一部分,自己这么可能压倒自己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强迫症来的时候,随他来,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不来了,或者来了也没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8-05 03:45
                        回复
                          接上文。
                          可能我这么说会使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愤慨。但如果真的想治愈好强迫症,不仅要接纳它,更要把他当做一个朋友,从内心深处爱他。因为它不是别人,就是你内心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永远克制不住的原因,自己永远无法和自己较劲)。就像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当初自然深恶痛绝,但是如果我们超然之上,一定会感激那些苦难,苦难对我们的伤害才会真的消失。
                          有很多人咨询我,大意就是理解不了我讲的意思,或者是理解了一点,但却做不到。我想,我有过很多很孤独的时光,虽然很寂寞很无助,却能让我真正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悟;感谢那些孤独的时光,让我想明白了很多问题,比如什么叫顺其自然,什么叫接纳,什么叫不抗拒。我想现在的很多人完全没有经过自己深入的思考,就急于求成,想找到一条捷径,这样其实是行不通的。我不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我不是生来就明白这些道理。我觉得一切的想要的东西都是要努力才可以得到。尤其是孤独的时光里,才是真正可以深入去思考的机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8-05 0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