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外航天服:中国设计和文化自信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小宁
视频制作 叶源昊
7月4日上午10时,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这是13年后我国航天员第二次执行出舱任务。航天员刘伯明站上机械臂,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全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简称“舱外服”)也首次亮相。舱外服的设计经历了多长时间?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记者就此专访了参与舱外服工业设计部分的专家——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罗建平。
历时8年,舱外服的工业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团队深度合作的结果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舱外服工业设计团队的成员。
罗建平:舱外服的设计过程比较漫长,从2013年开始到升空,经历了8年多的时间。团队成员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我曾在湘潭大学工作、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湘潭大学的马秋成教授、清华大学的蔡军教授等专家学者在舱外服的机械结构和设计创新思维方面深度参与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舱外服工业设计方面的创新,是多个跨学科、跨领域团队深度合作的结果。我们有的老师专门研究航天服的设计理念、策略;有的老师负责人因工效学的产品布局和人-服交互界面设计,包括如何根据中国人的身材比例来调整服装的整体布局(之前可参考的比例都来自美国、俄罗斯,并不适合中国);有的老师负责结构设计、产品装配等方案如何实现;还有的老师研究产品的色彩与装饰图形。
让舱外服更好看、更好用、更可靠
记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参与到舱外服的设计工作中的?
罗建平:我们能有幸参与到这个项目,是因为载人航天的相关部门希望找一个工业设计团队参与装饰和美化新一代的航天服。我们的团队抱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在没有航天产品设计经验的情况下,与多个实力强大的其他单位PK并最终胜出。能入选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基于系统调研,我们提出了让航天服“更好看(具有中国美学特征与识别性)”“更好用(人性化)”“更可靠(易于实现、轻量化)”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而不仅仅拘泥于原本做美化的设计要求。这个理念以及基于这个理念而作出的设计方案获得了在场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也给予了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小宁
视频制作 叶源昊
7月4日上午10时,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这是13年后我国航天员第二次执行出舱任务。航天员刘伯明站上机械臂,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全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简称“舱外服”)也首次亮相。舱外服的设计经历了多长时间?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记者就此专访了参与舱外服工业设计部分的专家——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罗建平。
历时8年,舱外服的工业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团队深度合作的结果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舱外服工业设计团队的成员。
罗建平:舱外服的设计过程比较漫长,从2013年开始到升空,经历了8年多的时间。团队成员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我曾在湘潭大学工作、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湘潭大学的马秋成教授、清华大学的蔡军教授等专家学者在舱外服的机械结构和设计创新思维方面深度参与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舱外服工业设计方面的创新,是多个跨学科、跨领域团队深度合作的结果。我们有的老师专门研究航天服的设计理念、策略;有的老师负责人因工效学的产品布局和人-服交互界面设计,包括如何根据中国人的身材比例来调整服装的整体布局(之前可参考的比例都来自美国、俄罗斯,并不适合中国);有的老师负责结构设计、产品装配等方案如何实现;还有的老师研究产品的色彩与装饰图形。
让舱外服更好看、更好用、更可靠
记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参与到舱外服的设计工作中的?
罗建平:我们能有幸参与到这个项目,是因为载人航天的相关部门希望找一个工业设计团队参与装饰和美化新一代的航天服。我们的团队抱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在没有航天产品设计经验的情况下,与多个实力强大的其他单位PK并最终胜出。能入选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基于系统调研,我们提出了让航天服“更好看(具有中国美学特征与识别性)”“更好用(人性化)”“更可靠(易于实现、轻量化)”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而不仅仅拘泥于原本做美化的设计要求。这个理念以及基于这个理念而作出的设计方案获得了在场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也给予了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