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传染病的队伍里,有一支战队听上去很隔行——数学家。
今年5月21日,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在广州荔湾区冒头。生物学家迅速确定,造成感染的是印度发现的变异毒株,疾控专家马上展开流行病学调查。
此时,数学家黄森忠正坐在离广州2000多公里远的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上山峦起伏般的一组组曲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这位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率领团队依据数学模型开发出EpiSIX传染病传播预测系统(以下简称“预测系统”)。
在广州荔湾区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录入预测系统后,黄森忠团队作出一个预判:荔湾区这轮疫情可能于6月24日前结束。这个预判说明,在广州,疫情已受到有效控制。
黄森忠不爱空发议论,他习惯用数据说话。他会长时间安静地坐在电脑前,盯着数据在数学模型里“跑”出一条条“波浪”,一连几个小时,水都不喝一口。
在他眼中,每一条波线都记录着人类与病毒的厮杀。“波峰就是拐点,意味着从那时起,人类占了上风。”黄森忠从椅子里直起身子,指着一道道时而向上攀升、时而又向下滑坡的波线,用了一个感性的比喻,“波形一旦下探,就像是人类把疫情打下去的样子。”
今年5月21日,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在广州荔湾区冒头。生物学家迅速确定,造成感染的是印度发现的变异毒株,疾控专家马上展开流行病学调查。
此时,数学家黄森忠正坐在离广州2000多公里远的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上山峦起伏般的一组组曲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这位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率领团队依据数学模型开发出EpiSIX传染病传播预测系统(以下简称“预测系统”)。
在广州荔湾区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录入预测系统后,黄森忠团队作出一个预判:荔湾区这轮疫情可能于6月24日前结束。这个预判说明,在广州,疫情已受到有效控制。
黄森忠不爱空发议论,他习惯用数据说话。他会长时间安静地坐在电脑前,盯着数据在数学模型里“跑”出一条条“波浪”,一连几个小时,水都不喝一口。
在他眼中,每一条波线都记录着人类与病毒的厮杀。“波峰就是拐点,意味着从那时起,人类占了上风。”黄森忠从椅子里直起身子,指着一道道时而向上攀升、时而又向下滑坡的波线,用了一个感性的比喻,“波形一旦下探,就像是人类把疫情打下去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