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五莲县因地制宜,在汪湖镇引进智恒30MW光伏复合项目,将光伏发电与土地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发展“农光互补”模式,种植喜阴经济作物及中药材,大力发展“板下经济”,有效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汪湖镇智恒30MW光伏复合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日光玻璃温室大棚,蓝色的光伏板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格外引人瞩目。继续深入光伏复合项目现场,只见一排排“铁庄稼”支柱沿着宽窄相间的垄行整齐排列,整片光伏区一望无际,变成了一片田成方、路成行、道相通的“光伏支架田”。正在进行支架安装作业的工人与光伏支柱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面发电,下面种植,一地两用,一举两得。”该项目由青岛前沿发展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选址于后泥牛村北、曹家官庄村西,占地983亩,建设光伏区700亩、示范区150亩,通过高支架和农业大棚模式,带动药材种植2万余亩,达产后,年均收益6382.13万元,吸纳就业100余人。项目不仅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也促进了农业转型,助推旅游发展,实现光伏发电、农业与旅游业深度的产业融合。

青岛前沿发展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桂亮表示,“该项目于去年十月份开工,年预计投资1.5亿,项目园区整体规划已设计完成。第二个7000平的日光玻璃温室大棚近期准备开工,光伏区完成工程量的百分之五十,到位资金8900万,下一步我们将倒排工期 、挂图作战,在确保安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如期完工。”

“农光互补”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立体构造、一地两用、复合收益,在发展绿色新能源的同时也推进了当地乡村振兴。目前,第1个日光玻璃温室大棚已建设工程量的100%,已种植丹参100亩,完成黄精块茎栽培50亩和大棚育苗5亩,项目施工方正在加快推进光伏区与开关站建设进度,桩基打孔已完成92%,灌注桩完成56%,钢筋笼完成65%,支架安装27%。

项目首席服务员岳晓说:“作为首席服务员,我积极到项目现场对接服务,与项目方负责人交流学习,了解项目面临困难,制定可行性措施,对上争取相关政策、资金支持,确保项目向前推进,早日落地投产。”
走进汪湖镇智恒30MW光伏复合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日光玻璃温室大棚,蓝色的光伏板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格外引人瞩目。继续深入光伏复合项目现场,只见一排排“铁庄稼”支柱沿着宽窄相间的垄行整齐排列,整片光伏区一望无际,变成了一片田成方、路成行、道相通的“光伏支架田”。正在进行支架安装作业的工人与光伏支柱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面发电,下面种植,一地两用,一举两得。”该项目由青岛前沿发展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选址于后泥牛村北、曹家官庄村西,占地983亩,建设光伏区700亩、示范区150亩,通过高支架和农业大棚模式,带动药材种植2万余亩,达产后,年均收益6382.13万元,吸纳就业100余人。项目不仅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也促进了农业转型,助推旅游发展,实现光伏发电、农业与旅游业深度的产业融合。

青岛前沿发展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桂亮表示,“该项目于去年十月份开工,年预计投资1.5亿,项目园区整体规划已设计完成。第二个7000平的日光玻璃温室大棚近期准备开工,光伏区完成工程量的百分之五十,到位资金8900万,下一步我们将倒排工期 、挂图作战,在确保安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如期完工。”

“农光互补”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立体构造、一地两用、复合收益,在发展绿色新能源的同时也推进了当地乡村振兴。目前,第1个日光玻璃温室大棚已建设工程量的100%,已种植丹参100亩,完成黄精块茎栽培50亩和大棚育苗5亩,项目施工方正在加快推进光伏区与开关站建设进度,桩基打孔已完成92%,灌注桩完成56%,钢筋笼完成65%,支架安装27%。

项目首席服务员岳晓说:“作为首席服务员,我积极到项目现场对接服务,与项目方负责人交流学习,了解项目面临困难,制定可行性措施,对上争取相关政策、资金支持,确保项目向前推进,早日落地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