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研究之展望:
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或中国化的管理理论
Jay B. Barney 张书军
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 中山大学(中国)
摘 要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存有两种可能的研究进路:第一是促进管理理论的中国化——着重在中国或华人情境下运用或检视已在其他情境中发展的管理理论,以使之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在兴起的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
验室,以验证并改善普遍性的管理理论。第二,发展中国化的管理理论——着重于对中国或华人社会独有的管理现象提出解释。为了更好地阐释中国或华人管理现象,此路径强调应摆脱西方学者所设定的议题与框架,而由中国或华人
学者自主、有创造性地探勘研究议题。最后,本文就未来中国与华人管理研究路径选择的意涵,以及两种路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中国管理研究,理论发展,中国化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中国化
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游子久伫立,极目望一径。
蜿蜒复曲折,隐于丛林中。我选另一途,合理亦公正。
草密人迹罕,正待人通行。足迹踏过处,两路皆相同。
两路林中伸,落叶无人踪。我选一路走,深知路无穷。
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数十年之后,谈起常叹息。
林中两路分,一路人迹稀。我独进此路,境遇乃相异。
——Robert Frost:《未选择的路》,1921 (译者:关山)
前言
诗中,Frost 唯美地描述了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决策时所面临的挑战。通常,
备选路径的好坏是不清晰的:两路皆相同;对个体而言,道路的选择实非易事,
尤其是想要鱼与熊掌两者得兼:可惜难兼行;而且决定了通常是无法反悔的:
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但是,诗人也提醒我们,无论决策多么困难,我们
终究要做出决策,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穿越那片「丛林」。回头来看,从路
径依赖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做出的选择最终将是「境遇乃相异」。
如诗中所描述的游子,中国与华人的管理学者也正面临着类似的选择——
应该选择何种路径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呢?中国或华人的学术研究要致力
于演绎式的理论发展与验证, 还是要致力于归纳、深度描述的研究?中国或华人的学术研究是为了知识而探究知识,还是要关注知识的应用与提升企业绩效?我们要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训练中国与华人的管理学者,还是要致力于发展中国与华人独有的研究路径?
不论如何,中国与华人管理学者所面临的选择并不比诗中游子来得简单。
Frost 假定丛林中已存有两条可以穿越的路,但是中国与华人管理学者的研究选
择目前可能还很模糊。事实上,中国的研究未来还处于创造之中——中国的管
理学者、被研究的企业与管理人员、回应此类研究的审稿人与编辑,以及阅读
这些研究的全球管理学者,都是此一创造过程的关键贡献者。这些个体与机构
所做出的选择,对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将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还正在兴起,这是一个具有路径依赖与动态演进特征的发展过程,事前我们难以预测其最终结果。中国管理研究的兴起,和研究某一新企业或新产业的兴起非常类似——其未来并非命中注定,而是由参与创造过程的个体与机构所决定的。
然而,不论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如何演进,似乎都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已被不同学者以不同的方式讨论过了,即中国或华人管理研究应该是致力于推动管理理论的中国化,还是中国化的管理理论呢?藉由分析中国管理研究发
展的两种可能路径,本文拟对此一根本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旨在描述这两条备选路径,讨论与各路径选择相关的问题,以及在此
两路径间建立连结时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由于行走各路径所需要具备的
能力颇为不同,单一学者很难两路兼行。我们也认为,强大的制度压力或许会
使某一路径显得比另一路径更有价值,因而,有不少学者选择前一路径。但是,
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或中国化的管理理论
Jay B. Barney 张书军
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 中山大学(中国)
摘 要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存有两种可能的研究进路:第一是促进管理理论的中国化——着重在中国或华人情境下运用或检视已在其他情境中发展的管理理论,以使之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在兴起的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
验室,以验证并改善普遍性的管理理论。第二,发展中国化的管理理论——着重于对中国或华人社会独有的管理现象提出解释。为了更好地阐释中国或华人管理现象,此路径强调应摆脱西方学者所设定的议题与框架,而由中国或华人
学者自主、有创造性地探勘研究议题。最后,本文就未来中国与华人管理研究路径选择的意涵,以及两种路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中国管理研究,理论发展,中国化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中国化
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游子久伫立,极目望一径。
蜿蜒复曲折,隐于丛林中。我选另一途,合理亦公正。
草密人迹罕,正待人通行。足迹踏过处,两路皆相同。
两路林中伸,落叶无人踪。我选一路走,深知路无穷。
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数十年之后,谈起常叹息。
林中两路分,一路人迹稀。我独进此路,境遇乃相异。
——Robert Frost:《未选择的路》,1921 (译者:关山)
前言
诗中,Frost 唯美地描述了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决策时所面临的挑战。通常,
备选路径的好坏是不清晰的:两路皆相同;对个体而言,道路的选择实非易事,
尤其是想要鱼与熊掌两者得兼:可惜难兼行;而且决定了通常是无法反悔的:
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但是,诗人也提醒我们,无论决策多么困难,我们
终究要做出决策,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穿越那片「丛林」。回头来看,从路
径依赖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做出的选择最终将是「境遇乃相异」。
如诗中所描述的游子,中国与华人的管理学者也正面临着类似的选择——
应该选择何种路径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呢?中国或华人的学术研究要致力
于演绎式的理论发展与验证, 还是要致力于归纳、深度描述的研究?中国或华人的学术研究是为了知识而探究知识,还是要关注知识的应用与提升企业绩效?我们要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训练中国与华人的管理学者,还是要致力于发展中国与华人独有的研究路径?
不论如何,中国与华人管理学者所面临的选择并不比诗中游子来得简单。
Frost 假定丛林中已存有两条可以穿越的路,但是中国与华人管理学者的研究选
择目前可能还很模糊。事实上,中国的研究未来还处于创造之中——中国的管
理学者、被研究的企业与管理人员、回应此类研究的审稿人与编辑,以及阅读
这些研究的全球管理学者,都是此一创造过程的关键贡献者。这些个体与机构
所做出的选择,对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将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还正在兴起,这是一个具有路径依赖与动态演进特征的发展过程,事前我们难以预测其最终结果。中国管理研究的兴起,和研究某一新企业或新产业的兴起非常类似——其未来并非命中注定,而是由参与创造过程的个体与机构所决定的。
然而,不论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如何演进,似乎都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已被不同学者以不同的方式讨论过了,即中国或华人管理研究应该是致力于推动管理理论的中国化,还是中国化的管理理论呢?藉由分析中国管理研究发
展的两种可能路径,本文拟对此一根本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旨在描述这两条备选路径,讨论与各路径选择相关的问题,以及在此
两路径间建立连结时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由于行走各路径所需要具备的
能力颇为不同,单一学者很难两路兼行。我们也认为,强大的制度压力或许会
使某一路径显得比另一路径更有价值,因而,有不少学者选择前一路径。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