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和“热人也很好发”(以下简称“好发”)网友对有关姜昆的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由于这个讨论是在其他贴子中展开的,已经严重偏离原贴楼主的本意,现移步至此继续讨论,也欢迎其他网友踊跃参与(原贴请参见启明茶社吧目前排名第一的贴子)。
在讨论中,我的观点是:姜昆是一名优秀、成功的相声演员,而“好发”网友则跟我持完全相反的观点,甚至对姜昆是否能称为相声演员也持怀疑态度,并给出了三条理由:1、姜昆的基本功不行。2、姜昆不会“背”。3、姜昆的相声都是在教育人。现逐条回复。
1、相对其他从小坐科的相声演员而言,姜昆的基本功确实是短板,这个我从来没有否认过。但基本功的好坏绝不是评价一名相声演员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等。而且“基本功”三个字包含了很多方面,没有人能面面俱到,只概括笼络而不深入具体就等于没说。如果说基本功是姜昆的短板的话,那么在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方面姜昆完全无愧于“优秀”二字,多回顾一下姜昆在相声创作方面的成绩,多感受一下姜昆早期相声的现场氛围,多了解一下姜昆当年的火爆程度,结论自然不言而喻。马季先生的眼光不会欺骗人,“十大笑星”的称号不会欺骗人,观众的掌声和笑声更不会欺骗人。
2、关于“背”的话题,其实是由原贴引起,“好发”网友对此还进行了“升华”:会背者比不会背者强;会背也知其所以然者比会背但不知其所以然者强。关于这个观点,我本人十分同意,但“好发”网友并没有具体指出这个“背”的内容是什么。根据上下文,我认为他指的可能是贯口(请“好发”网友注意,不是“灌口”),因为姜昆的确曾经背过一段贯口,至于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事实上,姜昆的确“背”下来了,并不存在“背不出”(请“好发”网友注意,不是“背不住”)的问题,只是不太熟练,而且他自己也承认过当年没有系统地学习传统技法。我认为这个不算太大的问题,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如果仅以此来评价姜昆“不算相声演员”,未免有失偏颇。那么我请问:既然贯口是“背”,那么舞台上的其他语言表演算不算“背”?姜昆创作表演了上百段相声,“背”的内容不计其数,如果其他相声演员不会这些内容,是不是也不能称之为合格呢?
3、这个话题也是由原贴引起,楼主的标题是“相声演员还是应该有点知识好”,我也很同意,并且指出姜昆创作表演过大量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作品。对此,“好发”网友提出了异议,说“知识性趣味性”是在教育人。我的解释是:演员通过塑造的人物或表演的故事向观众传达知识,而不是亲自给观众上课,所以不是教育人。而“好发”网友则一口认定“传达”=“教育”,这个我实在无话可说,只能希望他有工夫查一查汉语词典。如果他对此观点坚定不疑的话,我只能奉劝他远离当今社会,因为生活中的“教育”无处不在,比通过相声传达知识有过之而无不及。回到原贴楼主所举的例子,传统相声《批三国》中的“三张断三桥”算不算相声中的“知识”,演员表演这个作品是不是在“教育”观众?如果不是,那么姜昆的相声为什么是呢?这个理由何在?此外,我还说过“知识性”作品不讨巧,他却说这和“趣味性”相矛盾。我的原意是“知识性”作品不好创作,因为没有明确的矛盾冲突,无法制造明显的包袱,所以数量很少,不容易达到令观众满意的“笑果”,但姜昆能够把各种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当中,既传达了知识,又不失趣味性。不知道这个解释“好发”网友能否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好发”网友相关质疑的回应,欢迎其他网友也能提出不同意见,大家共同讨论,共同进步。
在讨论中,我的观点是:姜昆是一名优秀、成功的相声演员,而“好发”网友则跟我持完全相反的观点,甚至对姜昆是否能称为相声演员也持怀疑态度,并给出了三条理由:1、姜昆的基本功不行。2、姜昆不会“背”。3、姜昆的相声都是在教育人。现逐条回复。
1、相对其他从小坐科的相声演员而言,姜昆的基本功确实是短板,这个我从来没有否认过。但基本功的好坏绝不是评价一名相声演员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等。而且“基本功”三个字包含了很多方面,没有人能面面俱到,只概括笼络而不深入具体就等于没说。如果说基本功是姜昆的短板的话,那么在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方面姜昆完全无愧于“优秀”二字,多回顾一下姜昆在相声创作方面的成绩,多感受一下姜昆早期相声的现场氛围,多了解一下姜昆当年的火爆程度,结论自然不言而喻。马季先生的眼光不会欺骗人,“十大笑星”的称号不会欺骗人,观众的掌声和笑声更不会欺骗人。
2、关于“背”的话题,其实是由原贴引起,“好发”网友对此还进行了“升华”:会背者比不会背者强;会背也知其所以然者比会背但不知其所以然者强。关于这个观点,我本人十分同意,但“好发”网友并没有具体指出这个“背”的内容是什么。根据上下文,我认为他指的可能是贯口(请“好发”网友注意,不是“灌口”),因为姜昆的确曾经背过一段贯口,至于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事实上,姜昆的确“背”下来了,并不存在“背不出”(请“好发”网友注意,不是“背不住”)的问题,只是不太熟练,而且他自己也承认过当年没有系统地学习传统技法。我认为这个不算太大的问题,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如果仅以此来评价姜昆“不算相声演员”,未免有失偏颇。那么我请问:既然贯口是“背”,那么舞台上的其他语言表演算不算“背”?姜昆创作表演了上百段相声,“背”的内容不计其数,如果其他相声演员不会这些内容,是不是也不能称之为合格呢?
3、这个话题也是由原贴引起,楼主的标题是“相声演员还是应该有点知识好”,我也很同意,并且指出姜昆创作表演过大量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作品。对此,“好发”网友提出了异议,说“知识性趣味性”是在教育人。我的解释是:演员通过塑造的人物或表演的故事向观众传达知识,而不是亲自给观众上课,所以不是教育人。而“好发”网友则一口认定“传达”=“教育”,这个我实在无话可说,只能希望他有工夫查一查汉语词典。如果他对此观点坚定不疑的话,我只能奉劝他远离当今社会,因为生活中的“教育”无处不在,比通过相声传达知识有过之而无不及。回到原贴楼主所举的例子,传统相声《批三国》中的“三张断三桥”算不算相声中的“知识”,演员表演这个作品是不是在“教育”观众?如果不是,那么姜昆的相声为什么是呢?这个理由何在?此外,我还说过“知识性”作品不讨巧,他却说这和“趣味性”相矛盾。我的原意是“知识性”作品不好创作,因为没有明确的矛盾冲突,无法制造明显的包袱,所以数量很少,不容易达到令观众满意的“笑果”,但姜昆能够把各种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当中,既传达了知识,又不失趣味性。不知道这个解释“好发”网友能否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好发”网友相关质疑的回应,欢迎其他网友也能提出不同意见,大家共同讨论,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