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1,237贴子:3,028,645

"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开篇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那“道”的概念又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解释:道,从首,谓长行。首,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长行于面之所向与行之所达之涂即为道。在《老子》中,“道”的概念又包含了那些内涵呢?我们从《老子》中寻找答案。
《老子》中用到“道”字,共有三十七章。所以《老子》论“道”不会脱出这个范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赋予“道”的相应内涵。
第一,“道”是构成包含宇宙在内的所有物质、能量的总和。在使用这一内涵中,有时“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
其实两者内涵一致,只是为了表述方便。打个比方,家里生了小孩,是一件欢喜的事情,叫添丁进口。那么作为刚刚降生的婴儿,他是刚刚成为家庭的一员。但作为大家庭,大家早就在关心关怀婴儿的降生,也早就知道这个家庭成员在孕育存在。所以为了表述方便,以婴儿的降生为标志,叫添丁进口,人为的将大家庭一分为二,以原来的家庭成员为基础,以新生婴儿为增加。
所以“道”就是包括新生婴儿在内的所以家庭成员的总和。但为了表述方便,在面对婴儿降生这个事件上,“道”又表述为,新生婴儿以外的家庭成员,对于他们来讲叫添丁进口。
两者一而二,二而一。表述的是同一种内涵。
第二,“道”是指包含宇宙在内的所有事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所有规律。在使用这一内涵中,有时“道”是指事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中最核心的、最基础的、最精髓的那部分规律。
其实两者内涵一致,只是为了表述方便。打个比方,民以食为天,根源是人体运行需要能量支持,没有能量摄入,人会死亡。但是我们如果只知道民以食为天这个规律,当面对生病的无法进食的病人时,我们准备丰盛的食物是无效的。还需要有医学手段输液葡萄糖,这样才能保证病人最终康复,能够自己进食。输液所秉承的就是核心规律:给身体输入能量。  
所以“道”就是包括输液、饮食在内的所有身体获取能量的方法手段。但为了表述方便和准确, “道”有时只表述为摄取能量。
两者一而二,二而一。表述的是同一种内涵。
上面对“道”的内涵做了分析说明。“道可道,非常道”的意义也就在其中了。
“道”广义的讲,是构成包含宇宙在内的所有物质、能量的总和,是指包含宇宙在内的所有事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所有规律。这些物质、这些规律我们又怎么能全部认知、全部循守。我们所认知的、所循守的“道”,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所显现、表现、运行的“道”。这些条件有些为我们所知,有些不为我们所知。“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导致这些条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是我们所认知循守的“道”却是被限定在这些条件之下的。一些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条件的变化会导致我们认为恒常的“道”发生新的变化。从而颠覆我们认为终极的认知与规律。所以我们所认知和循守的“道”已经不是 “常道”( 常态的道)了,他是“非常道”,是在我们所知的条件和不为我们所知的条件下 “常道”的一个相应表现。
比如,原来人们认为电磁波直线传播,而地球是圆的,所以电磁波不能在地球上远距离传播,认为这是“常道”。结果一试验,因为电离层的反射作用,电磁波可以远距离传播。
那么原来认知、循守的在“电磁波直线传播”和“地球是圆的”两个条件下“电磁波不能在地球上远距离传播”是 “常道”。 由于“电离层反射电磁波”这个条件的影响, “电磁波能在地球上远距离传播”就是 “非常道”。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电磁波能在地球上远距离传播”是常识性的东西,是“常道”。
所以“常道”与“非常道”是相互转化的。正如第二章所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常”与“非常”是人为的、相对相生的概念。
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整个“道”的系统中,变异、变化是“常态”。相对于“道”这个系统,其某一个局部被各种因素限制下来、固化下来,所展现的、运行的,是“非常态”。但是在这个被各项因素限制下来、固化下来的部分,对于其内部的变化状况来讲,又成为“常态”;其内部变化的状况又成为“非常态”。
打个比方,中午午餐时间,你可以选择吃饭或者不吃饭。在没确定下来前 ,两种可能都存在,所以“吃或不吃”的变化是常态,“吃”与“不吃”的任一选择都是非常态。当确定下来要吃饭,那么吃饭是常态,吃什么的变化是非常态。
所以“道”和其他事物的区别是:道,变化是常态;其他事物,不变是常态。所以,一般事物,“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不变是常态。而道正相反,这也是“反者道之动”的根源。
综上所述,“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一个“道”,就是具备物质属性和规律属性的大道;第二个“道”,就是对物质属性的认知和对规律属性的循守。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大道中我们可以认知和循守的部分是“非常态”的道。



1楼2010-03-30 22:08回复
    是的,一切皆为道。这与佛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相通的意境。佛学中一切教派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以此为基点。


    4楼2010-03-31 21:31
    回复
      2025-10-12 06:46: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什么你说的道那么符合逻辑呢?
      那么老子为啥说:上士闻道仅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亡若存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呢?


      IP属地:广东5楼2010-03-31 21:45
      回复
        常变的本质乃不变。常变乃表象,不变是其基。


        6楼2010-03-31 21:51
        回复
          回复五楼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是循守道,是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就是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7楼2010-03-31 22:26
          回复
            7楼如何理解后面那一句,不大笑不足以闻道?有如何老子所言的“建言若反呢?上士、中士、下士,究竟谁是道,谁是德,谁是失呢?


            IP属地:安徽8楼2010-03-31 22:30
            回复
              • 211.138.5.*
              本来就没有研究嘛啊


              9楼2010-03-31 22:33
              回复
                • 61.189.43.*
                宰相的儿子不一定能做宰相    .......这就是老子的道的其中之一....明白这个你就
                入道门了..........


                10楼2010-03-31 22:42
                回复
                  2025-10-12 06:40: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8楼
                  是呀 为什么要笑呢?有什么好笑的?


                  IP属地:广东11楼2010-03-31 23:33
                  回复
                    呵呵,是啊,这正是我所要问楼主的,老子笑什么呢?


                    IP属地:安徽12楼2010-03-31 23:41
                    回复
                      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
                      三国中,蜀行的是道,刘备自玄德,诸葛亮是道家打扮。吴行的是德。魏行的是失。(不很恰当,明白意思就好)
                      最先灭国的是蜀,然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谁是赢家,应该是魏吧。
                      但是查文献,刘备乐不思蜀的儿子及其后的子孙后代都非常的安乐,大概与司马氏同灭于异族的攻杀。而且一定要相信,无论三国中任何一方最终一统天下,刘备集团都会是一个好的结局,从荆州集团诸葛家族的安排就可以看出来。老大事于吴,老二事于蜀,老三事于魏,很耐人寻味的。刘备也非常了不起,以一个智力并不超群的儿子统领国家并最终保身,刘备的安排是非常有水准的。这一切都是刘备集团“道者同于道,道亦乐得之”的写照。
                      吴国,一直没有特别大的作为,依托地利,推行忠贞,以群臣的忠诚,保住了自己不成材的后代。可以勉强看做“德者同于德,德亦乐得之”。
                      曹操推行谋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且成效显著,很得风气之先,对于蜀、吴一直是战略优势。但子女怎么样,煮豆燃豆箕于前,被司马氏残害殆尽于后。但在其鼎盛时期,曹操是很为自己的“雄才伟略”骄傲的,是为“失者同于失,失亦乐得之”。
                      以曹操的心境,大概闻蜀、吴之道“大笑之”了。
                      这是“笑”的因由。
                      


                      13楼2010-04-01 22:33
                      回复
                        建议楼主再好好看看道德经,想想老子为何要举上中下三士的态度,为何要说,不大笑不足以闻道,建言若反,道隐无名。然后再想想,谁是到,谁是德,谁又是失。


                        IP属地:安徽14楼2010-04-01 22:39
                        回复
                          可能我以三国的事例解释的不是很清楚。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先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有一个酒的广告很有味道---“舍得”酒。舍者,目的是得也。这就是“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正道”才被人大笑之。
                          我在帖子中也写道:
                          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整个“道”的系统中,变异、变化是“常态”。相对于“道”这个系统,其某一个局部被各种因素限制下来、固化下来,所展现的、运行的,是“非常态”。但是在这个被各项因素限制下来、固化下来的部分,对于其内部的变化状况来讲,又成为“常态”;其内部变化的状况又成为“非常态”。
                          这就决定了平常人的目光、思维与道是相反的。所以说“反者,道之动”
                          比如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提出之始是被很多人所不理解和反对的,因为“明道若昧”。
                          比如当年党中央退出延安,就运用了“进道若退”的原理。
                          因为两者都找到了问题的根结。
                          至于“道”“德”“失”,是道的运用的三种方法。请关注我“读懂《老子》的三条标准”的贴子。我会陆续讲到。
                          谢谢漠北狼少的关注。希望与你共同探讨。


                          15楼2010-04-05 2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