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法習武過程中經常可以見到各門派強調武術發勁的重要性,大家最有印象的動作就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大師陳小旺老師示範的「掩手肱拳」動作,呼吸、動作崩撼嚴整聲勢逼人,這類發勁威猛驚人的發勁演示、在各家各派知名老師教練都可看到很多示範,可是以我微薄的武術習練經驗,真的不建議武術學練者一直學練發勁。
第一、 如果你練習武術菜單裡,主要都在練習發勁技術而不碰其他技術,你沒骨骼精奇天自身靈蓋發出一到奇光,自備貫通任督二脈開外掛的話,你的身法和腳步將會如泥塑偶呆板無比。
曾幾何時,華人武術圈宣傳著重在「一擊必殺」「內勁養成」「丹田發力」「丹田氣打」等brabra的瑰麗詞藻裡,但稍微從對打對練養成過程中,只要雙方高速進退攻防,攻擊者想要如同平日發勁練習般,發出令人可敬可畏「殺招」順利造成毀滅性打擊對手幾乎是不可能的癡心妄想,雙方進退互較,哪裡有洞就往哪裡攻,良好攻勢往往透過迅捷或經驗豐富的步法布局,佐以拳腿引誘破防,最後才容易造成有效攻擊,不管迎擊、反擊或者擒拿反摔,過程往往間不容髮,實在沒有那種「美國時間」讓施術者蓄力、積蓄呼吸節奏發出「看起來大力」的那一下。
第二、 不論是拍位節奏、身法步法、對戰經驗諸多訓練都遠比發勁練習重要很多。
有對打經驗的朋友都知道,手上只會那一兩下「發勁」攻擊的對手最是容易處理掌握,本身微薄過往經驗,只要對方練習的拳種流派以發勁著稱,或者言談間知道對手以發力訓練為豪,對練上僅須嚴守門戶靜待對方理想上最完美的全力輸出,對方發勁落空就會陷入後面不知所云的狀態。
是以著重單一力量、呼吸輸出的武友,往往容易被稍有經驗的對手趁虛而入;武術基礎入門練習發勁固然是重要的基本功,但在武術領域那僅是一塊微小拼圖,把那塊小拼圖練到90分,然後犧牲了身法步法、忽視了對練經驗,也沒從對鍊中體會對手的拍位節奏,他人可能身步稍有訓練,就可輕鬆讓你苦練發勁技術付諸流水……
第三、 專練發勁的副作用值得探討
大概走訪經驗多,就可窺見專練發勁的武友普遍都有紅光滿面、氣足神旺徵兆,或者太偏重利用呼吸練氣發力者則多見身材精瘦,認真說站定給這類發勁有素武者全輸出打一下真的頗痛頗透,問題常常放開手腳來對峙,這類武者發力素質就會下降甚多,甚至為了發重力發巨力犧牲了雙手攻防的肢體反應;
對於發勁密集練習有大量經驗的武友,可以試著思考苦練剛猛無籌的這一下要如何作用在敵手身上,回到基本還是得苦練雙腳移動及身步的騰挪調動能力,進而接拍知拍,才能把積累的發力體感發揮在對打練習之中,更進一步來說,單招練習到後來,有經驗者會知道發招不是大力或小力的問題,而是得勢破勢精準於否的問題;在對的時間角度,招式擺上去對衝,對手就容易遭到重創,關鍵在於得機得勢的「準」而非在於絕對力量的大小
綜上所述,分享給武友們,我們的招式練習,可以試著微笑試著更鬆柔些,身形步法鬆柔輕快,關節開和流暢,才能在較短時間啟動有效攻擊,切記「有力量不一定有速度、有速度絕對有力量」

Credit: 台大八步螳螂拳社 NTU Eight Steps
第一、 如果你練習武術菜單裡,主要都在練習發勁技術而不碰其他技術,你沒骨骼精奇天自身靈蓋發出一到奇光,自備貫通任督二脈開外掛的話,你的身法和腳步將會如泥塑偶呆板無比。
曾幾何時,華人武術圈宣傳著重在「一擊必殺」「內勁養成」「丹田發力」「丹田氣打」等brabra的瑰麗詞藻裡,但稍微從對打對練養成過程中,只要雙方高速進退攻防,攻擊者想要如同平日發勁練習般,發出令人可敬可畏「殺招」順利造成毀滅性打擊對手幾乎是不可能的癡心妄想,雙方進退互較,哪裡有洞就往哪裡攻,良好攻勢往往透過迅捷或經驗豐富的步法布局,佐以拳腿引誘破防,最後才容易造成有效攻擊,不管迎擊、反擊或者擒拿反摔,過程往往間不容髮,實在沒有那種「美國時間」讓施術者蓄力、積蓄呼吸節奏發出「看起來大力」的那一下。
第二、 不論是拍位節奏、身法步法、對戰經驗諸多訓練都遠比發勁練習重要很多。
有對打經驗的朋友都知道,手上只會那一兩下「發勁」攻擊的對手最是容易處理掌握,本身微薄過往經驗,只要對方練習的拳種流派以發勁著稱,或者言談間知道對手以發力訓練為豪,對練上僅須嚴守門戶靜待對方理想上最完美的全力輸出,對方發勁落空就會陷入後面不知所云的狀態。
是以著重單一力量、呼吸輸出的武友,往往容易被稍有經驗的對手趁虛而入;武術基礎入門練習發勁固然是重要的基本功,但在武術領域那僅是一塊微小拼圖,把那塊小拼圖練到90分,然後犧牲了身法步法、忽視了對練經驗,也沒從對鍊中體會對手的拍位節奏,他人可能身步稍有訓練,就可輕鬆讓你苦練發勁技術付諸流水……
第三、 專練發勁的副作用值得探討
大概走訪經驗多,就可窺見專練發勁的武友普遍都有紅光滿面、氣足神旺徵兆,或者太偏重利用呼吸練氣發力者則多見身材精瘦,認真說站定給這類發勁有素武者全輸出打一下真的頗痛頗透,問題常常放開手腳來對峙,這類武者發力素質就會下降甚多,甚至為了發重力發巨力犧牲了雙手攻防的肢體反應;
對於發勁密集練習有大量經驗的武友,可以試著思考苦練剛猛無籌的這一下要如何作用在敵手身上,回到基本還是得苦練雙腳移動及身步的騰挪調動能力,進而接拍知拍,才能把積累的發力體感發揮在對打練習之中,更進一步來說,單招練習到後來,有經驗者會知道發招不是大力或小力的問題,而是得勢破勢精準於否的問題;在對的時間角度,招式擺上去對衝,對手就容易遭到重創,關鍵在於得機得勢的「準」而非在於絕對力量的大小
綜上所述,分享給武友們,我們的招式練習,可以試著微笑試著更鬆柔些,身形步法鬆柔輕快,關節開和流暢,才能在較短時間啟動有效攻擊,切記「有力量不一定有速度、有速度絕對有力量」

Credit: 台大八步螳螂拳社 NTU Eight Ste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