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液
岁寒堂
琬液琼苏,皆古酒名,见皇甫嵩《醉乡日月记》
扶头:“扶头酒醒”,古酒名
屠苏:“古酒名”
“第一江山”为古酒名
古酒名:“绿蚁”
相传在夏禹时,“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人以酒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战国策·魂策》)孟子也说:“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孟子·离娄下》)“旨酒”是一种比以前更为甘甜、更为浓烈的酒,禹好饮酒,却嫌恶旨酒,并断言“后世必有人以酒之国者”,反映了当时酿酒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接禹之位的启和太康,都贪酒,而太康竟如乃祖所料,以至于“亡其国”。夏朝第六代王少康发明了“秫酒”。夏朝末代王桀,与太康一样“淫面于酒”,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缠子》说:“桀为天予,酒浊而杀疱人。”《帝王世系》载:“桀为酒池,足以运舟,糟丘足以望七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此言虽显夸饰,但却反映了奴隶主通过压榨奴隶来酿酒、狂欢。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有较多的剩余谷物用于酿酒。
商殷时期,是我国酿酒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这时,酿酒业已从手工业中分化出来,工艺上也有重大突破。人们已成熟地用“蘖”(谷芽或麦芽)和“曲”来酿酒。我国开始制曲酿酒的年代,最迟不晚于商代中期,后传向日本、鳊等国家和地区。在西方,直至十九世纪末期,法国人卡尔迈特氏,研究了中国药酒后,发明了固体培养微生物制酒法,这约晚于我国三千年。
商代人所酿造的酒品类繁多,见于甲骨文者有“酒”(以黍酿成的黄酒,变称黍酒)、“鬯”(黑黍所酿的香酒)、“醴”(淡甜酒)、“新醴”、“旧醴”(陈酒)等。另外还有“酎”、“醪”、“醇”、“醁”等品种。
西周时,除“旨酒”和杜康发明的“杜康”之外,还有“春酒”(《诗经·豳风·七月》——、“酾”(《诗经·小雅·伐木》)、“浆”(《诗经·大雅·大车》)、“黄流”(《诗经·大雅·早麓》)、“酬”(《诗经·大雅·江汉》)、“醑”、“醽”等名目,以及最著名的“五齐”、“三酒”之属。“五齐”指“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沉齐”。关于“五齐”,《周礼·酒正》郑玄注云:“每月有祭祀,以度量节作之(按:齐者,造酒调米曲水火之数量)。五齐,为祭祀所用造酒分其清浊为五等也。”“泛齐,糟滓上浮之薄酒。醴齐,汁滓相将之薄酒,曲少米多,一宿而熟,其味稍甜。盎齐,白色浊酒也。缇齐,赤色浊酒也。沉齐,谓糟滓下沉,稍清之酒。”据此,“五齐”当是五种不同的酒。而据现代学人的研究,认为这是指酿造过程的五个阶段:“泛齐”是指发酵开始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谷物随之浮于表面;“醴齐”,是已产生酒精,并于嗅到酒味;“盎齐”,是气泡很多,颜色开始转变;“缇齐”,是落泡时期,颜色转红赤;“沉齐”,是糟粕下沉,酿造接近完成。说明周人已能掌握酿酒的发酵变化规律(能见《酿造工艺学》,财经出版社,1962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我们并不排除“五齐”为五种酒的可能。这昔今两种解释可合二而一,即“五齐”反映了古代酿酒过程的五个阶段,同时也可能是五阶段分别所制出的五种酒,因酿酒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时间越长,费工越多,成本越大,造价越高,所以,在各不同阶段,均可提供不同等级的酒,以供经济条件不等的人们消费。至于“三酒”当是三种酒,这是没有多少疑问的。另外,《礼记》中也载有不少酒名,如“无酒”、“清酌”、“醴()”、“粢醍”、“澄清”、“旧泽”等。仅上述各种酒名已可看出,周代所酿之酒的品种是颇为繁多的。春秋时期,增加了“乳”(《春秋斗运枢》);战国时期,又有了“桂酒”、“椒浆”(屈原:《九哥·东皇太一》)、“桂浆”(《九歌·东君》)。
岁寒堂
琬液琼苏,皆古酒名,见皇甫嵩《醉乡日月记》
扶头:“扶头酒醒”,古酒名
屠苏:“古酒名”
“第一江山”为古酒名
古酒名:“绿蚁”
相传在夏禹时,“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人以酒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战国策·魂策》)孟子也说:“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孟子·离娄下》)“旨酒”是一种比以前更为甘甜、更为浓烈的酒,禹好饮酒,却嫌恶旨酒,并断言“后世必有人以酒之国者”,反映了当时酿酒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接禹之位的启和太康,都贪酒,而太康竟如乃祖所料,以至于“亡其国”。夏朝第六代王少康发明了“秫酒”。夏朝末代王桀,与太康一样“淫面于酒”,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缠子》说:“桀为天予,酒浊而杀疱人。”《帝王世系》载:“桀为酒池,足以运舟,糟丘足以望七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此言虽显夸饰,但却反映了奴隶主通过压榨奴隶来酿酒、狂欢。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有较多的剩余谷物用于酿酒。
商殷时期,是我国酿酒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这时,酿酒业已从手工业中分化出来,工艺上也有重大突破。人们已成熟地用“蘖”(谷芽或麦芽)和“曲”来酿酒。我国开始制曲酿酒的年代,最迟不晚于商代中期,后传向日本、鳊等国家和地区。在西方,直至十九世纪末期,法国人卡尔迈特氏,研究了中国药酒后,发明了固体培养微生物制酒法,这约晚于我国三千年。
商代人所酿造的酒品类繁多,见于甲骨文者有“酒”(以黍酿成的黄酒,变称黍酒)、“鬯”(黑黍所酿的香酒)、“醴”(淡甜酒)、“新醴”、“旧醴”(陈酒)等。另外还有“酎”、“醪”、“醇”、“醁”等品种。
西周时,除“旨酒”和杜康发明的“杜康”之外,还有“春酒”(《诗经·豳风·七月》——、“酾”(《诗经·小雅·伐木》)、“浆”(《诗经·大雅·大车》)、“黄流”(《诗经·大雅·早麓》)、“酬”(《诗经·大雅·江汉》)、“醑”、“醽”等名目,以及最著名的“五齐”、“三酒”之属。“五齐”指“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沉齐”。关于“五齐”,《周礼·酒正》郑玄注云:“每月有祭祀,以度量节作之(按:齐者,造酒调米曲水火之数量)。五齐,为祭祀所用造酒分其清浊为五等也。”“泛齐,糟滓上浮之薄酒。醴齐,汁滓相将之薄酒,曲少米多,一宿而熟,其味稍甜。盎齐,白色浊酒也。缇齐,赤色浊酒也。沉齐,谓糟滓下沉,稍清之酒。”据此,“五齐”当是五种不同的酒。而据现代学人的研究,认为这是指酿造过程的五个阶段:“泛齐”是指发酵开始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谷物随之浮于表面;“醴齐”,是已产生酒精,并于嗅到酒味;“盎齐”,是气泡很多,颜色开始转变;“缇齐”,是落泡时期,颜色转红赤;“沉齐”,是糟粕下沉,酿造接近完成。说明周人已能掌握酿酒的发酵变化规律(能见《酿造工艺学》,财经出版社,1962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我们并不排除“五齐”为五种酒的可能。这昔今两种解释可合二而一,即“五齐”反映了古代酿酒过程的五个阶段,同时也可能是五阶段分别所制出的五种酒,因酿酒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时间越长,费工越多,成本越大,造价越高,所以,在各不同阶段,均可提供不同等级的酒,以供经济条件不等的人们消费。至于“三酒”当是三种酒,这是没有多少疑问的。另外,《礼记》中也载有不少酒名,如“无酒”、“清酌”、“醴()”、“粢醍”、“澄清”、“旧泽”等。仅上述各种酒名已可看出,周代所酿之酒的品种是颇为繁多的。春秋时期,增加了“乳”(《春秋斗运枢》);战国时期,又有了“桂酒”、“椒浆”(屈原:《九哥·东皇太一》)、“桂浆”(《九歌·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