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33,769贴子:74,638,955
  • 7回复贴,共1

三国州郡县分布图。分州列图和统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自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6-02 00:36回复
    刚把图大概做完。
    在18划水数年,从没有过什么存在感。感觉18的知识贴“销声匿迹”也有一段时间了。今18新吧主登基特来助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6-02 00:42
    回复
      2025-08-11 16:23: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帖主要是对我做的“三国州郡县治分布图”进行分析(分国、分州、也可能分郡)。草图的全图已经上传百度,可翻阅我的其他贴下载全图。
      实际上,对图片内容的再叙述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并不能被称为有用的“知识”。但我认为,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的梳理和再认,无疑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时代的特征和自我认知的递进。因此,我将没有完成的统计州郡县数量的工作留在本贴,在渐进的统计中力求准确,以此贴充当记录。当然错漏之处难免,也欢迎吧友批评指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6-02 00:52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6-02 00:52
        回复
          另,说明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尽管大概率没人看)。后贴不再说明
          1、“这图和谭图有什么区别”、“谭图开疆巴拉巴拉”。
          本图最重要的参考就是谭图,本图实际上就是谭图部分内容的提炼,以期帮助读图者更直观地理解三国州郡县建制的差异和局势对行政建制的影响(尤其是南方的开发)。谭图的精广和错漏是同时存在的,我希望制图达到的效果就是存其精广、补其错漏,兼有美观形象之优点。至于对谭图的其他看法,恕我没有观点。
          2、“蜀汉、东吴的领土是虚的,控制力弱巴拉巴拉”。
          这些内容对于两国在南方的政区建制情况可以进行补充,但我不太熟悉,不会参与这些内容的讨论。
          3、“262年有何特殊意义,为什么选画此年疆域?”
          谭图选画262年,原因可能是:一、经过长期的对峙,三国的边界已经基本稳定;二、经过内部的休养生息,三国内部的政区建制在几轮变更后也逐渐稳定下来;三、此年是季汉灭亡前一年,季汉灭亡后不久魏被篡,地缘政治格局和魏政权内部均发生重大变化,对晋政区建制产生较大影响。同时,随着军事压力加大和南方的开发,吴国新设郡县数量陡然增加(主要是在西部和南部)。因此,262年也是考察三分天下时期魏汉吴各自政区建制最佳和最后的时间节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6-02 01:19
          回复


            IP属地:广东6楼2021-07-04 22:04
            回复
              先是曹魏,放一张曹魏的简明图先
              (满满的谭图即视感)在界线处理上,基本照搬了谭图,一是美观,二是可信。
              曹魏大体继承了后汉的北方领土,即幽州、冀州、并州、司州(司隶校尉部)、兖州、青州、豫州、雍州、凉州,以及大部分的徐州、少部分的扬州和荆州。按今天的省界来看,也就是内蒙古西部一小部分、甘肃省大部、青海省湟水谷地地区、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和东南部、河南全部、山西大部分、河北大部份、山东全部、辽宁中南部地区、江苏中北部地区、安徽中北部、湖北北部,此外还有朝鲜和蒙古一部分。领州逾13省,经度跨度40°,纬度跨度12°。此外,还有东朝鲜(东貊)和戍己校尉两个特殊地区。
              魏西域长史府的范围,谭图的处理是与东汉的范围一致,但个人认为此时的西域长史府更偏于招抚性质的机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两汉。相比之下,魏国对由凉州刺史兼任的戍己校尉的辖区的控制力更强,故只画出校尉辖区,而未画西域长史府范围,后图将以“西域各国”表示。总的来说,在对外方面,曹魏仍保持两汉以来对周边民族的优势地位,但北方边境较之东汉盛时已经大大内缩,虽说大国之威势犹在,但总归是多了一些边境上的不稳定性。这一不稳定性在未来,将引发惊天动地的巨变。


              IP属地:广东7楼2021-07-19 22:32
              回复
                图看不清


                IP属地:浙江8楼2023-05-18 2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