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奇谭吧 关注:813,869贴子:31,934,894
  • 2回复贴,共1

【收集】中国古酒酒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玉液
岁寒堂
琬液琼苏,皆古酒名,见皇甫嵩《醉乡日月记》
扶头:“扶头酒醒”,古酒名
屠苏:“古酒名”
“第一江山”为古酒名
古酒名:“绿蚁”
相传在夏禹时,“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人以酒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战国策·魂策》)孟子也说:“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孟子·离娄下》)“旨酒”是一种比以前更为甘甜、更为浓烈的酒,禹好饮酒,却嫌恶旨酒,并断言“后世必有人以酒之国者”,反映了当时酿酒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接禹之位的启和太康,都贪酒,而太康竟如乃祖所料,以至于“亡其国”。夏朝第六代王少康发明了“秫酒”。夏朝末代王桀,与太康一样“淫面于酒”,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缠子》说:“桀为天予,酒浊而杀疱人。”《帝王世系》载:“桀为酒池,足以运舟,糟丘足以望七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此言虽显夸饰,但却反映了奴隶主通过压榨奴隶来酿酒、狂欢。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有较多的剩余谷物用于酿酒。
      商殷时期,是我国酿酒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这时,酿酒业已从手工业中分化出来,工艺上也有重大突破。人们已成熟地用“蘖”(谷芽或麦芽)和“曲”来酿酒。我国开始制曲酿酒的年代,最迟不晚于商代中期,后传向日本、鳊等国家和地区。在西方,直至十九世纪末期,法国人卡尔迈特氏,研究了中国药酒后,发明了固体培养微生物制酒法,这约晚于我国三千年。
      商代人所酿造的酒品类繁多,见于甲骨文者有“酒”(以黍酿成的黄酒,变称黍酒)、“鬯”(黑黍所酿的香酒)、“醴”(淡甜酒)、“新醴”、“旧醴”(陈酒)等。另外还有“酎”、“醪”、“醇”、“醁”等品种。



1楼2010-03-30 15:32回复
    西周时,除“旨酒”和杜康发明的“杜康”之外,还有“春酒”(《诗经·豳风·七月》——、“酾”(《诗经·小雅·伐木》)、“浆”(《诗经·大雅·大车》)、“黄流”(《诗经·大雅·早麓》)、“酬”(《诗经·大雅·江汉》)、“醑”、“醽”等名目,以及最著名的“五齐”、“三酒”之属。“五齐”指“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沉齐”。关于“五齐”,《周礼·酒正》郑玄注云:“每月有祭祀,以度量节作之(按:齐者,造酒调米曲水火之数量)。五齐,为祭祀所用造酒分其清浊为五等也。”“泛齐,糟滓上浮之薄酒。醴齐,汁滓相将之薄酒,曲少米多,一宿而熟,其味稍甜。盎齐,白色浊酒也。缇齐,赤色浊酒也。沉齐,谓糟滓下沉,稍清之酒。”据此,“五齐”当是五种不同的酒。而据现代学人的研究,认为这是指酿造过程的五个阶段:“泛齐”是指发酵开始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谷物随之浮于表面;“醴齐”,是已产生酒精,并于嗅到酒味;“盎齐”,是气泡很多,颜色开始转变;“缇齐”,是落泡时期,颜色转红赤;“沉齐”,是糟粕下沉,酿造接近完成。说明周人已能掌握酿酒的发酵变化规律(能见《酿造工艺学》,财经出版社,1962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我们并不排除“五齐”为五种酒的可能。这昔今两种解释可合二而一,即“五齐”反映了古代酿酒过程的五个阶段,同时也可能是五阶段分别所制出的五种酒,因酿酒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时间越长,费工越多,成本越大,造价越高,所以,在各不同阶段,均可提供不同等级的酒,以供经济条件不等的人们消费。至于“三酒”当是三种酒,这是没有多少疑问的。另外,《礼记》中也载有不少酒名,如“无酒”、“清酌”、“醴()”、“粢醍”、“澄清”、“旧泽”等。仅上述各种酒名已可看出,周代所酿之酒的品种是颇为繁多的。春秋时期,增加了“乳”(《春秋斗运枢》);战国时期,又有了“桂酒”、“椒浆”(屈原:《九哥·东皇太一》)、“桂浆”(《九歌·东君》)。
          在汉代,正月初一酿造,八月始成的酒,称之为“酎”、“九酝”、“醇酎”(见《西京杂记》)。而宫女们秋天采了菊花,和以黍米蒸之,到次年九月九日可饮的,则谓之“菊花酒”,《仙书》上称之为“延龄客”。西汉时已有“梅酒”和“枣酒”。据《东方朔外传》载,一天,东方朔的三个门生出门,路见一鸠,一个说“今当有酒”,另一个说“其酒必酸”,第三个则说“虽有酒,必不得饮”。到友家后,主要虽拿出了酒,却泼在地上,三人果然未得饮酒。于是,三人各问其故。第一个说:“出门见鸠饮水,故知有酒”。第二个说:“鸠集于梅树,故知酒酸。”第三个则说:“鸠飞去后,那梅树的树枝折断,故知有酒也不得饮。”这是“梅酒”的佐证。东方朔嗜酒,当他听说糜钦山上有枣树,人们吃枣一枚便可长醉一年之久,因此就拾起来,和以香草做成丸子,用水泡成了“糜钦酒”(“真钦酒”、“仙芗酒”),其酒香“经旬不歇”。这是“枣酒”的佐证。
    


    2楼2010-03-30 15:33
    回复
      2025-08-22 10:04: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西汉时,已有了“葡萄酒”。据《史记》载,西汉时,离官别馆已“尽种葡萄”。《续汉书·敦煌张氏家传》讲,扶风(今陕西西安东)有个叫孟陀的人,送给张让(东汉朝廷官员)葡萄酒一斛,即被提拔为凉州(今甘肃秦安一带)刺史。此外,汉代还有“斋中酒”、“听事酒”、“煨酒”(宋·朱肱:《酒经》)、“白酒”(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唐书·杜甫传》)。
            东汉末年,徐邈(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嗜酒如命。因曹操禁酒,而自己又为曹之尚书,所以,不敢公开饮酒,只得暗中偷喝。一天,徐邈喝得沉醉。赵达来问公事,他竟答道“中圣人”。曹操知此情,大怒。其后,曹丕继位,还曾讥讪他道:“近颇‘中圣人’还?”(见《三国志·魏志·徐邈传》)这里“圣人”就是一种较清的酒名,较浊者称之为“贤人”。《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讲,孙皓知韦曜不能饮,每逢饮则“密赐茶荈,因以代酒”。“贤人”一类的颜色似茶,或许就是酒性温和的“色酒”。
            魏晋南北朝时期,酒禁大开,酒类品目颇多。不满世道而借酒消愁者,称酒为“忘忧”、“欢伯”。晋朝刘臻之妻曾写一篇“椒花颂”,可见,酒又有“椒花”之称。南北朝的程卿,曾喝过一种名为“千里醉”的酒,他边走边饮,归家而醉卧。还有位叫毛鸿宾的,曾用所谓“骑驴醉”,将拦路抢劫的人灌醉交官。据说,“骑驴醉”为刘白堕所酿。(见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用桃花浸泡过酒,称为“桃花酒”,据说喝了这种酒,可以“除百病、好容色”,故又被称为“美人酒”。(见《太清卉木方》)梨花盛开时酿热的酒,叫“梨花春”。(见《长乐集》)立夏日,取李汁和成的酒,叫“驻颜酒”。(见《说林》)崖州(今广东琼山县)的妇女,用安石榴花放置锅内发酵,十数天变为酒,谓之“榴花酒”。《林邑记》以甘蔗和石蜜等所酿之酒,叫“蔗酒”。(见《容斋随笔》)此外,还有“缥胶酒”。(见《北史》)魏晋南北朝期间,随着酿酒业的蓬勃发展,相应的专著也有不少。北魏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一书中,总结性地记述了当时制曲酿酒的技术经验和原理,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学。此外,还有《食法杂酒要方,白酒并作物法》(十二卷)、《四时酒要方》(一卷)、《白酒方》(一卷)、《七日面酒法》(一卷)、《杂酒食要方》(一卷)、《酒并饮食方》(一卷)等。
      


      3楼2010-03-30 15: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