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论》,清代王源撰。
王源,字崑绳,一字或庵。大兴县人,康熙朝举人,少喜言兵,曾随魏禧云游谈兵。晚年事颜元。著有《易传》、《评春秋三传》、《平书》、《文章练要》、《舆图指掌》、《兵论》等。善以古文作兵法。
(转):
《兵论、将论篇》(一)
古者论将者详矣,余有加于古,余不能也。余不能加于古,余何论?
孔子曰:天下之理同归而殊同。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余之论盖取其殊者同之,博者约之而已。
作将论:
得人心者,将之本也;
明号令,信赏罚者,将之权也;
知已知彼,所以料敌而审势也;
奇正者,将之所以动必胜出无穷也;
任天下之智勇,驱以朮而尽其才者,将之用也;
明乎山川、城邑、险夷丶远近之形者,将之所以争先处强,避患而趋利也。
自固者,所以立身于不败也。
阵法,所以为节制;
械器,所以利用也。
间,所以离敌之交也;谍,所以先知而预备也;止齐,所以更战而迭休也。
忠、义、廉、耻、利、名者,将之所以激厉三口车而作其气也。
得人心奈何?胜生于勇,勇生于气,气生于心。
古之良将,必与士卒均饮食,共安危,轸其疾病劳苦,恤其死伤如父子。
其其众冒白刃,蹈水火,唯将所指,如水趋下。
故不得其心而得其死力者,未之有也;不程其死力而致胜者,未之有也。
明号令,伩赏罚,奈何?分数有部伍,统制有偏裨,防奸有禁令,相保有连刑,号招有笳笛,进止有金鼓,指挥有旗幡。
乱行者,杀无赦;喧哗奔北,委器甲者,杀无赦;杀掠攘夺燔毁者,杀无赦。
下犯令,上连坐;上阵亡,下连坐。
不听笳笛、金鼓\旗幡之号者,杀无赦。
而出奇计破敌,先登陷阵完城坚壁垒者,各以轻重受赏。
当赏,贱以必赏,怨仇亦必赏。此赏罚之大较也。
人心得,号令明,赏罚信,可以应敌而无难矣。
(楼下续)
王源,字崑绳,一字或庵。大兴县人,康熙朝举人,少喜言兵,曾随魏禧云游谈兵。晚年事颜元。著有《易传》、《评春秋三传》、《平书》、《文章练要》、《舆图指掌》、《兵论》等。善以古文作兵法。
(转):
《兵论、将论篇》(一)
古者论将者详矣,余有加于古,余不能也。余不能加于古,余何论?
孔子曰:天下之理同归而殊同。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余之论盖取其殊者同之,博者约之而已。
作将论:
得人心者,将之本也;
明号令,信赏罚者,将之权也;
知已知彼,所以料敌而审势也;
奇正者,将之所以动必胜出无穷也;
任天下之智勇,驱以朮而尽其才者,将之用也;
明乎山川、城邑、险夷丶远近之形者,将之所以争先处强,避患而趋利也。
自固者,所以立身于不败也。
阵法,所以为节制;
械器,所以利用也。
间,所以离敌之交也;谍,所以先知而预备也;止齐,所以更战而迭休也。
忠、义、廉、耻、利、名者,将之所以激厉三口车而作其气也。
得人心奈何?胜生于勇,勇生于气,气生于心。
古之良将,必与士卒均饮食,共安危,轸其疾病劳苦,恤其死伤如父子。
其其众冒白刃,蹈水火,唯将所指,如水趋下。
故不得其心而得其死力者,未之有也;不程其死力而致胜者,未之有也。
明号令,伩赏罚,奈何?分数有部伍,统制有偏裨,防奸有禁令,相保有连刑,号招有笳笛,进止有金鼓,指挥有旗幡。
乱行者,杀无赦;喧哗奔北,委器甲者,杀无赦;杀掠攘夺燔毁者,杀无赦。
下犯令,上连坐;上阵亡,下连坐。
不听笳笛、金鼓\旗幡之号者,杀无赦。
而出奇计破敌,先登陷阵完城坚壁垒者,各以轻重受赏。
当赏,贱以必赏,怨仇亦必赏。此赏罚之大较也。
人心得,号令明,赏罚信,可以应敌而无难矣。
(楼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