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童年的回忆吧 关注:185贴子:1,766
  • 10回复贴,共1

【家长心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要赏识教育还是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怎么用?要根据孩子情况决定
     人都喜欢听好话,孩子也不例外。当他做了一件事小有成就感时,多半会眼巴巴地等你夸几句;当他遇到难题时,如果为人父母的你站出来鼓励,说不定他一下就能迈过障碍。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赏识教育。
     近几年来,伴随着赏识教育渐渐普及,提倡让孩子吃苦,泼冷水的挫折教育也逐渐兴起。这两种看似方向相反的教育方法,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讨论风潮。赏识教育好还是挫折教育好,还是两种结合更好?平衡点又在哪里?不久前,杭州兰苑幼儿园举行一场论坛,这些话题成为焦点。
     两个故事里的赏识和挫折
     故事A:鼓励出来的能力
     “本来我没觉得女儿这么能干,赏识她之后我很惊喜。”兰苑幼儿园一位家长说,女儿4周岁,跟普通孩子一样,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长处。接触了赏识教育观念后,这位妈妈试着利用每个细节鼓励女儿。
     识字,妈妈坚持和女儿一起看书,女儿认出某个字后,妈妈表扬她“真聪明”;画画,以前没发现女儿有天赋,但最近在大人的鼓励下,孩子用手指醮着颜料,在画板上涂涂抹抹,苹果、太阳都有模有样;拿筷子也是,以前从来不会用,当女儿能用筷子夹起一点东西时,妈妈立即拍着手赞扬,现在她筷子也会用了。
     “没有赏识和鼓励,女儿绝不会进步这么快。”妈妈觉得,赏识让孩子有更大信心掌握能力。
      故事B:买酸奶的纷争
     另一对母女的故事恰恰相反。
     妈妈带着女儿游览运河,水上巴士坐到一半,下船休息。因为匆忙中没带食物,女儿有点饿,看到超市里的酸奶就不想走了,一定要妈妈买。妈妈怕赶不上开船时间,就没答应。女儿生气了,开始抹眼泪。妈妈没理会,领着她朝码头方向走。
     路上,一些大伯大妈看到小孩子哭,都说:这个妈妈怎么能这样,小孩子多可怜啊。其实妈妈很揪心,但故意没有表现出来。赶到码头,船已经离岸了。妈妈一屁股坐到台阶上,自顾自生气地说:“你看,没赶上船,我们被抛弃了,该怎么办?”女儿不哭了,不说话。不一会儿,她用央求的语气跟妈妈说:“是我没听妈妈的话,如果不吵着买酸奶,就能赶上船了。”随后,母女俩一起走到公交车站,坐车回家了。
     这位妈妈说,从那之后,女儿像长了记性,再也没发生过类似的事。
     九成家长喜欢用“胡萝卜”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和家长。用什么方式教孩子,谁都绕不过去,也是个永远不老的命题。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理论上没有谁强谁弱之分,但在家长中间却是一边倒。
     客观上说,赏识教育风头更劲,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也更深。论坛上,主持人对在场的几十位家长做了调查:你觉得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哪个更重要,并且平常你多用哪一种?结果,呼啦一下,几乎所有家长都举起代表赏识的红牌。
     坚持挫折教育的家长比例很小,不过他们的思考却很深。一位爸爸说,我留心观察比较过,现在的孩子,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时间比跟我们还长,老人们爱都爱不过来,肯定不会想着去让孩子感受“挫折”,亲朋好友也一样,不可能打击孩子积极性,“这样一想,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做到平衡,再去赏识孩子,他的自信心不知道会膨胀到哪里去。”
     在随机调查中记者发现,家长的迷惑不在赏识和挫折谁该占上风,而在于什么时候给“胡萝卜”,表扬鼓励,什么时候挥“大棒”,批评、泼冷水。小学生家长李女士就一直头痛:“赏识多点吧,孩子要骄傲;批评多一点,父母又怕挫伤她的自信心。”很多时候她意识到,可能不是多和少的问题,时机很重要。
     赏识和挫折都有潜在危机
     无论赏识还是挫折,只是教育的一种方法,但它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极大影响,甚至是根深蒂固的。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胡优君说,教无定法,赏识和挫折要根据孩子情况来决定,“这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胡优君觉得,赏识和挫折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前提是“知道孩子想什么要什么”。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的智能优势组合都不一样。但她发现,家长最喜欢走极端。比如,有些孩子本来画画不强,也不太喜欢画画,但家长强迫孩子画,尽管一个劲地鼓励、赏识,效果还是不显著。而有些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他“制造”挫折,让他过早感受不舒适、不协调等阴暗面,孩子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长大后心里还会留有阴影。“一般来讲,3岁前,多赏识孩子更好;3岁后,开始让孩子感受挫折更合适。”
     “家长不要被社会上的风潮牵着走。”江南实验学校教师金明强,曾长期从事学校心理辅导。胡优君提到的“极端”,他也很认同:“孩子首先是个有独立想法的人,家长总是用自己的好恶来设计孩子。赏识教育或挫折教育,都没有被家长用恰当。”
     金明强认为,离开具体事情谈赏识还是挫折,太空泛:“赏识孩子和让孩子感受挫折,不要无原则,比如当一件事情做得好了,仅仅说‘你真棒’,而不具体指出哪里‘棒’,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对赏识或挫折失去感觉。”更严重的是,孩子会逐渐找不着方向:为什么爸妈总说我好,而其他人眼里的“我”,却不是那么好?
【儿子平时还是挺乖的,就是有些自己惯自己,都说是爷爷奶奶宠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家还是奖罚分明的。
教育的问题,作为家长虽然觉得有些纠结,有些矛盾,我还是希望借助老师的心得,努力做好。。】



1楼2010-03-22 12:31回复
    泡泡妈妈也教泡泡,当我打泡泡的时候,多半泡泡也学到了“打”这样的方式。因此,泡泡的妈妈现在基本不打泡泡了。大多数事情都是和泡泡商量,实在不听,也就听之任之。因为,虽然是小孩子,也有主宰自己的权利。
    而宝宝的未来也不是妈妈掌握的。妈妈只是一个引路人、伙伴,是港湾。


    2楼2010-03-22 19:32
    回复
      2025-08-15 22:42: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2楼
      谢谢您,您是孩子的领路人。。


      3楼2010-03-22 19:41
      回复
           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做个好妈妈,因为我们都没有这些方面的天才。
            从原先的“不打不成材,不打不听话”到现在的“赏识教育”“挫折教育”。
           很多人讲现在的孩子不能打,只能夸。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中国人通常都有两张嘴:脸上一张,心里一张。而这两张嘴都在说不同的话:脸上说孩子你真棒,心里却说这点事还值得夸张?但有时孩子却能从你的眼睛里读懂你的内心!
            昨晚将孩子单独留在家里,独自去听了于丹和星云大师的讲座。
            于丹说:“恩”因为心里所想才会感到恩情。“恕”如同对待自已的心一样对待别人。
             星云大师说:只有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件事才能够做好,我想对待孩子也是这样的。
            我们很爱自已的孩子,但是不是从他的角度去了解他呢?有没真正地了解他?还是以家长的姿态高高在上?我们要反省!!


        4楼2010-03-24 14:55
        回复
          如果你心里经常这样想你的孩子,并且经常对她说,她将来就会变成你想的和说的那样。这是一位教育专家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说你是最棒的,你很能干,很聪明等等鼓励性的话,你会发现他会越来越好。这就是赏识教育的效果!
            推荐读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有好多都是我们作家长的应该学习的。当然如果有好妈妈,再加上好老师,那就更棒了!不是吗?


          5楼2010-03-24 19:00
          回复
            需要约束,但自己不是孩子的决定者,这就是现实咯


            6楼2010-03-24 19:38
            回复
              非常感谢老师给我们一个交流的平台。孩子非常喜欢老师,还将常回来把老师讲的故事和有趣的话讲给我们听,真的非常感谢!老师辛苦了!老师说得对:妈妈只是一个引路人、伙伴,是港湾。


              7楼2010-03-25 15:28
              回复
                • 58.241.135.*
                确实有些头疼。。。


                9楼2010-04-16 20:08
                回复
                  2025-08-15 22:36: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给他吃饱穿暖就行了.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将我们应该做的做好,不能推卸责任,之后嘛,孩子自己的命运应该自己选择,自己承担.不是因为小,就不需要承担什么的.


                  10楼2010-04-17 14:24
                  回复
                    泡泡不仅在教孩子知识,还在教孩子如何做人。真是一位教学能力强且负有强烈责任心的好老师!向您致敬!


                    11楼2010-04-23 14: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