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荒唐的谬见就是:刀郎的歌土。
我孤陋寡闻,最近才看到关于刀郎作品的这个评价。实事求是说,我之前并不是刀郎的粉丝,他的歌曲听过不少,也有很多从没听过,个人最喜欢《冲动的惩罚》和《新阿瓦尔古丽》,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音乐人,但不是他的粉丝。直到《弹词话本》《世间的每个人》出现,我被彻底折服,心甘情愿做刀郎的粉丝。我至今仍难以置信流行音乐创作能出现这么高成就的作品,好奇心驱使我去打探刀郎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于是才看到10年前那英等人的评价。
事情很简单,但很蹊跷。查资料查不到“刀郎的歌土”是谁说的,最大可能是那英说点唱刀郎歌的都是农民这个话的意思演变来的,总之,忽忽悠悠,刀郎的歌土成了一个结论,刀迷们在默认这个结论的前提下愤怒地回应了那英,所以回应的内容多是土怎么了,人民大众喜爱的就是好的,大家争相传唱的就是好的,诸如此类。回应无力,被牵着鼻子走了。
我不理解这么荒唐的谬见怎么能一直存在。从成名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始,刀郎音乐就是标准的情歌文艺范(新专辑已经不是文艺范了),我第一次听到《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当年客居广州的时候,在体育西路一幢很高级的写字楼里面,哪里跟土沾一点边?这不是计较什么土洋之争,这是对刀郎作品的基本认知问题,不算小事。
但同时这又是个巨坑,跌入其中,去争论刀郎的歌土不土,实在是不敬,是矮化了刀郎的作品。而我还是打算顺着土不土这个话题多说几句,目的是想引出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话题。纵观刀郎作品,就内容来讲,没有比新专辑中《奇台三十里》更土的了,谁能土过中国西北小县城农村一个老汉的葬礼?听完这首歌什么感觉?这种改造过的蓝调惊艳吗?这种音乐形式和表达匪夷所思吗?这种最中国的内容与最西式的呈现,它们协调一致吗?答案统统是肯定的。这就引出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是时候全面评价刀郎的作品了,因为刀郎对流行音乐创作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和突破性的,包括词曲两个方面。
两张新专辑将这种贡献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而这样的贡献在刀郎一出道就有端倪。以《2002年的第一场雪》为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客观现象,主观感受,否定语气式的表述,令人耳目一新,刀郎之前的歌手歌曲很少见到这样的歌词,随后,更颠覆的出现了,八楼,二路汽车,乌鲁木齐依次登场,这些名词,在刀郎之前,是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在歌词里面的,刀郎写进歌词唱出来了,并且贴合、自然、顺畅,这就是创作的开创性贡献(极少数杰出人物才会有这样的贡献,比如罗大佑,他第一个在歌词里使用一二十个字的不间断的长句,拓宽了歌词创作的边界)。在旋律方面,新专辑之前,我个人认为成就最高的是《我的楼兰》,不是说这首歌的旋律比刀郎其他歌曲高明,而是这首《我的楼兰》因旋律被救活了,如果不是刀郎的旋律,这首歌可能就是个失败的作品,因为《我的楼兰》的歌词是个很奇特的存在(不好意思,得罪词作者了,仅是个人浅见),这首歌词有着极少的非常宝贵和难得的优点,但更多的是通篇的缺点,几乎它的每一个句子都可以重写,但那唯一的宝贵优点还是让歌词立住了脚,刀郎的谱曲才有可能解决或掩盖了大部分问题,挽救了整个作品。这就是旋律的独特贡献。而到了最近的新专辑,刀郎的旋律与作词一样,是另一个高峰了。新专辑的音乐(包括演唱),那看着波澜不惊、略显平淡的表象背后,是了不起的才华和想象不到的创新,新专辑愈久弥香,作品的生命力是长青的。
所以,呼吁有识之士参与到对刀郎作品的全面评价中来。放眼当下歌坛,从艺术史和创作两个角度,值得评论家们关注、评述、判断的音乐人,只有刀郎。
我孤陋寡闻,最近才看到关于刀郎作品的这个评价。实事求是说,我之前并不是刀郎的粉丝,他的歌曲听过不少,也有很多从没听过,个人最喜欢《冲动的惩罚》和《新阿瓦尔古丽》,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音乐人,但不是他的粉丝。直到《弹词话本》《世间的每个人》出现,我被彻底折服,心甘情愿做刀郎的粉丝。我至今仍难以置信流行音乐创作能出现这么高成就的作品,好奇心驱使我去打探刀郎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于是才看到10年前那英等人的评价。
事情很简单,但很蹊跷。查资料查不到“刀郎的歌土”是谁说的,最大可能是那英说点唱刀郎歌的都是农民这个话的意思演变来的,总之,忽忽悠悠,刀郎的歌土成了一个结论,刀迷们在默认这个结论的前提下愤怒地回应了那英,所以回应的内容多是土怎么了,人民大众喜爱的就是好的,大家争相传唱的就是好的,诸如此类。回应无力,被牵着鼻子走了。
我不理解这么荒唐的谬见怎么能一直存在。从成名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始,刀郎音乐就是标准的情歌文艺范(新专辑已经不是文艺范了),我第一次听到《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当年客居广州的时候,在体育西路一幢很高级的写字楼里面,哪里跟土沾一点边?这不是计较什么土洋之争,这是对刀郎作品的基本认知问题,不算小事。
但同时这又是个巨坑,跌入其中,去争论刀郎的歌土不土,实在是不敬,是矮化了刀郎的作品。而我还是打算顺着土不土这个话题多说几句,目的是想引出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话题。纵观刀郎作品,就内容来讲,没有比新专辑中《奇台三十里》更土的了,谁能土过中国西北小县城农村一个老汉的葬礼?听完这首歌什么感觉?这种改造过的蓝调惊艳吗?这种音乐形式和表达匪夷所思吗?这种最中国的内容与最西式的呈现,它们协调一致吗?答案统统是肯定的。这就引出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是时候全面评价刀郎的作品了,因为刀郎对流行音乐创作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和突破性的,包括词曲两个方面。
两张新专辑将这种贡献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而这样的贡献在刀郎一出道就有端倪。以《2002年的第一场雪》为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客观现象,主观感受,否定语气式的表述,令人耳目一新,刀郎之前的歌手歌曲很少见到这样的歌词,随后,更颠覆的出现了,八楼,二路汽车,乌鲁木齐依次登场,这些名词,在刀郎之前,是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在歌词里面的,刀郎写进歌词唱出来了,并且贴合、自然、顺畅,这就是创作的开创性贡献(极少数杰出人物才会有这样的贡献,比如罗大佑,他第一个在歌词里使用一二十个字的不间断的长句,拓宽了歌词创作的边界)。在旋律方面,新专辑之前,我个人认为成就最高的是《我的楼兰》,不是说这首歌的旋律比刀郎其他歌曲高明,而是这首《我的楼兰》因旋律被救活了,如果不是刀郎的旋律,这首歌可能就是个失败的作品,因为《我的楼兰》的歌词是个很奇特的存在(不好意思,得罪词作者了,仅是个人浅见),这首歌词有着极少的非常宝贵和难得的优点,但更多的是通篇的缺点,几乎它的每一个句子都可以重写,但那唯一的宝贵优点还是让歌词立住了脚,刀郎的谱曲才有可能解决或掩盖了大部分问题,挽救了整个作品。这就是旋律的独特贡献。而到了最近的新专辑,刀郎的旋律与作词一样,是另一个高峰了。新专辑的音乐(包括演唱),那看着波澜不惊、略显平淡的表象背后,是了不起的才华和想象不到的创新,新专辑愈久弥香,作品的生命力是长青的。
所以,呼吁有识之士参与到对刀郎作品的全面评价中来。放眼当下歌坛,从艺术史和创作两个角度,值得评论家们关注、评述、判断的音乐人,只有刀郎。
艾里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