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倭王们的真面目: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否定了诸多观点,仍然没有得到倭五王到底是哪几位天皇的答案。这令人有些灰心,莫非我们确实无法从史料中寻得真相了吗?我尝试作了一些探索,似乎可以解决得更好些。
让我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赞和珍的关系上来。《日本书纪》虽然有着很多的错误,尤其在天皇在位的年代上有意拉长,将本非一系的天皇粘合在一道,但是其中所记载的事迹从应神天皇以下应当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这样一来,如果不改变不改变《宋书》所说各王关系也就无法和《日本书纪》匹配。和“大和说”第三种观点类似,我也认为济并非珍之子,珍也并非赞之弟,前一个原因就是排除《梁书》的结果,而与后一个判断相应的看法却不同。我不认为在430年遣使是一位既非倭王赞又非倭王珍的倭王,而认为这还是原来的倭王赞,沈约如此安排是因为他觉得这种推测很自然,无需明言。那么从421年到430年出现的就都是同一个倭王了,而到了438年出现的就是倭王珍,其间相差了8年。依照《纪》,履中天皇和反正天皇在位的时间都不长,皆记作6年;而《纪》当只会将天皇在位时间拉长,所以这两位天皇的实际在位时间不会超过6年。我们发现在430年至438年之间恰好能够放入一位天皇的统治时期,如果那位天皇在此期间在位,则就说明他没有向宋廷遣使,也当然就没有他的名字了。这么看将仁德天皇之子履中放到其中正合适,而到了他去世之后,下一位天皇反正才有遣使来朝,说明兄长去世自己即位。由于宋廷不知道有履中天皇的存在,自然有可能误认为反正天皇所说的兄长便是先前的赞(仁德),于是记下珍是赞的兄弟。由此,这些问题就都获得了解决,得到和“大和说”第三种意见相同的结果:赞——仁德、珍——反正、济——允恭、兴——安康、武——雄略。这里和改意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421年到478年向宋廷遣使的还是五位天皇,即不必是“倭六王”。
如果《纪》所载履中、反正、安康三位在位时间短暂的天皇的在位年限是正确的话,既没有被拉长,再按照《纪》上对应的登基、驾崩的月份及《宋书》所载的进贡的月份,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年表:
仁德天皇(???——431)赞
履中天皇(431——436)
反正天皇(437——442)珍
允恭天皇(442——459)济
安康天皇(459——462)兴
雄略天皇(462——???)武
一些学者在处理《宋书》没有记载济与珍关系、《日本书纪》说反正与允恭为兄弟、《梁书》说济乃弥之子的矛盾上也是很慎重的。他们提出《宋书》没有记载是因为确实不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或者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而《日本书纪》则是依照万世一系的原则将允恭置于仁德之子的地位,这是政治因素的考虑;《梁书》所说的关系不知其依据为何。注意到,允恭天皇的本名是“雄朝津间稚子宿祢”,而“宿祢”这个词是代表天皇的臣下豪族身份的姓氏称号之一。大和朝廷导入氏姓制度这一政治身份制度是为了将诸豪族纳入以天皇家族为中心的组织之中。“宿祢”这个姓是684年天武天皇制定的“八色姓”中8个阶级姓中的一个,无论如何将一个臣下意思的姓“宿祢”冠在天皇的名字上都是很难令人理解的。名字上加有“宿祢”这个姓的人成为天皇,表明某时发生了宫廷政变,允恭天皇讨死了反正天皇而登基。事实上,允恭天皇既非反正天皇的弟弟,也不是仁德天皇的儿子,他只是一个豪族。鉴于万世一系的主张,《日本书纪》从来不记述王朝交替和天皇血缘的变化,所以就将允恭天皇说成是反正天皇的弟弟。也就是说,应神的后代到了反正的时候也就暂告一段落,直到允恭天皇的孙子清宁天皇以后皇位又回到履中天皇的孙子手里。这期间允恭家族经历了4代天皇,统治了日本40多年。
这样,我们就将421年至478年间的10次遣使所对应的天皇都弄清楚了,那么第一条记录也就是413年遣使又是哪位天皇呢?依据《梁书》,这位倭王是赞,也就是仁德天皇,然而为什么《宋书》没有记载这位天皇的名字呢?《梁书》的依据又何在呢?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这位究竟是仁德天皇,还是他的父亲赫赫有名的应神天皇。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否定了诸多观点,仍然没有得到倭五王到底是哪几位天皇的答案。这令人有些灰心,莫非我们确实无法从史料中寻得真相了吗?我尝试作了一些探索,似乎可以解决得更好些。
让我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赞和珍的关系上来。《日本书纪》虽然有着很多的错误,尤其在天皇在位的年代上有意拉长,将本非一系的天皇粘合在一道,但是其中所记载的事迹从应神天皇以下应当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这样一来,如果不改变不改变《宋书》所说各王关系也就无法和《日本书纪》匹配。和“大和说”第三种观点类似,我也认为济并非珍之子,珍也并非赞之弟,前一个原因就是排除《梁书》的结果,而与后一个判断相应的看法却不同。我不认为在430年遣使是一位既非倭王赞又非倭王珍的倭王,而认为这还是原来的倭王赞,沈约如此安排是因为他觉得这种推测很自然,无需明言。那么从421年到430年出现的就都是同一个倭王了,而到了438年出现的就是倭王珍,其间相差了8年。依照《纪》,履中天皇和反正天皇在位的时间都不长,皆记作6年;而《纪》当只会将天皇在位时间拉长,所以这两位天皇的实际在位时间不会超过6年。我们发现在430年至438年之间恰好能够放入一位天皇的统治时期,如果那位天皇在此期间在位,则就说明他没有向宋廷遣使,也当然就没有他的名字了。这么看将仁德天皇之子履中放到其中正合适,而到了他去世之后,下一位天皇反正才有遣使来朝,说明兄长去世自己即位。由于宋廷不知道有履中天皇的存在,自然有可能误认为反正天皇所说的兄长便是先前的赞(仁德),于是记下珍是赞的兄弟。由此,这些问题就都获得了解决,得到和“大和说”第三种意见相同的结果:赞——仁德、珍——反正、济——允恭、兴——安康、武——雄略。这里和改意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421年到478年向宋廷遣使的还是五位天皇,即不必是“倭六王”。
如果《纪》所载履中、反正、安康三位在位时间短暂的天皇的在位年限是正确的话,既没有被拉长,再按照《纪》上对应的登基、驾崩的月份及《宋书》所载的进贡的月份,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年表:
仁德天皇(???——431)赞
履中天皇(431——436)
反正天皇(437——442)珍
允恭天皇(442——459)济
安康天皇(459——462)兴
雄略天皇(462——???)武
一些学者在处理《宋书》没有记载济与珍关系、《日本书纪》说反正与允恭为兄弟、《梁书》说济乃弥之子的矛盾上也是很慎重的。他们提出《宋书》没有记载是因为确实不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或者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而《日本书纪》则是依照万世一系的原则将允恭置于仁德之子的地位,这是政治因素的考虑;《梁书》所说的关系不知其依据为何。注意到,允恭天皇的本名是“雄朝津间稚子宿祢”,而“宿祢”这个词是代表天皇的臣下豪族身份的姓氏称号之一。大和朝廷导入氏姓制度这一政治身份制度是为了将诸豪族纳入以天皇家族为中心的组织之中。“宿祢”这个姓是684年天武天皇制定的“八色姓”中8个阶级姓中的一个,无论如何将一个臣下意思的姓“宿祢”冠在天皇的名字上都是很难令人理解的。名字上加有“宿祢”这个姓的人成为天皇,表明某时发生了宫廷政变,允恭天皇讨死了反正天皇而登基。事实上,允恭天皇既非反正天皇的弟弟,也不是仁德天皇的儿子,他只是一个豪族。鉴于万世一系的主张,《日本书纪》从来不记述王朝交替和天皇血缘的变化,所以就将允恭天皇说成是反正天皇的弟弟。也就是说,应神的后代到了反正的时候也就暂告一段落,直到允恭天皇的孙子清宁天皇以后皇位又回到履中天皇的孙子手里。这期间允恭家族经历了4代天皇,统治了日本40多年。
这样,我们就将421年至478年间的10次遣使所对应的天皇都弄清楚了,那么第一条记录也就是413年遣使又是哪位天皇呢?依据《梁书》,这位倭王是赞,也就是仁德天皇,然而为什么《宋书》没有记载这位天皇的名字呢?《梁书》的依据又何在呢?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这位究竟是仁德天皇,还是他的父亲赫赫有名的应神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