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吧 关注:2,201贴子:12,664
  • 7回复贴,共1

漫谈倭五王(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倭王们的真面目: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否定了诸多观点,仍然没有得到倭五王到底是哪几位天皇的答案。这令人有些灰心,莫非我们确实无法从史料中寻得真相了吗?我尝试作了一些探索,似乎可以解决得更好些。

让我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赞和珍的关系上来。《日本书纪》虽然有着很多的错误,尤其在天皇在位的年代上有意拉长,将本非一系的天皇粘合在一道,但是其中所记载的事迹从应神天皇以下应当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这样一来,如果不改变不改变《宋书》所说各王关系也就无法和《日本书纪》匹配。和“大和说”第三种观点类似,我也认为济并非珍之子,珍也并非赞之弟,前一个原因就是排除《梁书》的结果,而与后一个判断相应的看法却不同。我不认为在430年遣使是一位既非倭王赞又非倭王珍的倭王,而认为这还是原来的倭王赞,沈约如此安排是因为他觉得这种推测很自然,无需明言。那么从421年到430年出现的就都是同一个倭王了,而到了438年出现的就是倭王珍,其间相差了8年。依照《纪》,履中天皇和反正天皇在位的时间都不长,皆记作6年;而《纪》当只会将天皇在位时间拉长,所以这两位天皇的实际在位时间不会超过6年。我们发现在430年至438年之间恰好能够放入一位天皇的统治时期,如果那位天皇在此期间在位,则就说明他没有向宋廷遣使,也当然就没有他的名字了。这么看将仁德天皇之子履中放到其中正合适,而到了他去世之后,下一位天皇反正才有遣使来朝,说明兄长去世自己即位。由于宋廷不知道有履中天皇的存在,自然有可能误认为反正天皇所说的兄长便是先前的赞(仁德),于是记下珍是赞的兄弟。由此,这些问题就都获得了解决,得到和“大和说”第三种意见相同的结果:赞——仁德、珍——反正、济——允恭、兴——安康、武——雄略。这里和改意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421年到478年向宋廷遣使的还是五位天皇,即不必是“倭六王”。

如果《纪》所载履中、反正、安康三位在位时间短暂的天皇的在位年限是正确的话,既没有被拉长,再按照《纪》上对应的登基、驾崩的月份及《宋书》所载的进贡的月份,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年表:

仁德天皇(???——431)赞
履中天皇(431——436)
反正天皇(437——442)珍
允恭天皇(442——459)济
安康天皇(459——462)兴
雄略天皇(462——???)武

一些学者在处理《宋书》没有记载济与珍关系、《日本书纪》说反正与允恭为兄弟、《梁书》说济乃弥之子的矛盾上也是很慎重的。他们提出《宋书》没有记载是因为确实不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或者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而《日本书纪》则是依照万世一系的原则将允恭置于仁德之子的地位,这是政治因素的考虑;《梁书》所说的关系不知其依据为何。注意到,允恭天皇的本名是“雄朝津间稚子宿祢”,而“宿祢”这个词是代表天皇的臣下豪族身份的姓氏称号之一。大和朝廷导入氏姓制度这一政治身份制度是为了将诸豪族纳入以天皇家族为中心的组织之中。“宿祢”这个姓是684年天武天皇制定的“八色姓”中8个阶级姓中的一个,无论如何将一个臣下意思的姓“宿祢”冠在天皇的名字上都是很难令人理解的。名字上加有“宿祢”这个姓的人成为天皇,表明某时发生了宫廷政变,允恭天皇讨死了反正天皇而登基。事实上,允恭天皇既非反正天皇的弟弟,也不是仁德天皇的儿子,他只是一个豪族。鉴于万世一系的主张,《日本书纪》从来不记述王朝交替和天皇血缘的变化,所以就将允恭天皇说成是反正天皇的弟弟。也就是说,应神的后代到了反正的时候也就暂告一段落,直到允恭天皇的孙子清宁天皇以后皇位又回到履中天皇的孙子手里。这期间允恭家族经历了4代天皇,统治了日本40多年。 

这样,我们就将421年至478年间的10次遣使所对应的天皇都弄清楚了,那么第一条记录也就是413年遣使又是哪位天皇呢?依据《梁书》,这位倭王是赞,也就是仁德天皇,然而为什么《宋书》没有记载这位天皇的名字呢?《梁书》的依据又何在呢?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这位究竟是仁德天皇,还是他的父亲赫赫有名的应神天皇。



1楼2005-12-23 13:37回复


    公元396年,广开土王见时机成熟,亲率大军讨伐百济。广开土王兵分多路,连战连克,一举攻陷城池无数,百济北部领土几乎尽失。百济阿华王一方面遣使向应神天皇请求援兵,另一方面聚集残余军队出动与高句丽的一支分队作战。广开土王大怒,亲率主力渡过阿利水,又攻破两城直到百济都城之下。围困多时,百济王终于支持不住,出城投降并献上男女“生口”(奴隶)一千人、细布一千匹,还跪在广开土王面前称“从今以后,永为奴客”。广开土王见阿华王懦弱,容易控制,就没有将其除去,仍留作百济王,撤离百济都城时,将阿华之弟及大臣十人带走,作为人质。在这次大战中,高句丽占领了百济58座城池,村庄达到700左右。战后,广开土王遣使到日本,向天皇示威。同年,任那傀儡政府和新罗也都遣使日本。

    但是就在广开土王主力解除百济都城包围的下一年,阿华王便派遣使者到日本,晋见应神天皇,而且以太子直支为人质。这一方面是阿华王为去年向广开土王所发的誓作解释,以免日本怪罪,另一方面是请求日本派兵援助百济,共同对付高句丽。于是两年后即399年,应神天皇遣大军攻打新罗,百济与之盟约共同出兵。新罗不敌,于是奈勿王便派遣使者想高句丽求援,广开土王认为这是扩大在新罗影响打击日本的好机会,便爽快答应,让新罗坚持抵抗,自己开始筹划如何对付倭(日本)百济联军。公元400年,广开土王率领5万步骑兵,前往救援新罗,从男居城直到新罗城。此时,倭军已经控制了整个新罗,但是鉴于高句丽兵多势重以及新罗的继续抵抗,倭军向在半岛上的基地任那方向作战略后撤。广开土王毫不犹豫,五万大军紧追倭军直达加罗城,在猛攻之下加罗归服。安罗城准备军队与高句丽交战,不敌,倭军又被击败,于是进一步退却。倭军退却时,城内百姓大多跟随其后,恐惧高句丽大军的到来,安罗士兵不得不出来维持秩序。广开土王继续追击,又击败溃退的倭军、百济大军以及随同的安罗联军,获得全面胜利。当初新罗奈勿王没有出来与广开土王一同参议军事,也没有协同出兵打击倭、百济、任那联军,于是广开土王命令其进献家仆一千人作为贡献。这就是日本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结果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但是由于高句丽跨过新罗才攻入任那,于是没有占领该地,而新罗方被日本攻破也无力侵夺任那领土,所以日本没有领土上的损失。应神天皇失败后,开始感到头疼,他已经清楚的明白高句丽才是他称霸朝鲜半岛的最大障碍。


    4楼2005-12-23 13:37
    回复
      2025-08-19 21:29: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5楼2005-12-23 13:38
      回复

        相对而言,继承仁德天皇皇位的履中天皇刚刚成年,他贪图玩乐,不理政事,虚度光阴。他在位期间无所作为,也没有对外发动战事,也没有派出什么使节,日本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鉴于宗主国日本既没有军事外交活动,也没有国际地位的情况,百济不得不自己考虑生存问题了。433年,百济向新罗派遣使者,请求讲和并联姻。新罗王考虑到高句丽迁都平壤后对自己的威胁也很大,就答应了。于是434年,毗有王向新罗赠送了良马和白鹰,讷祇王向百济赠送了黄金明珠作为聘礼,两国关系由此缓解。也在这一时期,高句丽的情况也有所变化。北燕冯跋在位时比较贤明,政策合理,消除了不少后燕的弊症。但是冯跋于430年去世后,其弟冯弘杀害跋众子篡夺了王位,从此北燕衰落,屡遭北魏攻击,人口多有被掠。冯弘不得不于435年向宋求援,并试图与高句丽结好。同年,北魏大军攻打龙城,冯弘派遣使者请求长寿王接纳。然而公元435年6月,长寿王再次“遣使入魏朝贡”,并要求赐与北魏“国讳”(历世的帝讳)。魏世祖甚喜其赤诚,便下诏将帝系和名讳抄录与高句丽。与此同时,世祖立即“遣员外散骑侍郎李敖”赴高句丽,拜长寿王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此封位足以说明当时北魏不仅承认高句丽对辽东的占有,而且将高句丽看做是东北亚各国的霸主。也就是说,此时高句丽和北魏关系极佳,这也是北魏为了消灭北燕而采取的策略。436年四月,北魏又猛攻北燕,并暗示高句丽不得帮助冯弘。然而这时长寿王突然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派遣将领葛卢、孟光帅数万大军援救冯弘,最好带领龙城百姓渡过辽水逃入高句丽。这样大的转变使得北魏很恼怒,也与宋廷所做的外交战有关。于是魏世祖要发兵攻打高句丽,但其重臣认为应当从长计议,这才罢休。此时北燕已灭,高句丽的外交正介于北魏和宋之间,忽左忽右。

        公元436年,可能是由于玩乐过度,履中天皇英年早逝。下一年,其兄弟反正天皇即位。反正天皇和履中天皇相比要有抱负得多,他即位后继续父亲的仁政,使得日本农业大丰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同时,他还仿造高句丽和百济所获的加封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试图让宋廷承认其在东北亚除了高句丽以外地区的霸权。其所派出的使者于438年到达,但是宋廷还是对日本不够重视,没有给予反正天皇想要的称号,仅答应封其为“安东将军、倭国王”,这明显低于高、百两国(他们早在420年都已经是大将军了),将日本的势力仅局限于本国。此外,宋廷答应了反正天皇“除正倭隋等十三人平西、征虏、冠军、辅国将军号”的要求。虽然这次没有达成心愿,但比起应神天皇和仁德天皇多次无功而返有了很大进步。日本获得“将军”称号比高句丽晚了25年,比百济晚了22年。

        也是在公元438年,去到高句丽的冯弘不顾高句丽的恩慈,举动极其傲慢,其至暗中内通宋朝以图投奔其地,宋朝就派了使节王白驹、赵次兴前去迎接。这使得长寿王非常生气,他派遣将领孙漱、高仇等将冯弘及其子孙十余人袭杀。于是,王白驹等率所领七千余人掩讨孙漱等,将其生禽,并杀死高仇等二人。长寿王见状一方面畏惧宋的兵力,另一方面又认为王白驹等人专杀,派遣使者将其执送回宋廷,宋太祖不希望失去高句丽,于是将王白驹等下狱,请求高句丽原谅。虽然双方没有因为这件事而闹翻,但是却给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439年,北魏终于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同年,宋太祖想发兵北伐,下诏让长寿王贡献马匹,长寿王就献上了战马八百匹。此后,高句丽也一直保持着对南北朝的双重友好关系,这也是为了称霸朝鲜半岛而服务的。

        公元440年,反正天皇派兵攻打新罗南部,抢掠了不少百姓,下半年又派兵从东海岸攻入新罗。这是日本从431年以来的又一次海外用兵,表明日本的国力又蒸于强盛了。但是此时的日本也酝酿着一场变乱,重臣雄朝津间稚子宿祢的势力壮大。终于,他于441年发动了叛乱,并在442年初将反正天皇杀死,自己于当年即位,也就是允恭天皇。
        


        9楼2005-12-23 13:38
        回复
          .


          11楼2005-12-23 13:39
          回复
            先顶再看


            13楼2005-12-23 15:29
            回复
              朝鲜分裂自古就有,正常啊


              14楼2005-12-23 16: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