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不知道“剪断回忆丫”同学是多大的一小孩子,更不知道其天资与禀赋如何,所以,只能用尽可能通俗和尽可能适合你的文字描述或说表述我的看法。
文章看不懂意思,我也试过。
其实,我们的课本里,有很多好文章的。只是,那些文章,在我学它们的时候,我不知道它们的妙处。
寒暑假回到家,我翻开高中的,初中的课本来看,呵呵……才发觉那些以前不理解的,原来,是这个意思。
明白了之后,就发觉,原来它们是写得这么好的。
觉得它们好了,就会继续想,想它们文章里头的一些细节,甚至一些用词。
这几天一直在想的,是鲁迅的《孔乙己》。
孔乙己给钱时的“排”和“摸”的不同。
究竟是鲁迅的笔误,还是鲁迅用词的妙处?
后来,才发现,也可以理解为是鲁迅用词的妙处。
你拿出十个或十个左右的硬币来,然后,大方点,把全部拿在手掌上,第一个平放在手上,然后,一个个斜搭在前一个上面,(不是直立地排上去,而是斜斜地)然后,反手把硬币放到桌子上,感觉一下那种感觉。
然后,你把硬币放进你的口袋里,用手在袋里排好(用手试试),弄成刚才那样子,再“啪”的一声摔到桌面上。
再想想,“嗯,自己是一个有钱人了,和那些人不同。”“啪”的一声,把硬币摔到桌子上。
上面是用“排”字的意思。
而你把硬币放进你的口袋里,一个个地摸出来,然后,放到桌子上。
如果,你精神很好,或者你的行动还方便,你不会这样的,你会一下子,像刚才那样,“排”出来,然后,“啪”的一声摔到桌子上。
只有行动上不太方便了,也不太有精神时,才会这样的。
就如,你在冬日里感冒时,你的钱全部都没有整理好的,零零散散、乱糟糟地放在口袋里(假设你的钱是这样放的,假设你不用钱包的)要你拿钱出来,你会怎么样拿?
而,在你有心情又有钱时,你要买东西时,你又会怎么样付钱。
比较一下。
就知道这两个词“排”和“摸”的区别了。
这也就是,你看文章时,首先要处理这点,即细节。
想想,每个细节是怎么样的。
当然,这些细节的感觉,是要靠你平时的积累。
一个人,要看懂别人的文章,要把文章写好,最基本的,是要有足够的感觉,能够感觉出一些细微的东西,一些微妙的东西。
-----------
细节完了,是不是就行了呢?
这还不行,还要有很多其他事要做。
当然,主要还是从大的方面来看了。
第一个,是事理。
就是说,这样子的情节合理吗?
现在不少的书都不太合事理的。
不举例子了(实际上,是我举不出例子,因为我觉得不合理的,我都立马不理它的了,不会再看的。)
不过,可以举一个我的文章里的例子。
即,遐逸开始时,对L,只是讨论物理和宇宙里的东西,
而后面,遐逸对草儿,是讨论的除了物理之外,还有很多,如名字,搞笑的东西,讨论恋爱(虽然只是随便一笔带过,但也算是在讨论了。当然,我也不敢说,就这样一般性的讨论,大学里的爱情就是因为一些实用的原因而引发的。)
这就说明,遐逸是在进步着。从开始和一个女生的聊天中,只涉及一方面,然后,到对后面的一个女生的聊天中,涉及更多方面。
这样,是合乎逻辑的,因为人是会进步的。
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遐逸先跟一个女生,说了很多,然后,跟后面的一个说得极少的话,不正常的。(除非是要表现一些特殊的东西,平常的情况下,一般地说,都不行的。)
然后,是一些更高层的东西。即,这样的一篇文章,合情合理的文章,它给人看了之后,是会有什么影响?
是让人积极了,还是让人消极了,还是像《黑色星期五》那里,让人自杀了?
这个,就再说了。你还要过几年才需要讨论这个。
就这样。
你先看文章的细节,
当你的功底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就可以知道一些细节描写的厉害之处了。
细节描写可以解决了。
就再看它的情节合理与否,
再看它所传达的信息,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三部分,也是可以连在一起做的。不一定要先做完这个,再做下一个的。
----遐逸
文章看不懂意思,我也试过。
其实,我们的课本里,有很多好文章的。只是,那些文章,在我学它们的时候,我不知道它们的妙处。
寒暑假回到家,我翻开高中的,初中的课本来看,呵呵……才发觉那些以前不理解的,原来,是这个意思。
明白了之后,就发觉,原来它们是写得这么好的。
觉得它们好了,就会继续想,想它们文章里头的一些细节,甚至一些用词。
这几天一直在想的,是鲁迅的《孔乙己》。
孔乙己给钱时的“排”和“摸”的不同。
究竟是鲁迅的笔误,还是鲁迅用词的妙处?
后来,才发现,也可以理解为是鲁迅用词的妙处。
你拿出十个或十个左右的硬币来,然后,大方点,把全部拿在手掌上,第一个平放在手上,然后,一个个斜搭在前一个上面,(不是直立地排上去,而是斜斜地)然后,反手把硬币放到桌子上,感觉一下那种感觉。
然后,你把硬币放进你的口袋里,用手在袋里排好(用手试试),弄成刚才那样子,再“啪”的一声摔到桌面上。
再想想,“嗯,自己是一个有钱人了,和那些人不同。”“啪”的一声,把硬币摔到桌子上。
上面是用“排”字的意思。
而你把硬币放进你的口袋里,一个个地摸出来,然后,放到桌子上。
如果,你精神很好,或者你的行动还方便,你不会这样的,你会一下子,像刚才那样,“排”出来,然后,“啪”的一声摔到桌子上。
只有行动上不太方便了,也不太有精神时,才会这样的。
就如,你在冬日里感冒时,你的钱全部都没有整理好的,零零散散、乱糟糟地放在口袋里(假设你的钱是这样放的,假设你不用钱包的)要你拿钱出来,你会怎么样拿?
而,在你有心情又有钱时,你要买东西时,你又会怎么样付钱。
比较一下。
就知道这两个词“排”和“摸”的区别了。
这也就是,你看文章时,首先要处理这点,即细节。
想想,每个细节是怎么样的。
当然,这些细节的感觉,是要靠你平时的积累。
一个人,要看懂别人的文章,要把文章写好,最基本的,是要有足够的感觉,能够感觉出一些细微的东西,一些微妙的东西。
-----------
细节完了,是不是就行了呢?
这还不行,还要有很多其他事要做。
当然,主要还是从大的方面来看了。
第一个,是事理。
就是说,这样子的情节合理吗?
现在不少的书都不太合事理的。
不举例子了(实际上,是我举不出例子,因为我觉得不合理的,我都立马不理它的了,不会再看的。)
不过,可以举一个我的文章里的例子。
即,遐逸开始时,对L,只是讨论物理和宇宙里的东西,
而后面,遐逸对草儿,是讨论的除了物理之外,还有很多,如名字,搞笑的东西,讨论恋爱(虽然只是随便一笔带过,但也算是在讨论了。当然,我也不敢说,就这样一般性的讨论,大学里的爱情就是因为一些实用的原因而引发的。)
这就说明,遐逸是在进步着。从开始和一个女生的聊天中,只涉及一方面,然后,到对后面的一个女生的聊天中,涉及更多方面。
这样,是合乎逻辑的,因为人是会进步的。
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遐逸先跟一个女生,说了很多,然后,跟后面的一个说得极少的话,不正常的。(除非是要表现一些特殊的东西,平常的情况下,一般地说,都不行的。)
然后,是一些更高层的东西。即,这样的一篇文章,合情合理的文章,它给人看了之后,是会有什么影响?
是让人积极了,还是让人消极了,还是像《黑色星期五》那里,让人自杀了?
这个,就再说了。你还要过几年才需要讨论这个。
就这样。
你先看文章的细节,
当你的功底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就可以知道一些细节描写的厉害之处了。
细节描写可以解决了。
就再看它的情节合理与否,
再看它所传达的信息,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三部分,也是可以连在一起做的。不一定要先做完这个,再做下一个的。
----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