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故城遗址》
成语“杞人忧天”尽人皆知,但是这个成语故事的发生地杞国却鲜为人知。杞国是我国历史上自夏代而始到战国初年而终的一个小国,最后的都城位于现今坊子区黄旗堡镇西南部。《史记》对杞国的描述只有270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但杞国虽小,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坊子区文物部门对杞国故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挖掘,发现大量文物,逐渐揭开了这个在历史长河中很少见诸史家笔端的小国的神秘面纱。
皇城顶遗址是杞国故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坊子区黄旗堡镇城后村南侧,2700多年前的繁华的都城如今已经变成了千亩良田,几乎没有任何古建筑的遗留物。如果不是坊子区文物部门的专家提醒,记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里曾是杞国都城所在地。
黄旗堡镇研究杞文化课题成员王明志告诉记者,虽然地表没有遗留下名胜古迹,但地下却蕴藏着无数的宝贝。在遗址内一段断层上,记者看到土壤中镶嵌着密密麻麻的灰色陶片,大多数陶片只有巴掌大,上面印有清晰的绳纹和布纹。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还从断层上找到一块圆柱型的陶品,约有15厘米长,顶端有被毁坏的痕迹。王明志告诉记者,这块陶品名叫豆陶,就是古代盘子的把手,顶部的陶盘已经破裂,像这样的豆陶还是比较少见的。目前,这块豆陶已经被当地文物部门收藏。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看到一座高约5米、直径约10米的土坟。王明志说,据传这是一位杞国国君的墓地,名为“杞隐公陵”,这座墓地正在考察过程中。
据坊子区文管站站长程鑫介绍,杞国故城遗址由六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杞国故城城墙、皇城顶遗址、周家庄子遗址、周家庄子墓地、石佛寺遗址和九女冢已申报文保单位
据城后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介绍,这里遍地都是宝贝,过去在农田里务农时,刨出陶片、砖块是常有的事情。为了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村民们都会把“废弃物”捡出来,全部倒到村头的路沟里,有时候一天能推出一小车去。陶片、砖块对当地村民来说并不稀奇,捡到货真价实的文物那才稀罕呢!前些年,村里就有一位老人在翻地时,捡到了一个小铜印,做工非常精细,当时可把那位老人乐坏了,村里人也都去瞧稀罕,这个铜印后来怎么处理的就不清楚了。
这位村民还告诉记者,由于他们村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杞国都城遗址附近,前些年,几乎天天有文物贩子来转悠,看到村民手里有好物件,不惜出高价钱购买。受文物贩子的影响,周边好多村民也都从事了收购文物这一行业。
王明志说,杞国故城遗址内所发现的陶片大多都是当时人们日常所用的陶器,陶器易破碎,但容易保留。在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当地出土的文物为战国至汉代的筒瓦、陶罐、铜剑等等。目前,杞国故城遗址已经开始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任何人不能随意发掘和开发,如发现将负刑事责任。
故城遗址待研究
程鑫告诉记者,据以往资料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考察,现复原出杞国故城平面图,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接近280万平方米,是目前坊子区所发现的最大的文物遗址。杞国故城遗址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但周围村民不合理开荒耕种、取土等对封土原貌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历史上也曾多次遭盗掘。
程站长说,杞国是我国历史上自夏而始到战国初年的一个姒姓诸侯国,建国于夏,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证。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该成语虽说是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心,但研究杞国文化后就不难理解,这可能与杞国久经磨难而造成国人忧患意识较强有关。
杞是夏人的一支,是构成中华民族先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杞国故城遗址及其在我国相关地区发展迁徙的历史,来发掘了解当时杞国的文化发展、杞国商周具体事迹、杞迁山东的经过和时间、杞国末代世系、杞文化考古与关于杞的古文资料的考释、杞文化特点和对“杞人忧天”成语的解释以及春秋时期杞国与诸邻国的征战、盟会关系等等。
成语“杞人忧天”尽人皆知,但是这个成语故事的发生地杞国却鲜为人知。杞国是我国历史上自夏代而始到战国初年而终的一个小国,最后的都城位于现今坊子区黄旗堡镇西南部。《史记》对杞国的描述只有270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但杞国虽小,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坊子区文物部门对杞国故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挖掘,发现大量文物,逐渐揭开了这个在历史长河中很少见诸史家笔端的小国的神秘面纱。
皇城顶遗址是杞国故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坊子区黄旗堡镇城后村南侧,2700多年前的繁华的都城如今已经变成了千亩良田,几乎没有任何古建筑的遗留物。如果不是坊子区文物部门的专家提醒,记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里曾是杞国都城所在地。
黄旗堡镇研究杞文化课题成员王明志告诉记者,虽然地表没有遗留下名胜古迹,但地下却蕴藏着无数的宝贝。在遗址内一段断层上,记者看到土壤中镶嵌着密密麻麻的灰色陶片,大多数陶片只有巴掌大,上面印有清晰的绳纹和布纹。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还从断层上找到一块圆柱型的陶品,约有15厘米长,顶端有被毁坏的痕迹。王明志告诉记者,这块陶品名叫豆陶,就是古代盘子的把手,顶部的陶盘已经破裂,像这样的豆陶还是比较少见的。目前,这块豆陶已经被当地文物部门收藏。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看到一座高约5米、直径约10米的土坟。王明志说,据传这是一位杞国国君的墓地,名为“杞隐公陵”,这座墓地正在考察过程中。
据坊子区文管站站长程鑫介绍,杞国故城遗址由六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杞国故城城墙、皇城顶遗址、周家庄子遗址、周家庄子墓地、石佛寺遗址和九女冢已申报文保单位
据城后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介绍,这里遍地都是宝贝,过去在农田里务农时,刨出陶片、砖块是常有的事情。为了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村民们都会把“废弃物”捡出来,全部倒到村头的路沟里,有时候一天能推出一小车去。陶片、砖块对当地村民来说并不稀奇,捡到货真价实的文物那才稀罕呢!前些年,村里就有一位老人在翻地时,捡到了一个小铜印,做工非常精细,当时可把那位老人乐坏了,村里人也都去瞧稀罕,这个铜印后来怎么处理的就不清楚了。
这位村民还告诉记者,由于他们村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杞国都城遗址附近,前些年,几乎天天有文物贩子来转悠,看到村民手里有好物件,不惜出高价钱购买。受文物贩子的影响,周边好多村民也都从事了收购文物这一行业。
王明志说,杞国故城遗址内所发现的陶片大多都是当时人们日常所用的陶器,陶器易破碎,但容易保留。在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当地出土的文物为战国至汉代的筒瓦、陶罐、铜剑等等。目前,杞国故城遗址已经开始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任何人不能随意发掘和开发,如发现将负刑事责任。
故城遗址待研究
程鑫告诉记者,据以往资料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考察,现复原出杞国故城平面图,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接近280万平方米,是目前坊子区所发现的最大的文物遗址。杞国故城遗址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但周围村民不合理开荒耕种、取土等对封土原貌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历史上也曾多次遭盗掘。
程站长说,杞国是我国历史上自夏而始到战国初年的一个姒姓诸侯国,建国于夏,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证。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该成语虽说是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心,但研究杞国文化后就不难理解,这可能与杞国久经磨难而造成国人忧患意识较强有关。
杞是夏人的一支,是构成中华民族先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杞国故城遗址及其在我国相关地区发展迁徙的历史,来发掘了解当时杞国的文化发展、杞国商周具体事迹、杞迁山东的经过和时间、杞国末代世系、杞文化考古与关于杞的古文资料的考释、杞文化特点和对“杞人忧天”成语的解释以及春秋时期杞国与诸邻国的征战、盟会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