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道而行说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间的结构关系
首先,何为道,道者原意路也~!引申为方法,规律,天理。其实其原始的意思是给你指明一个方向,让你知道如何走~!
其次,循道而行就是遵循着规律和方法去做,只有这样才是做好的必要条件,而机缘或许是一个变量,循道而行未必成功。
其三,循道而行的两个关键点是遵循道,那首先是如何准确的找到真正的道,而后才是遵循而行。所以循道而行的难点似乎不在行,而在于寻找道。其实并不是这样,往往是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道而不能行~!晓得行不得的事情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第四,中庸有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心学之法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准则,而内心的准则要么来自性,要么来自教,内心合于一,行为合于一,一者天道也,心便与天理是合一的,亦即心即理,而知行合一便是心即理的功夫。
第五,顺便再说说致良知的次第关系,致者止也,亦即停留,引申为保持一种状态,保持一种什么状态呢,良知的状态,良知是什么,知善恶的能力,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那么知善恶是知什么的善恶,是知意之动的善恶,而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致良知不过是约束知的,是为了让心分清意之动的善恶,保持一种良知的状态,亦即以善出发杜绝恶,因此致良知又成为知行合一的功夫。
故而说:
一见本体立见功夫。
进而说:
利根之人参透心即理,
中人以上醒悟知行合一,
中人以下保持致良知。
首先,何为道,道者原意路也~!引申为方法,规律,天理。其实其原始的意思是给你指明一个方向,让你知道如何走~!
其次,循道而行就是遵循着规律和方法去做,只有这样才是做好的必要条件,而机缘或许是一个变量,循道而行未必成功。
其三,循道而行的两个关键点是遵循道,那首先是如何准确的找到真正的道,而后才是遵循而行。所以循道而行的难点似乎不在行,而在于寻找道。其实并不是这样,往往是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道而不能行~!晓得行不得的事情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第四,中庸有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心学之法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准则,而内心的准则要么来自性,要么来自教,内心合于一,行为合于一,一者天道也,心便与天理是合一的,亦即心即理,而知行合一便是心即理的功夫。
第五,顺便再说说致良知的次第关系,致者止也,亦即停留,引申为保持一种状态,保持一种什么状态呢,良知的状态,良知是什么,知善恶的能力,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那么知善恶是知什么的善恶,是知意之动的善恶,而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致良知不过是约束知的,是为了让心分清意之动的善恶,保持一种良知的状态,亦即以善出发杜绝恶,因此致良知又成为知行合一的功夫。
故而说:
一见本体立见功夫。
进而说:
利根之人参透心即理,
中人以上醒悟知行合一,
中人以下保持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