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回到最初的村庄。
稻子种在这里,希望也种在这里,一年四季的耕耘,让这个秋天有了浑身的力气。
目光,掠过深绿,掠过金黄,还有,车水马龙的喧嚣。

宁乡,候旨亭。晚秋的阳光,是守候在县城南大门不倦的舞者。
一路冲着潇湘职校而来,沸腾的校园,是永不疲惫的“湘”。
左看,右看,没有办法回头。一匹白色的骏马,顺江而下,踏着大写的湘字,在民办教育的沃野,奔跑出一片新的天地,鬃毛翻卷头顶的白云。

仰望,是一种姿态,更是一门艺术。
如果倾听是一种交流,仰望便是打开心门的钥匙。漫步潇湘,我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百闻不如一见。
仰望湘德楼,仰望湘贤楼,仰望湘智楼,仰望湘杰楼,仰望湘惠楼,仰望湘膳楼,再干涸的笔尖,也有权利选择一次庄严的浸润。

德,是我们的祖先。甲骨文里,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后来,概括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我大声叫一声德,整个校园都抖了,抖音,抖出满园的音乐,满园的歌声。
德字树在高高的办公楼上,以德为先,以德育人。大大小小的德性,被从状元故里走出的董事长寄存在学校的定期存折里,零存整取。

我沿着校园陌生的油路,缓缓地靠近“贤”与“智”。眼神,在天空中走;思绪,在沩江里游。
二十多年不见的志坤兄,从湘贤楼走到湘智楼,坐地为武,成了潇湘的骨干,驼背的岁月,仍然在求知的路上负重前行。
粉笔和教鞭,走进了陈列馆。潇湘,摇身一变,成就了自己的江湖。

潇湘,践行家文化,“杰”与“惠”,以一种母爱的慈祥抵达。
自信,写在脸上,自信也在梦中,梦境里,我看见潇湘学子,一批又一批日渐强大。
潇湘,是一粒谷。潇湘,是一颗种子。一旦鼓胀开了,就是灵魂的迸发。二十一年的密码,谁也无法破译。

舌尖上的潇湘,是藏在湘膳楼里诗歌的平仄。
我也曾以文学的名义,在小餐厅举杯欢庆;我也曾以家长的细心,在大餐厅问长问短。四菜一汤,是后勤校长高配的名词,名词动化,为潇湘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候旨亭前,我应该公开一杯酒的秘密,只有站起来一饮而尽的女汉子,才能喝出记忆深处千年奔跑的马蹄。

潇湘,1998年建校,二十一岁,正是青春奋发的年龄。
二十一年前的秋天,我也从候旨亭走过。资福的依依不舍,全民的信心满满,都叠加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年复一年,翩翩起舞与席地而坐,排列组合,唱和着不断更替着的春夏秋冬。
此刻,我打开一部发黄的词典,一行文字挤了出来,潇湘,你是我今秋最美的遇见。

岳宁大道,从长沙到宁乡,从宁乡到长沙。
“订单教育,校企合作”,一拔又一拔人走过岳宁大道。候旨亭,是终点,也是起点。
三百里沩江如梦。鲜花和掌声,将幸福的泪花吹拂成粼粼波光,诗人的脚步,像纤纤的手指,敲开企业文化的大门,喜看潇湘职校,将宁乡民办教育,吟诵成最美的诗行。

作者简介
杨罗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散文独立探索者,湖南新乡土诗歌研究会副主席,宁乡市文联主席,《沩水》杂志主编。1985年开始,尝试文学的多样性呈现,作品散见《中国纪检监察报》《诗歌月刊》等200多种报刊;入选《大诗歌》《中国散文诗年选》等20多个选本;获得《诗刊》社“春天送你一首诗”全国征文三等奖等50多个奖项;已出版《杨罗先诗散文选》等七部文学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