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学术吧 关注:662贴子:145,787
  • 3回复贴,共1

(5)意义问题:人类的思维是表达性的,即人类的大量心理状态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5)意义问题:
人类的思维是表达性的,即人类的大量心理状态表达某些东西,而一个物理系统,无论落实什么样的算法,总是不具有意义。
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汉字屋思想实验来反驳计算主义。实验是这样的:塞尔是一个根本不认识汉字的英语说话者,被关在一间堆着汉字牌子的屋子里,陪伴他的还有一本用英文写的手册。现在,有几个顺序排列的汉字牌子从窗口塞进来,上面写的是(比如说)“你吃过饭吗?”。塞尔根据这些汉字的形状去查找他手里的英文手册,按照手册的指令,从屋里的那堆汉字中找出几个依顺序从窗口递出去,递出去的是(比如说)“我都吃撑了!”。外面的人是一位纯正的汉语说话者。按照这种“交谈”方式进行下去,外面的人认为里面的人完全理解汉语,或者至少跟一位汉语说话者表现得一样好。
塞尔认为,即使他承认上面想象的实验是可能的,他依然不理解一个汉字。塞尔的结论是,单靠纯形式的方式来“操纵”汉字符号,即使从外部表现来看与一位纯正的汉语使用者一样熟练,也不能说通过操纵这些汉字符号他理解了汉语。而计算主义(塞尔称之为“强人工智能”)就是恰好认为他关在屋子里的所做作为就是在理解汉语。如果塞尔的实验是可能的话,计算主义就是错误的。
塞尔更进一步论证说,由于计算机程序是语形的并且语形对于语义是不充分的,而人类心灵具有语义,因此落实一个计算机程序不足以产生心灵。
图片
回复:塞尔对计算主义似乎有两个反驳,一个利用他的思想试验,另一个借助于语形与语义的区分。我们将会发现,第二个反驳实际上是对第一个的补充,而且更具有实质性。
对于计算主义者而言,汉字屋思想实验可以这样理解:在抽象的计算层面上,假定理解汉语是某个形式系统,让我们称之为“LJHY”。汉字屋是对LJHY的一个落实,但是,这个落实中的任何部分都不构成对汉语的理解。实际上,任何对LJHY的落实都不可能构成对汉语的理解。因此,理解汉语压根儿就不是一个形式系统,即计算主义是错误的。
对这个思想试验的最简单的回应是所谓的“系统回应”。计算主义者可以承认,汉字屋中的塞尔,即使熟练地处理了汉字符号,也不理解一个汉字。可是,落实LJHY的不是塞尔一个人,而是包括塞尔、英文手册、汉字牌子在内的整个汉字屋。计算主义者可以回答说,塞尔只是整个汉字屋这个落实LJHY的物理系统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不理解汉语并不意味着整个汉字屋系统不理解汉语;情况正好相反,整个汉字屋,如果正确地落实了LJHY,是真正理解汉语的。
塞尔后来在应对系统回应时使用了一个“内化”技巧。塞尔设想,汉字屋中的他把英文手册和汉字牌子都记在头脑里,并且记住了汉字的发音,从而让整个系统内化在本人的大脑之中。塞尔声称,这个内化了的对LJHY的落实(他的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仍然不理解汉语。这个主张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因为内化设计到许多认知功能,如记忆、模式识别、发音等等。计算主义的支持者们可以说,正好是在内化的过程中,塞尔学会了汉语。塞尔辩称,内化只涉及到语形上的操作和转换,跟语义无关,换言之,内化不产生语义。这就转到了他的第二个对计算主义的反驳。
语形对于语义不充分,是塞尔的第二个前提,但这个前提不是没有争议的。我在此不做进一步的追究。即使同意他的几个前提,从形式上看,塞尔论证也是成问题的。严格地讲,他充其量只能得出一个计算机程序不足以产生心灵的结论。由于计算机程序是只按照语形进行操作的算法,是抽象的对象,计算主义者可以承认程序不足以产生心灵。但是算法或程序的落实是另一回事:它们是活生生的物理系统,具备与算法的形式结构同构的复杂的因果结构,这个因果结构是由内部的物理的因果性所支撑的,例如计算机中的电路和各种元器件。塞尔本人承认意义和意向性是由大脑中的因果力(causal power)或者大脑的生物特性所产生的。计算主义者可以类似地宣称,意义和意向性是由落实了复杂的心灵程序的物理系统内部的因果作用所产生的。两者的区别是,计算主义者并不先天地认为只有大脑才具有产生意义的因果构造。因此,塞尔的第二个论证混淆了抽象的程序与对程序的具体落实,在计算主义者看来,语义出现在具体的物理落实的层次上。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21-03-31 10:16回复
    很高兴的是,我意识到精神的充达性和这里的思想表达性有共同之处,看来对基础的东西还是有共识的,所以态度的超越超验方向有合理性的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1-03-31 10:23
    回复
      2025-08-01 15:26: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是思维表达性,思维表达性是精神充达性的认知层板的表现,精神充达性比这个更基础。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1-03-31 10:24
      回复
        这个实验好巧妙,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21-03-31 10:27
        回复